首页 > 教案下载 > 教案大全 > 古诗文欣赏(通用12篇)

古诗文欣赏

发布时间:2022-11-08

古诗文欣赏(通用12篇)

古诗文欣赏 篇1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①人们普遍认为“横”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 “横”字表现出自然、闲适(悠闲)、恬淡的意境。②这首小诗表达了诗人恬淡闲适的胸襟和脱俗归隐的情怀。 

  (七年级上) 

  1、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1分) 

  2、“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中的“合”和“斜”都用得好,请问它们好在哪里?(任选一词作答)(1分) 

  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1分)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幽”和“深”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2、本诗尾联为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它好在何处? 

  3、本诗的感情基调是:                                                           

  4、这首诗描写的主要内容是:               ,流露出了诗人                     情怀。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为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它好在何处? 

  4、这首诗情景交融,诗中第一句通过写景,既点明了                    。又暗写了诗人对王昌龄被贬的同情和关切。诗中还通过丰富的想像,赋予客观事物以人的情感,将其人格化,诗人托付          将          寄给朋友,把自己对朋友的慰藉,带到遥远的夜郎西。 

  5、诗歌中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的                     

  心情。 

  6、寄情于物是古诗中常见的手法。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哪些景物上? 

  7、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上述景物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8、这首诗采用的表现手法是: 

  9、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情。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 

  4、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为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它好在哪里? 

  5、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5、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 

  3、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本诗的感情基调是: 

  5、谈谈你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理解。 

  6、浣 溪 沙 

  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本词的感情基调是: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诗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           、           和           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4、从季节、时间的角度看,这首词写的是作者           时的生活和心情。 

  5、词中“                      ,                      ”一联工整流畅,风韵天然,是深受后人赞赏的名句。 

  6、这首词中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7、“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名句,请分析它好在哪里? 

  8、①、词人精心选择了(西坠的夕阳)、(飘落的花瓣)、(重归的燕子)以及(徘徊于小园的诗人) ,构成一组优美的画面,把(自然的春光)和(人的青春年华)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年逝要珍惜)的情怀,这是运用了(以景传情,情景文融)的表现手法。  

  ②、从风格上看,这是一首 (婉约) 词。  

  ③、“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这两句好在哪里?  

  对偶;这一句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画面生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④、这首诗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子:“新”和“旧”的对比,或“去”和“来”的对比  

  好处:旧的亭台和新的词的对比,突出了物是人非的惆怅情怀;或“去”的是落花,“来”的是燕子,来去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失的惋惜之情。  

  ⑤、从哪可以看出次词是怀人之作?(至少写两句) 

  7、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这首古诗,在内容和写法上都有特点,请加以赏析。 

  8、 如 梦 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本词的感情基调是: 

  2、这首词的作者是(人名),词中表现作者心底欢娱的词语是,词中与“误入”互为照应的是: 

  9、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全诗以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作者感受。 

  2、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谈谈你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的理解。  

古诗文欣赏 篇2

  初中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最大障碍是字词句的理解。过去的教学中,大多是教师串讲,然后对重点字词进行强调,再让学生复习巩固,以之积累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古诗文学习能力。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也试着让学生先独立译释原文,然后由教师统一纠正,其实,这只是串讲另一种形式,是让学生初步理解了原文之后,老师再阐释或参阅有关译释的参考书。这种方式,使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有所提高,但,因为老师串讲、阐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太多,要达到学生课堂学习理解、巩固效率达最大化,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和利用,还是不够的。由于学生基础不平衡,学习理解能力的差异性很大,要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学,就应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

  在具体教学中,我给学生制定了三步目标:第一步,自己翻译,疑难字词句举手问老师,老师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作个别的指导和阐释;第二步,译完的同学,自己参阅相关翻译资料进行对比,纠正翻译中的错误,或发现其中存在的疑惑,请教老师,一同探讨;第三步,熟读背诵并练习默写,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加深印象,巩固学习效果。经过多次的教学实践,例如,《伤仲永》、《木兰诗》、《孙权劝学》、《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等的教学,一般在一两个课时内,学生都能基本掌握,显然,减轻了他们在课外复习所用的时间,充分发挥了课堂学习效果。

  在此基础上,教师把学生课堂提问中疑难较多的字词句归纳起来,组织学生进行巩固性复习,然后引入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写作特色、思路线索等其他内容的理解和学习,就有了深化提高的基础,不会显得云里雾里地架空理解和死记硬背,深化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古诗文欣赏 篇3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1 迁移拓展

  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

  豁然开朗。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古诗文欣赏 篇4

  木楼

  教学目标 

  以《大纲》40篇背诵的古诗文为点,抓住诗文中的意象,训练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评价鉴赏能力

  重点:意象、情感

  难点:抓住意象体味情感的方法

  教学课时:1

  教学步骤 :

  1、导入  :

  以“明月几时有”的唱词引入。简评:此词写出了词人的思弟情,又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传唱古今,作为思念亲人,要求团圆的千古名句。可说是咏月诗作中的佼佼者。之所以能传唱千古,是因为月这一意象中融入了作者强烈的情感,震撼了读者,使读者产生了心灵的共鸣。(板:月、情感)月,是古诗文作者最常用的一种意象(板:意象),单是《大纲》要求背诵的40篇古诗文,提到月这一意象的就有十几篇之多。我们在进行高考考点复习-背名句、诗歌鉴赏时,不能忽略咏月的诗文。这节课我们将以“月”为点,通过背名句、抓意象(融入诗人情思的形象)体会作者寄寓意象中的情感,学会通过意象推知情感的方法。

  2、抓意象,背名句

  ——提示背40篇中写“月”的名句

  先请大家在老师的提示下背《大纲》中要求背诵的咏月的名句

  (可用文言接句的方法)

  王维《山居秋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苏轼《赤壁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唐,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宋,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白居易《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宋,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唐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3、抓意象、知情感

  ——我们知道,意象是融入作者情感的形象。作者在这些写月的诗文中融入了什么情感呢?我们又如何去悟呢?

  (1)我们仔细看这些诗句就会发现:同样是“月”这一意象,在作者笔下却是以不同的特点出现的。请看——

  “明月松间照”写的是明月;“冷月无声”写的是冷月;“唯见江心秋月白”写的是秋月;“又闻子规啼夜月”写的是夜月;“一尊还酹江月”写的是江月;“杨柳岸晓风残月”写的是残月等等。

  (2)对这些不同诗句中的意象月,我们如何去感受蕴含在其中的情感呢?

