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下载 > 历史教案 > 高中历史教案 > 高二历史教案 > 第七单元 大津巴布韦遗址与非洲文明探秘

第七单元 大津巴布韦遗址与非洲文明探秘

发布时间:2019-11-25

第七单元 大津巴布韦遗址与非洲文明探秘

第2课 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掘

教案一、 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现卡尔·莫克与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现1.非洲绍纳人创造了津巴布韦文明 2.对大津巴布韦遗址的认识和探究应该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用科学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探究人类古文化遗产情景再现1.大津巴布韦遗址属于非洲文明 2.在科学研究领域不应有任何民族歧视与种族偏见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掘英国殖民主义者塞西尔·罗得斯、詹姆斯·本特、理查德·霍尔、兰德尔·麦克维尔、卡顿·汤普森对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掘  阅读文字 历史比较 问题探究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谁发现了大津巴布韦遗址。 难点 大津巴布韦遗址是如何发掘的。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同学们介绍了大津巴布韦遗址如何发现和发掘以及对大津巴布韦遗址考古发掘的成就。建议先复习第一节课内容,明确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历史概念。 本课的引言是由一幅图片和关于卡尔·莫克寻找和发掘宝藏艰辛历程的一个片段组成。建议从图片入手,提问谁首先发现了大津巴布韦遗址,是如何发现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引入本课的学习。 第一目“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现” 教材详细讲述了德国人卡尔·莫克寻找和发掘大津巴布韦遗址的艰难历程。 19世纪中叶,在世人的眼中,南部非洲依然是世界文明史上的空白。 第一个亲身探秘大津巴布韦遗址,并将它公之于众的是德国人卡尔·莫克,一个生在德国斯图加特的木匠的儿子。15岁时,深受探险潮流影响的卡尔·莫克,已下定决心要到非洲探险,决心探明南部非洲的神秘。为了完成这个使命,他学习了生物学、地质学,以及当地人的语言。他还大量翻阅了欧洲出版的探险文学作品。这类书在当时十分流行畅销。27岁,莫克认为他已经作好了探险的准备,但由于没有官方的支持,也没有足够的装备,他不得不在一只德国货船上当船员才踏上去非洲的路。这只船把他载到南非东南部的德班港口,当时的德班还是英国的殖民地。在以后的6年中,莫克徒步穿行于南部非洲。不像有钱的探险家,他没有雇用当地的挑夫为他担载行李;他身着皮革套装,出没于羚羊藏身之地;他自己扛着60磅重的装备,包括罗盘与六分仪、猎刀、毯子、洋铁碗、书、笔墨纸张、猎枪,以及两支左轮连发手枪。身材魁梧、络腮胡子的卡尔,在穿越热带森林草原时的情景令人钦佩而又不可思议。他背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只有一把大伞为他挡着火一样的太阳。最后在林波波河的南岸,他终于看到了地质的“杰作”,那就是黄金、钻石矿藏的矿脉,按照英国殖民政策的规定,他把这个发现向当地官员报告。卡尔的预感是正确的!黄金、钻石不断从这个地区开采出来! 莫克再次去探险时,装备已十分精良。他第一次有了大笔的钱来雇用挑夫。1871年5月,他率领40人来到南非。7月底,他越过林波波河后写下了这样一番话,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个德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操和一位考古学家的雄心壮志:“我好像看到了祖国的统一,我站在整个世界面前,心中浮现出戴上胜利桂冠的神圣帝国皇帝凯撒的高大形象,他庄严宣布:最有价值的、最重要的、也是迄今为止最神秘的非洲地区,将重见光明!那就是古老的莫诺莫塔帕!那就是奥菲尔!”一个月后,莫克发现自己已身陷绝境。他的挑夫离开了他,拿走了他的部分日用品,作为应支付的薪水。更为严峻的是,当地的马绍纳人对他怀有敌意,这使他恐惧至极。他沮丧地写道:“这里的一切都使我感到恐怖,不但东西可能丢失,就连生命也难保住。吃的食物,可能被人下毒