  方法是:

  抓其画面,联系背景,通过想象,去感受“此时”“此景”中的“此人”的“此情”是什么。

  下面我们把刚才同学们背诵的诗句抽出几句分析一下。

  幻灯(1)

  明月松间照

  析:

  画面: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此时山居者会产生什么感受?(生答后确定)感到环境的幽清明净,内心的愉悦。作者借此表达向往自然美的情感。(板:愉悦,喜)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画面:泛舟于赤壁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杯劝客,吟唱咏月之诗。

  想象:内心的情感——快乐无比(板:乐)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画面:二十四桥仍在,但昔日扬州十里盛景已无,只有寒冷的月儿在湖心荡漾。

  想象: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感伤、痛惜,怀古伤今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画面:醉别醒来将在何处,在杨柳依依的岸边。那时只有凉风残月。

  想象: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斯人已去,相见无期。——凄清冷落

  4、练习:

  刚才我们结合已学课文的咏月句,抓意象,推知作者的情感。下面我们通过课外常见的咏月诗句进一步明确这一点。

  幻灯(2)

  提示回答名句:唐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意境雄浑阔大)(前景后情:怀念远人)

  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因小人谗毁,君王疏远,心情苦闷,所以对月自诉,借酒销愁。明知孤独,却不甘寂寞;明知潦倒,却依然旷达;于是请出无情的明月,无形的影子来作证。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脱口而出,纯乎天籁。)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兄弟分散,在这凄清的月夜,伴着戍鼓边雁之声,遥望天涯,不由人不兴起怀乡思亲的感叹。为什么故乡的月格外的明亮?因为游子用心蘸着思念,将她一遍遍揩拭。)

  画面:凄清的月夜,遥望天涯;

  想象:怀乡思亲的感叹,思念亲人

  ——在古诗文中,除了月这一意象用得较多外,其他如花、草、山、水、大雁等也经常用到。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古诗鉴赏就考了雁这一意象的分析。

  ——下面我们做个小练习,我唱一曲曹雪芹写的红豆曲,请根据歌曲最后一句,回忆背诵和此意象、情感相似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情似东流水)

  ———发讲义,做练习

  提示:

  抓意象,知情感,就要去想象,去感受。下面我们就通过练习,去体会、感受作者的情感,把握通过意象推知情感的方法。

  5、总结:

  寄情山水,明月千里寄相思,这是古人也是今人表达情感的一种手段。我们在复习时,如能明确这一点,抓意象,知情感,那么,对诗句的理解就会深刻的多,记忆也会牢固得多,评价鉴赏能力自然也就会有大的提高。

  下一轮,我们还将在前面两轮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如何抓诗眼、评价鉴赏古诗词。明确作者运用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思想情感的。

  附:感悟写月诗句

  (明月:明月松间照(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向往自然美的情感);(清新秀丽,给人以愉悦美感。)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沧海月明珠有泪 (沧海月明泣泪成珠,以美景衬感伤之情)

  冷月: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冷月即冷心,桥虽在,时已非,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见痛惜之情,伤今怀古之意跃然纸上)

  秋月:春花秋月何时了;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暗示曲声的感人)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写谪居的郁闷心情,感慨)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夜月:又闻子规啼夜月 (哀愁,更觉蜀道之难)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残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透别后心境的凄清冷落。曲折写出作者的离情,细致深婉,被视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江月: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别”句借江边月影烘托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月圆人不圆)

  旧时月: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如今仍多情地从城垛(女墙)后边升起,照见这久已残破的古城。有“今月曾经照古人”之意,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峨眉山月歌》: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作为蜀人,李白对故乡峨嵋山的月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此诗写出了诗人与峨嵋山月,也可以说是故乡的自然山水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江上望月,月影随人;峡行月隐,思念不绝。)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望、思于俯仰之间,凝缩的语言,凝缩了乡思和乡愁。)

  《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以浓郁的诗情道出,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作者邮箱:

  [1]

古诗文欣赏 篇5

  教学背景:

  《清平乐  村居》这首宋词,以极其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全词46个字,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真挚的情感。几百年来脍炙人口。词的韵律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与词人的妙笔之美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

  《课标》指出“引导学生从古诗教学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那么小学阶段古诗文的教学中如何体现一个“美”字呢?

  片段实录:

  师:谁能用“媚”字组个词?

  生1:明媚  妩媚

  生2:媚态

  师对生2说:“你知道什么叫媚态吗”?(教师身体前倾,面带疑惑之情)

  生2:就是美好的姿态。

  师:从上面的三个词,你们觉得“媚”是什么意思呢?

  生:美丽、美好的意思

  师:(面带微笑)很好,我们再一起来看看这个“媚”字的组成(教师分别挡住“媚”字的一半)。左边是一个“女”字,右边是一个“眉”字,好象在说女子的眉毛。古时,人们把女子的眉毛称为“柳叶眉”,(ppt出示古代女子的柳叶眉)细细的、长长的、弯弯的,美吗?(教师边描述边比画)

  生(先是十分惊讶“媚”字的解读,然后若有所悟)齐答:美!

  师:(充满陶醉的神情)那请你们想想什么样的话听起来心里才美呢?

  生:(沉思片刻后开始发言)

  生1:亲热的话听起来心里才美!

  生2:赞美的话听起来心里才美!

  生3:畅想未来的话听起来才美!

  ……

  师:同学们,请你们再看看课文中的图片,联系一下课文的内容,想一想,在二老的眼里还有哪些是美的?

  生(一边看图片,一边小声读文,一边和旁边同学议论)

  生1:我觉得在二老的眼里不光对方是美的,他们的生活环境也是美的!

  生2:我觉得在二老的眼里他们的几个儿子是美丽的!大儿子十分的勤劳,二儿子心灵手巧,小儿子天真活泼!

  生3:我觉得在二老的眼里美的东西有很多呢!环境之美、夫妻情感之美、儿子勤劳孝顺、可爱之美,各得其所之美。

  师:掌声送给他(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听了你的话,老师觉得你也很美!

  师:“醉里吴音想媚好”,那这二老会说些什么呢?你们能试着说说吗?(背景音乐响起来,古筝曲《高山流水》)

  生:(齐答)能,同桌,前后桌就说开了!(几乎所有同学都面带微笑)……

  师:看着同学们个个满脸笑容,老师觉得你们每个人的心里一定是甜美的!愿意学着这二老的样子个大家说说吗?

  生:一对一对的发言!……

  (此环节一共用时12分钟)

  片段反思:

  1、教师要会发现美。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作为文本的第一个解读人,教师在整体把握语言意蕴、深切感悟语言情感的前提下,还要领悟谴词造句之妙,谋篇布局之美,更要领悟字里行间蕴涵着的情、理、意、趣这些能打动人心的、让人久久不能忘记的内涵美,它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是整个阅读教学的制高点。《清平乐  村居》全词46个字,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真挚的情感。几百年来脍炙人口。词的韵律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与词人的妙笔之美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教师要通过自己阅读的过程和经验充分发现这些美的因素,及时引导学生去品味欣赏。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新课程标准培养的目标之一。

  2、教师要会创造美。

  语文教学是美的,它的美是教材与教师集中的艺术体现,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美。《课标》中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习。”在以上这个片段中,教师首先通过对“媚”字创造性的解读(女子的眉毛)引导学生从形象上去感受那种美,再加上自己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表现,让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处在一个轻松和谐的美好境界之中, “文”与“图”的结合,不光给学生练习说话提供了参考的依据,也增加了这个教学片段美的因素。最后,通过教师富有诗意的语言加上古朴典雅的乐曲,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代诗歌的意境之美。

  3、教师要会引导学生感受美。

  引导学生感受美。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地方美,为什么美?其次,引导学生对不同环境中的“美”有不同的理解。最后,加深学生对美的规律的认识,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一个“媚”字,不仅把老两口互相喜爱的神态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同时也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媚”、“美”不光在读音上有相似之处,更重要的是这两个字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环境之美、夫妻情感之美、儿子勤劳孝顺、可爱之美,各得其所之美,和谐之美。哪一种美不让人沉醉?以上这个片段通过:解“媚”字——说“美”话——悟“美”情,不仅让学生从形象上感受到美,更重要的是学生对那中和谐之美有一种向往和追求。激发了学生创造美的欲望,学生的语言虽然平淡,但是每个起来说的同学都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说一句让人悦耳的话,描绘一幅让人向往的画面!

  这一教学片段让我深有感触:作为教师只有深度的解读教材,采用多种的教学形式,创设多彩的教学情境,才能创造出灵动而有生命力的课堂,才可以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让情感在课堂飞扬。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古代诗歌教学美起来!

古诗文欣赏 篇6

  第一范文网: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师们做好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以下是有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单元主题】

  本单元是古诗文单元,亦可称之为表现“理想”主题的单元。本单元的文章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模式,传达一种憧憬;或吟咏理想的人格,抒写一种追求。文章凝练而隽永,读来颊齿生香。

  >>>>【课标要求】

  1. 能够了解“记”“铭”“说”等不同体裁的不同特点,通过夹叙夹议、借物抒怀、托物言志等方式,学会说点道理,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等。

  2.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一步训练具独立阅读、诵读古文的能力。有较为丰富的古文基础知识积累,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独立阅读较为浅显的古文,能初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3. 在学习古文过程中,学会抓住文中的关键性的词句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从古文中发掘古人的智慧,丰富自己的情感。在学习中要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单元学习目标】

  1.注重诵读并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

  本单元的背诵量相当大。一定要在课上争取达到成诵或基本成诵。正确朗读的基本要求包括:

  (1)读准字音。 (2)节奏鲜明。(3)读出一点语气。

  2.运用探究的方式学习文言文,培养自行领悟的能力,可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弄清字面上的意思,即通常所谓的疏通文意。

  第二步是探究思想内容(有时也包括作者的感情)和写法。

  >>>>【推荐阅读】

  通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册《光明的心曲》,精读以下篇目:

  1.田园情怀P2《归园田居四首》(晋)陶渊明 P8《桃源行》(唐)王维

  2.咏物抒怀P45《看树》高林瑜 P51《走近芦苇》陈所巨

  3.艺术美的创造 P92《核工记》(清)宋起凤

  4.古今追梦 P113《光明的心曲》赵丽宏 P126 《少年中国说》梁启超P131《人生三境界》池莉 P137《苏武牧羊》(汉)班固

  5.山水清音 P178《右溪记》(唐)元结 P187《小石城山记》(唐)柳宗元

  6.心系天下 P208《杜甫诗四首》(唐)杜甫 P222《〈礼记〉三则》

古诗文欣赏 篇7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古代诗歌四首

  v《观沧海》曹操·东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碣(竭) 何(河)澹(詹)竦(耸)丛(从)丰(风)

  v《次北固山下》王湾·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v《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蹄(啼)

  v《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初三语文古诗文言文知识点(三)

  古今异义。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时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

  ① 词义扩大。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② 词义缩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

  ③ 词义转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

  ④词义交叉。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 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

  古今异义的单音词集录

  去汤郭寻〔不久)走裙致词(对一一说话)但〔只是)赞(传记结尾处的议论文字)曾(还、尚且)谢〔道歉)借(即使假设借第令勿斩)比(等到比至陈)间控〔拉开)恶〔怎么)委池入出发举征〔征验)夫或〔有的人某人)进退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狱鄙再向〔过去的以前的)师(军队取法)

  古今异义的双音词集录

  绝境交通妻子无论前途〔前面的路程)所以〔一一的方法一一的原因)会计(聚会商议)往往经纶(筹划治理)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员古意:父母兄弟至亲骨肉)南极 (从南面到达某地)排空(冲向天空)卑鄙〔低微而鄙俗)痛恨〔痛心和遗憾)开张感激〔感慨而激动)牺牲于是(介词于和代词是的连用)以为(把一一作为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可以明年几何〔多少)

古诗文欣赏 篇8

  第一编  第一部分  必修二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

  a.踯躅(zhí)      譬如(pì)

  芰荷(jì)     流觞曲水(shānɡ)

  b.子衿(jīn)     激湍(tuān)

  酾酒(shī)     将子无怒(qiānɡ)

  c.樊笼(fán)     窈窕(tiǎo)

  庐冢(zhǒnɡ)    淇水汤汤(tānɡ)

  d.癸丑(ɡuǐ)     遗施(wèi)

  江渚(zhǔ)     渐车为裳(jiān)

  【解析】 c.“汤”应为“shānɡ”。

  【答案】 c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

  a.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b.偭规矩而改错

  c.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d.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解析】 b.“错”通“措”;c.“悟”通“晤”;d.“章”通“彰”。

  【答案】 a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引以为流觞曲水      引:导引

  b.退将复修吾初服            修:缝补

  c.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适:出嫁

  d.还顾望旧乡                顾:看,回头看

  【解析】 b.修:整理。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

  a.众女嫉余之峨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d.舞幽壑之潜蛟

  【解析】 b.数词作动词;c.形容词用作名词;d.动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 a

  5.下列句子中没有古今异义现象的一句是        (  )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b.何乃太区区

  c.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解析】 b.区区:古义,愚拙;今义,形容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c.同心:古义,感情深厚;今义,齐心。d.学者:古义,泛指学习的人;今义,指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的人。

  【答案】 a

  6.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

  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大家)列坐在曲水之旁。

  b.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这个女子的行为并没有什么不正当,哪里想到会招来(母亲)不满意呢?

  c.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因为)我的芳香和光泽杂糅在一起啊,(所以)唯独我光明纯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

  d.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子啊,不要耽误了同男子的爱情。

  【解析】 d.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子啊,不要同男子沉溺于爱情。

  【答案】 d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

  b.屈原,字原,名平,战国时期楚国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开创了一种新诗体楚辞体,又因以屈原作品《离骚》为代表,所以,后世也称此诗体为骚体。“离骚”者,犹遭忧也,意为屈原作《离骚》,“盖自怨生也”。《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c.《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抒情诗。诗的序曲以孔雀失偶起兴,尾声以鸳鸯双飞作结,富有民族特色。全诗在创作手法上是现实主义的,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的罪恶;结尾的手法又是浪漫主义的,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忠贞爱情的歌颂和良好的愿望。

  d.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时官时隐,41岁以后,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陶渊明的创作包括诗歌和文章两大部分,而以后期的诗歌成就最高。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解析】 a.《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答案】 a

  8.默写下列句子空缺的部分。

  (1)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

  (《赤壁赋》)

  (2)__________________,齐彭殇为妄作。

  (《兰亭集序》)

  (3)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

  (《离骚》)

  (4)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___。 

  (《归园田居》)

  (5)山不厌高,海不厌深。__________________。

  (《短歌行》)

  (6)蒲苇一时纫,________________。

  (《孔雀东南飞》)

  【答案】 (1)渺沧海之一粟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3)哀民生之多艰 (4)鸡鸣桑树颠 (5)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6)便作旦夕间[

  9.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杨 子 过 于 宋 东 之 逆 旅 有 妾 二 人 其 恶 者 贵 美 者 贱 杨 子 问 其 故逆 旅 之 父 答 曰 美 者 自 美 吾 不 知 其 美 也 恶 者 自 恶 吾 不 知 其 恶 也 杨 子 谓 弟 子 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取材于《韩非子•说林上》)

  【解析】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这段文字要注意几组动宾结构的对称句子。

  【答案】 杨子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

  【参考译文】

  杨子路过宋国东部的一个旅店,(店老板)有两个妾,那丑的被看重,漂亮的被轻视。杨子询问其中原委,旅店的老板回答说:“漂亮的自觉漂亮,我不觉得她漂亮;丑的自认为很丑,我不觉得她丑啊。”杨子对弟子说:“做贤德之事但不认为自己很贤德,哪有做不好的呢!”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召试馆职,不就。(欧阳)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佑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  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时有诏舍人院无得申请除改文字,安石争之曰:“审如是,则舍人不得复行其职,而一听大臣所为,自非大臣欲倾侧而为私,则立法不当如此。今大臣之弱者不敢为陛下守法;而强者则挟上旨以造令,谏官、御史无敢逆其意者,臣实惧焉。”语皆侵执政,由是益与之忤。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熙宁元年四月,如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帝曰:“卿可悉意辅联,庶同济此道。”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兴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

  (《宋史•列传第八十六》)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b.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c.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何可胜道也哉?

  【解析】 b.均为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为“那么”。a.助词,表停顿/代词,……的;c.介词,于/语气助词;d.什么/哪里。

  【答案】 b

  11.以下六句话,全部表现王安石“力主改革、鼎力革新”的一组是   (  )

  ①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②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 ③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④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 ⑤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 ⑥审如是,则舍人不得复行其职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

  【解析】 ③是说王安石有矫世变俗的志向;⑥是王安石力争舍人院有权申请删改皇帝诏书文字。

  【答案】 b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安石在任鄞县县令时,为民做了很多有益的事,修筑堤堰,浚治陂塘,使水陆交通得到方便;又贷谷与民,出息以偿。欧阳修推荐他考试馆职,不去;推荐他为谏官,又以祖母年事已高为由拒绝。

  b.嘉佑三年,王安石为朝廷度支判官,写了万言书,深入分析了北宋王朝内外交困的形势,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主张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并和特权,推行富国强兵政策。

  c.王安石认为,尧、舜之道,极其简明而不烦杂,扼要而不迂阔,容易而不繁难,这是后世变风俗,立法度应效法的主要精神。

  d.在他任参知政事期间,取得神宗皇帝的支持,积极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方田均税、免役、市易、保甲、保马等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解析】 “欧阳修推荐他考试馆职”错,是朝廷召他考试馆职,且当时王安石早已不在鄞县任上。

  【答案】 a

  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大臣之弱者不敢为陛下守法;而强者则挟上旨以造令,谏官、御史无敢逆其意者。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注意“挟”“则”“逆”的意义,“大臣之弱者”为定语后置。

  (2)注意“所以”“经”“但”“施”的意义。

  【答案】 (1)现在大臣中软弱的人不敢为陛下执法,而强悍的人却假借陛下的旨意来制造命令,谏官、御史都不敢违背他的旨意。

  (2)经学正可以用来治理世上的事务,只是后世所谓读书人,大都是些庸人,所以世俗就认为经学不可以施行世上的事务了。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选拔进士,(王安石)名列上等,任签书淮南判官。再调任鄞县知县,(他)修筑堤堰,浚治陂塘,使水陆交通得到方便;把官谷借贷给百姓,生产出粮食后加些利息偿还,使(官仓中的)陈谷能够换新粮,县里的百姓也感到方便。再任舒州通判。文彦博做宰相,认为王安石淡于名利、勇于退让而向皇帝推荐他,请求越级提拔,想以此来遏止只为名利而奔走竞争的风气。不久朝廷召他考试馆职,他不肯参加。欧阳修推荐他任谏官,他以祖母年事已高辞谢。调任提点江东刑狱,入京任度支判官,当时是仁宗嘉佑三年。

  王安石的议论高深新奇,善于用辩论驳难和旁征博引来维护自己的学说,敢于按照自己的意见办事,满怀激情地立下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风俗的志向。于是他向仁宗皇帝上万言书,认为:“如今天下财力一天天地困顿穷乏,风俗一天天地衰落败坏,症结在于不知道规律,不效法先王政令的缘故。效法先王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如果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那么我们所实行的更改变革,不至于惊扰天下人的视听,引起天下人的喧哗,也就必然合乎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生产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给天下人所需的费用,自古代以来的太平治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忧患,忧患在于治理财政没有符合它的规律。居官任职的人才既然不足,城乡又缺少可供使用的人才,国家的重托,疆域的保持,陛下怎么能够长久依靠上天的宠爱作为常法,而没有一旦发生忧患的考虑吗?(我)希望(陛下)能明察朝中(那些)得过且过、因循守旧的弊病,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革除这些弊病,以期与当前世事的变化相符合。我所说的是流于颓废风俗的人不讲的,而议论国家大事的人又认为这是不近事理的陈词滥调。”后来王安石执政时,他所施行的政策措施,大多是根据这份万言书而来的。

  当时有诏令规定舍人院不得申请删改皇帝诏书文字,王安石争辩说:“如果确实如诏令所说,那么舍人就不再能履行他们的职责,而完全听任大臣们为所欲为,这虽不是大臣想要行事不公而谋求私利,但订立法令不应该如此。现在大臣中软弱的人不敢为陛下执法,而强悍的人却假借陛下的旨意来制造命令,谏官、御史都不敢违背他的旨意,我实在感到害怕。”王安石的这些话侵犯了执政大臣,从此更加与执政大臣相抵触。王安石因母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多次召他,他都不肯起复任职。

  熙宁元年四月,(王安石)才到朝廷。他进宫答对,神宗问治理国家应当首先做什么事,他回答说:“首先要选择(推行政策的)方法。”神宗问道:“唐太宗怎么样?”他答道:“陛下应当效法尧、舜,何必要效法唐太宗呢?尧、舜之道,极其简明而不烦杂,扼要而不迂阔,容易而不繁难。但是后世学者不能通晓,才以为高不可及。”神宗说:“你可以尽心尽意地辅助我,希望共同成就这一目标。”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政知事。皇帝对他说:“人们不能了解你,以为你只知道经学,不明白世上的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学正可以用来治理世上的事务,只是后世所谓读书人,大都是些庸人,所以世俗就认为经学不可以施行于世上的事务了。”神宗又问:“那么你首先要施行设置的是什么呢?”王安石说:“改变风俗,建立法度,是当务之急。”神宗认为很对。于是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法相继问世,称为新法,并派遣提举官四十多人,在天下颁布实行新法。

  三、语言表达

  14.下面是一段关于大众阅读价值取向变化的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它三个方面的内容。(均不超过15个字,含标点符号)

  图书畅销这一现象的背后反映出人们在阅读方面出现的某种值得注意的价值取向。近年来,由于受市场经济中“短、平、快”消费模式的影响,一种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谈论学术的做法颇为流行,美其名曰“文化快餐”,对知识的获取满足于感性的把握。在某类读书人群中,阴柔之风过盛,阳刚之气不足,人们对于离奇古怪的小故事具有很强的猎奇心理,对于雄浑壮丽的大历史却缺乏兴趣。一些出版部门受利益的驱使,热衷于对历史人物的风流韵事、阴谋权术的渲染,以“戏说”满足读者的猎奇窥秘心理。也有些人满足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品玩,只强调回归传统,忘记了在“返本”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开新”,忘记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是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自我批判。功利主义的阅读价值取向忽略了人的深层的精神需求和文化追求,正在误导着年轻一代。

  (1)第一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提炼内容、概括语意的能力。注意整个语段的三个语意层次,然后提炼层意,注意字数。

  【答案】 (1)对知识的获取满足于感性的把握。(2)阴柔之风过盛,阳刚之气不足。(或:具有很强猎奇心理,对历史缺乏兴趣。)(3)满足于传统,忘记了开新。(或:阅读过于功利,影响年轻一代。)

  15.下面是两所大学的校徽,谈谈你喜欢其中的哪一个标志图案,并就这个标志图案阐明喜欢的理由。

  要求:①请从标志的构图及寓意角度阐明;②不超过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图案比较抽象,一定弄清图案的外在特征与内在涵义的结合,才能正确解答此题。

  【答案】 ①喜欢同济大学校徽的标志图案。理由是图案运用类比的手法进行象征。标志的图案象征“同济”两字的寓意,三人划龙舟,同舟共济,向着一流目标奋力拼搏的目标;昭示同学砥砺,同窗求索,济愚扶弱,济世兴邦的精神。

  ②喜欢中国美术学院校徽的标志图案。理由是图案运用抽象的手法进行象征。标志的图案利用汉字的特征,抽象出“国”“美”两个字,概括为“中国美术”的寓意;文字使用粗壮敦厚的黑体,象征学院实力雄厚,人才济济,誉满神州。

古诗文欣赏 篇9

  《病牛》是宋朝诗人李纲的诗作。诗人“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该诗以病牛自抒晚年的心志,表示忠心祖国、报效众生的信念决不动摇,体现了贵为宰相的博爱无私的仁者情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病牛》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赢病卧残阳。

  [注释]

  本诗是李纲于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被贬武昌时所作。

  ⑴ 实千箱:极言生产的粮食多。实:充实,满。 箱:装粮的容器。一说同“厢”,指官府的仓房。

  ⑵复:又,再。伤:哀怜,同情。

  ⑶ 但得:只要能让。

  ⑷众生:大众百姓。

  ⑸不辞:不推辞。

  ⑹羸(léi)病:瘦弱有病。残阳:夕阳,即快要下山的太阳。此处既烘托凄凉气氛,又喻指作者晚年。

  《病牛》阅读题:

  (1)本诗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2)“但得众生皆得饱”一句看似平常,实则意旨深远,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病牛》阅读答案:

  (1)①比喻。诗题《病牛》,实非写牛,而是诗人自喻坎坷与艰辛。

  ②设问。第一、二句提问:勤恳为大众耕作的牛,为什么在“力尽筋疲”之后,却没有人理解和同情它呢?第三、四句作答,作者直抒胸臆:只要“众生皆得饱”,即使“赢病卧残阳”也在所不辞。

  ③拟人。第三句,把牛人格化,连用两 “得”字,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④夸张。首句两个“千”字,极力夸张,互相对照,写出了牛的辛劳,也突出了牛的功绩。(意对即可)

  (2)全诗以病牛的口吻自问自答。一、二句提问,耕田千亩的病牛为什么得不到人们的同情?第三句“但”字一转,情绪由悲凉转为激昂,作者直抒胸臆:只要能够对国家民族和老百姓有利,使“众生得饱”,那么,即使是累伤病倒在夕阳残照之中也无怨无悔!“但得众生皆得饱”一句连用两个 “得”字,语气强烈,表现了诗人心忧黎庶、普济众生、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境界。(意对即可)

  《病牛》作者:

  李纲(1083年—1140年),字伯纪,邵武(今福建邵武)人。1120xx年(政和二年)进士。官至太常少卿。靖康元年,金兵初围开封,他坚决主战,阻止钦宗迁都,以尚书右丞任亲征行营使,击退金兵。后被贬。高宗时任宰相,主张用两河义军收复失地,在职七十余日即被罢,后任湖广宣抚使等职。

  《病牛》译文:

  病牛耕耘千亩,换来了劳动成果装满千座粮仓的结果,但它自身却精神极为疲惫,力气全部耗尽,然而,又有谁来怜惜它力耕负重的劳苦呢?但为了众生都能够饱,即使拖垮了病倒卧在残阳之下,也在所不辞。

  《病牛》赏析:

  《病牛》是宋朝诗人李纲的作品。诗人“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 《病牛》既是成功的咏物诗,更是杰出的言志诗,为后世所传诵。

  诗的前两句“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这里,作者从揭示病牛“耕犁千亩”与“实千箱”之间的因果关系上落笔,将病牛“力尽筋疲”与“谁复伤”加以对照,集中描写了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及其不为人所同情的境遇。首句中的两个“千字”,分别修饰“亩”与“箱”(通“厢”,指粮仓),并非实指,而是极言病牛“耕犁”数量之大、劳动收获之多,同时,也暗示这头牛由年少至年老、由体壮及体衰的历程。次句反诘语气强烈,增添了诗情的凝重感。

  诗的后两句笔锋陡地一转,转为述其志:“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却无人怜惜,但它没有怨天尤人,更未消极沉沦。因为它具有心甘情愿为众生的温饱而“羸病卧残阳”之志。这两句诗将病牛与“众生”联系起来写,以“但得”与“不辞”对举,强烈地抒发了病牛不辞羸病,一心向着众生的志向。结句中的“残阳”是双关语,既指夕阳,又象征病牛的晚年,它与“卧”等词语相结合,有助于表现老牛身体病弱却力耕负重、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首诗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个病牛的形象,既绘出其身体病弱之形,更传出了其不辞羸病、志在众生之神。如此咏牛,颇为切合牛任劳任怨、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不过,此诗并非为咏牛而咏牛,而是“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我们只要能像前人所说的那样“知人论世”,便不难看出这一点。

  赞颂了牛不辞羸病、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 “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

  诗人疲惫不堪,却耿耿不忘抗金报国,想着社稷,念着众生,因此其笔下力尽筋疲、无人怜惜而不辞羸病、志在众生的老牛即诗人形象的化身。

  作者正是这样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来吟咏病牛,托物言志的。因而,此诗中的病牛,也即作者自身的形象活了,动了,能在读者心中引起共鸣,产生美感。

古诗文欣赏 篇10

  吴中区渡村中学  张霞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古诗文的教学越来越受重视,古诗文的比重在初中课本中越来越大。但长期以来,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大,有的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古诗文教学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鲁迅先生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可见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手段单调、呆板、枯燥,难以诱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主要从下面几方面探讨。

  一、导语 激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新颖、扣人心弦的导语 ,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引人入胜。如教《活板》时,首先一连问了学生五个“他是谁”:①在古代西方人还不知道石油是什么东西时,中国老百姓已经用它烧饭点灯了。这要归功于我国古代的一位读书人,这位读书人还给它起了一个名字“石油”。“石油”一词就是他首先使用的。他是谁?②世界上关于如何使用指南针的最早记录也是他记录的。他是谁?③世界上有关地磁偏角的最早记录也是他记录,这比欧洲人要早400年。他是谁?④他制定的《十二气历》比现在世界通用的公历——格里高利历还要合理,可惜未被采纳。他是谁?⑤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称誉他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赞许他的著作是“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他是谁?五个问题让学生产生探究到底的兴趣 ,并萌生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深入了解的欲望。此时趁机引入课文,学生学习兴趣自然浓厚。好的导语 设计,让学生先入为主,为学生阅读课文创造了一个前提条件,驱动和控制了学生的心理,使之更易接受知识和技能。

  二、背景激趣

  认知心理学认为“背景知识会直接影响阅读理解的过程和结果”。古诗文的创作年代、背景离现代都很久远,学生大多了解不深。为了消除时代隔阂,有必要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以前都是老师直接给学生讲。其实这样做学生印象不深,仍然没能走进作者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应当发动学生利用多种渠道,自己动手去收集、整理。如在学《狼》时,学生通过搜集,上台不但准确介绍了蒲松龄的生平,而且还把他屡试屡不第,设茶摊搜集《聊斋》创作素材的故事以及他那幅“有志者,事竟成”的对联都一一介绍出来。有的还收集了相关的图片。学生积极参与,在课前就酝酿起对古诗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三、诵读激趣。

  初中古诗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诵读。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学生要能背诵优秀古诗文80篇,具有初步鉴赏古诗文的能力。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诵读显得尤其重要。诵读是进入诗的意境的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通过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或者名家录音范读,挑起学生的朗读愿望,然后通过领读、齐读、轮读、赛读、自由读、配乐读、分组读、个别读、交叉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多样的诵读,在诵读中及时多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就会很容易把学生带到古诗文的意境中,初步感悟古诗文的韵味。

  一般来说,学生都有极强的好胜心,利用竞赛形式进行朗读比赛,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在教完《木兰诗》后,让学生分组进行配乐朗读比赛,比谁读得有感情,再比谁背得准又快,还让学生根据所给图片背出相关的语句……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极为活跃,不但加深了印象,巩固了所学知识,也激发了学生背古文的兴趣

  四、想象激趣。

  初中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课要上得有趣,就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想象力。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即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课文,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使远古的画面走进学生脑海。可以指导学生以现代人的思想去评析古人古文,使古代人物的思想注入现代的内容。也可以续写或改写古诗文,使学生觉得新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教《桃花源记》时,引领学生想象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丽以及桃花源内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讨论如何认识陶渊明所创造的理想社会。让学生发挥想象说说桃花源存在到今天会是什么样的。

  五、活动激趣。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古诗文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把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古诗文教学课上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如教学《晏子使楚》,可把课文编成课本剧让学生上台表演。教学《愚公移山》,可针对愚公愚不愚开辩论会。教学《于园》,可以让学生学做导游,介绍于园。此外,还可以开展古诗文朗诵比赛,古诗文名句积累比赛,古诗文成语、典故出处集锦比赛等语文活动,使学生尝到成功的甜头,从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学生在实践中才智得到发挥,就会有快乐的情感体验。

  六、多媒体激趣

  多媒体技术一进入课堂,便以其集成性、控制性、多元化、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它具有突破时空,增加范围,扩大容量的特点,增加了教材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并借助形、色、声、情的神奇配合,不仅为教师提供直观、形象、高效率的教学手段,也同样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智力培养、素质提高提供了有效途径。在古诗文学习中运用多媒体,深受学生欢迎,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文学习中,记忆是一大难题。许多学生喜欢古文,但只要一提起背诵就大呼小叫。如果运用多媒体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减轻学生背诵之苦。实验心理家特瑞赤拉做过一个著名的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已听到内容的20%,自已看到内容的30%,自已同时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所说内容的70%。这就证明,运用多媒体使学生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如我教《陋室铭》时,根据文意,按照思路,配上了几幅古色古香的图片和一段《高山流水》的音乐,使学生从中把握作者的思路。配乐诵读时,文章所表达的高洁傲岸的志趣和抱负就呈现出来了。熟读后,利用计算机可随时变动的动态板书,抓住关键句,扣住思路,用缺字法训练背诵,从易到难,不断减少屏幕出现的字数,最后让学生全文背诵。学生在一个课时内既掌握了背诵,又把握了文章,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七、质疑激趣。

  “学则必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古诗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设疑、质疑,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独到见解,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在学习中发现,在思考中质疑,在释疑中理解,在理解中创新,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教给学生质疑的基本方法:从认识事物“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三个层面上考虑。就一篇古诗文而言,可指导学生从字词、句式、结构、主旨、语言特点等方面设疑、质疑。通过质疑、探究,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八、绘画激趣。

  在教学时,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凭借语言设法将“诗”与“画”结合起来,常常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意之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或用笔画下来,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如教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先请学生拿出白纸、铅笔,根据自己的理解作一幅画,再请学生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讲解看法。然后我就向学生展示了画家石涛的一幅同样表现该诗意境的画。通过比较,学生们更深刻地体味了石涛在这幅画中所表现出来的“景中情”也更体会了李白对友人的真挚怀念。

  九、音乐激趣

  诗歌与音乐相伴而生,就像两朵姊妹花,优美的曲调能创造特定的情景,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帮助学生加强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因此,教古诗时伴以优美的歌曲也不失为调动兴趣的好办法。如教苏轼《水调歌头》播放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教李煜《相见欢》播放邓丽君演唱的《月如钩》。教《人琴俱亡》播放古琴曲《平沙落雁》。教《送元二使安西》播放《渭城曲》。

  十、生活激趣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古诗文的学习也不例外。如教《陋室铭》,让学生课后搜集仿文或模仿创作。还可引导学生寻访名胜古迹;收集整理对联、灯谜、楹联;找寻古人对名楼、名山、名川等描写的诗文,让学生感受到古文化的源远流长,感受到古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在古诗文词语教学中,应坚持古今沟通、古为今用的原则让学生明白,掌握古汉语的一些常用实词,对丰富现代汉语词汇,加强现代汉语的表现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学了“晓驾炭车辗冰辙”中“辙”的意思,叫学生找出能够印证此义的成语,这样学生也就理解了“南辕北辙”、“重蹈覆辙”、“如出一辙”等成语的意思。总之要联系实际,把文言文学习引进生活,在生活中拓展学习古文化知识的空间。

  十一、方法激趣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让他们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独立地探索古文化奥秘,才能真正让他们觉得学有所用、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如教师要用归纳法、表格法指导学生对常用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收集整理积累。开展有趣的朗诵活动和比赛,进行诵读训练,增强语感,促进学生对名句、名篇的积累。教会学生凭借一定的语感和语境,利用课文的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地通过分析字形、本义、词语结构、句法,随文引申,联系上下文,联系通假等方法来推断词义。教给学生先通读全文,理解文意,再逐句直译或意译,理解大意的总的翻译方法,传授专有名词,修辞句,特殊句式等的具体的翻译方法。指导学生通过抓观点,析人物,把握主要事件;析结构,评技巧,体味语言。在学生利用这些方法充分动脑动手之后,老师才对疑难点进行点拨,把学生脑子里储存的知识点击出来,派上用场,让学生感到古诗文学习只要掌握了方法学起来并不难。

  十二、教态激趣。

  教师的表情、姿态、手势、语言等都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试想,如果教师上课时无精打采,学生能兴致勃勃吗?上课时要始终保持愉快、乐观的精神,满怀信心,即使再累,也要振作精神。讲课时语言要富于变化,并伴随一些手势、表情。朗读时语调抑郁顿挫,语速适度调节,感情真挚等都能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还很多,还有待于在以后教学工作中努力探索。要想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古诗文的兴趣,进行古诗文教学,还必须注意以下两方面:

  一、教师首先得改变教学观念。

  一般而言,传统观念的老师讲述一篇文言文的程序不外乎是:在课前先引动机,之后释生难字词,继而简介作者生平、写作背景,随即便逐字、逐句、逐段地详细解释并翻译本文,稍作喘息后再提纲挈领地指出段意,作品赏析等,最后作一结论结束该课,课后再予以测验。本身就难学的古诗文,再用如此单调、枯燥的教法去教,无疑让古诗文的学习难上加难。因而教师一定要改变教学观念,实施创新的教法,以兴趣使“难者亦易矣”。

  教师要熟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七至九年级古诗文阅读提出的具体目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了解评价的标准:“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整体阅读,不要讲求字字落实,更不要在虚词上纠缠。

  二、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在语文教学中发扬民主,才能让学生愿学,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教学时态度要和蔼可亲,始终注意微笑面对学生,保持适度幽默,师生始终处于和谐、轻松的氛围中,学生的兴趣稍一调动就能激发。教师若绷着面孔,不苟言笑,或者是高高在上,教室的气氛则必然会趋向紧张,师生之间就容易产生一种压抑感,学生必然不敢也不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帮助学生去吸取、探索知识。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凡是能让学生通过运用工具书、看课文注释能解决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教师决不越俎代庖,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怀疑精神。师生间要建立民主、平等、尊重、信任、激励、合作、服务的新型师生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叶圣陶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好,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探究……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 因此,

  教师要以课文为媒介,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进入古文化宝殿,寻求里面无尽的宝藏,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四、竞争激趣。初中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有竞争意识。基于这一点,在教学过程 中,激发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的重要举措。我在古诗文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更主动自觉地学习,我常有意识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如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古诗文诵读比赛,学生踊跃报名参加,通过在班中诵读赛,竞争参赛资格。班中还举行,给搜集得多的同学加平时素质量化得分。还学习魏书生老师的做法,让学生自己出题互考,并通过评比方式进行,让学生多查找资料。同学们各显神通,有一种在知识长河中遨游,其乐无穷的感觉。他们在竞争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参与积极状态和兴趣程度。通过各种竞赛,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七、板书激趣。板书是为了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诵读。因此板书的原则必须忠于文本,突出重点,易于背诵。如苏轼《江城子》可设计如下板书:

  根据不同诗文内容采用不同的板书形式,可树状、网状、表格、图画等。如果是比较、总结性质的可用表格,语文知识结构可用树状。如教第五册第25课《诗词五首》总结时,可将“作品、作者、体例、出处”等内容用表格列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同时,还可学习魏书生老师“懒”的做法,故意将一些易错的字不写或写错,让学生填写或改正,激发学生改错别字的习惯。有时为了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归纳内容、写段意等可由学生板书。这些都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古诗文欣赏 篇11

  复习目标

  1.       明确中考古诗文默写范围。

  2.       明确中考默写内容及形式

  复习重点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言警句

  复习难点

  记忆古诗文中的疑点、难点。

  课时  1课时

  复习过程:

  一、导入  

  明确中考范围,语文大纲规定:学生要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默写要求背诵的古诗文中的名言警句。默写要求背诵的现代诗文中的名言警句。

  二、练习

  1.明确题型

  包括:填句型默写;理解型默写;情境型默写;开放型默写;创造型默写。

  2.逐类举例,分析讲解,归纳方法

  填句型默写

  根据课文原句填空。(每空1分)

  1)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2)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理解型默写

  1)《爱莲说》中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描写莲品质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                       。

  2)《小石潭记》中写作者观鱼后坐潭上看到的景色与心情融为一起的句子是:

  ,                       。

  情境型默写

  1)大自然美丽的湖光山色涤荡了我们的心胸,让我们心清如水;愉悦了百鸟的性情,使它们在山林间尽情歌唱。这真是

  ,                     。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句)

  2)人生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当“生”和“义”不能两全时,我们应当像孟子所说的那样:

  “                        ,                           

  3)面对人生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

  “                        ,                      

  开放型默写

  1)请你从积累的古诗中,写出一个与“春天”有关的完整诗句:

  ,                     。

  2)古诗词中有许多表现惜时或劝学内容的名句,请写其中边续的两句:                       ,                     。

  3)古诗词中,一定有很多名句能够引起你感情的共鸣,请写出其中的连续的两句,标名出处,并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自己的理解。

  句子:

  出处:

  理解:                                               

  创造型默写

  1).运用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名句,写一段完整的话。

  示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陈旧事物日趋没落,新兴的事物日渐兴起,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2).化用上“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一名句,写一段完整的话。

  示例:春天的觉真是睡得舒服,不知不觉天已经大亮了。推开窗子,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窗外的树林中处处可以听见鸟儿欢快的鸣叫声。

  3).请用上“醉翁之意不酒”,写一段完整的话。

  示例: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醉翁之意不酒”,他们想借此干涉别国内政。

  3.抢答

  1)观美景,猜诗句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按要求,填诗句

  我们做事遇到很大困难,感到无法可施时,事情突然有了转机,此时的情况,可用陆游《游山西村》中的两句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来暗示社会发展,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诗句是: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杜牧在《泊秦淮》一诗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晚唐时代气氛,借对历史思考表现对现实的深刻忧虑的诗句是: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岑参的《白雪歌送判官归京》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所表达的感情相一致的诗句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根据情境,活学活用

  情境一: 搜狐网站2003年3月21日消息:在美对伊战中,美国为在伊解除作战士兵的思乡之苦,在军营中配备了先进的通讯设施,士兵可通过电子邮件与千里之外的亲人互通讯息。一位美军家属在受到采访时说,没有什么能比收到来自前线作战亲人平安的消息更珍贵的了。由这则消息你可以联想到了哪句诗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情境二:三湘都市报消息:长沙橘子洲移民搬迁工程已经启动,橘子洲上首批居民已弃洲登岸,预计在两个月时间内,橘子洲上居民将整体搬迁至石岭塘枫林绿洲小区。从此,年年都遭水淹的1600多户、4000多名橘子洲居民将永远脱离水患之苦。由长沙市政府 这一行动,你联想到哪句诗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情境三:暑假期间,李明到南岳旅游,当他爬上衡山祝融峰顶时,面对眼前美景,一句诗从他的口中脱口而出,你猜会是哪一句?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情境四:初中毕业在即,同窗好友就要分离,在写给你好友的同学录上,你将用一句什么诗句来表达你对他的友情?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情境五:中秋佳节,远在美国留学的小王无法回国和家人团聚,只能通过贺卡祝家人身体健康,生活平安,请你替小王在他的贺卡上写一句诗,来表达他对家人的美好祝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小结:

  希望大家活学活用,广泛地把自己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和学习中去。

古诗文欣赏 篇12

  常见考法:

  1.诗意理解。诗意理解就是凭借自己的文言积累和试卷提供的注释,读懂每一句每一层每一节,就连标题、小序也不要放过。对诗词中所写的景、物、情、理,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诗句的含义,一一弄清。

  2.意境把握。诗歌的意境,是作品中通过对寄托情感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等形象的描写,体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意境把握可以通过找景(描写了哪些景物)、绘景(描绘诗词中展现出来的情景画面)、品景(说说画面美在哪里,有何感受)来完成。描述时要力求忠实于原诗,语言力求生动形象,有诗意。

  3.内容概括。从诗句中提取内容要点,对景物的特点、人物的感情态度、作者的观点、全诗的主旨等,能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清楚。

  4.写法品析。诗词中字词的用法,各种修辞的运用,句法的作用,景与情、事与理的关系,全诗的结构特色,作品的艺术风格,等等,这些方面有些什么特点,为表现诗词的主旨起到怎样的作用。

  5.情感体味。情感是诗词的灵魂。诗词中的情感,有的委婉缠绵,有的激昂澎湃,有的沉郁,有的张扬,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诗词的情感与其主旨有着直接关系,把握住诗词的情感走向,有利于准确读懂其含义。

  初中古诗文知识点(三)

  【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西江月】(辛弃疾·南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龟虽寿】(曹操·东汉)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孟浩然·唐)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李商隐·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泊秦淮】(杜牧·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晏殊·宋)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如梦令】(李清照·南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观书有感】(朱熹·南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木兰诗】(北朝民歌)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山中杂诗】(吴均·南朝)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竹里馆】(王维·唐)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峨眉山月歌】(李白·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古诗文欣赏(通用12篇) 相关内容:
  •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精选2篇)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1.名句名篇默写题与文学常识题知识范围:课标建议的40个背诵篇目(见附件1);文学常识以中国古代作家为主及40个背诵篇目名称、作家及朝代(见附件2)。默写时要注意:(1) “一字不差”。...

  • 古诗《牧童》教案(通用14篇)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牧童》。【教学目标】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牧童》,进一步感受诗词的丰富内涵。2、通过运用课后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

  • 古诗《墨梅》教案设计(精选17篇)

    学习古诗《墨梅》T=25分钟过程1、教师范读古诗。2、领读古诗,并让学生画出节奏。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 古诗二《咏柳》的教案(精选17篇)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

  • 古诗文默写(精选8篇)

    初三古诗文检测1.,江春入旧年。2.山光悦鸟性,。3.,自将抹洗认前朝。4.谁到人生无再少?,。5.,不知秋思落谁家?6.最是一年春好处,。7.,清风半夜鸣蝉。8.,我言秋日胜春朝。9.山回路转不见君,。10.,非是藉秋风。11.野鸭无意绪,。...

  • 古诗文阅读(精选12篇)

    第一章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第1节文言实词阅读下列短文,回答1~2题。世主有先生①者,有后生者,有不生者。昔者楚庄王谋事而当,居有忧色。...

  • 陈与义巴丘书事古诗文阅读答案

    从长远角度考虑,语文学习的提高非一日一时之功。它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多关注最新信息。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巴丘书事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巴丘书事陈与义三分书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

  •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1.名句名篇默写题与文学常识题知识范围:课标建议的40个背诵篇目(见附件1);文学常识以中国古代作家为主及40个背诵篇目名称、作家及朝代(见附件2)。默写时要注意:(1) “一字不差”。...

  • 李纲《病牛》古诗文阅读答案

    《病牛》是宋朝诗人李纲的诗作。诗人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该诗以病牛自抒晚年的心志,表示忠心祖国、报效众生的信念决不动摇,体现了贵为宰相的博爱无私的仁者情怀。...

  • 古诗、春哓

    教学目标1.学习“晓、眠、唐、然、”4个生字,做到能读会写、能结合诗句讲解其意思。2.能理解各句诗的基本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解全诗的意思。3.能朗读、背诵课文。4.体会诗的意境,产生“春天真美”的情感。...

  • 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第1节文言实词阅读下列短文,回答1~2题。世主有先生①者,有后生者,有不生者。昔者楚庄王谋事而当,居有忧色。...

  • 《主题探究学习:从古诗看古代交通》教案2

    教学要求:初步了解和体验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掌握收集、分析、归纳信息的方法和步骤,学习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查找资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运用语文、历史、地理等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及动手...

  • 关于风的古诗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 古诗文默写(苏教版)

    初三古诗文检测1.,江春入旧年。2.山光悦鸟性,。3.,自将抹洗认前朝。4.谁到人生无再少?,。5.,不知秋思落谁家?6.最是一年春好处,。7.,清风半夜鸣蝉。8.,我言秋日胜春朝。9.山回路转不见君,。10.,非是藉秋风。11.野鸭无意绪,。...

  • 如何看待古诗文教学中的串讲

    作业内容这个“串讲”需要:以故事发展串起来讲、以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串起来讲解、以说明顺序来串讲,但不能串得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感到厌烦。打破常规串讲序列,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 教案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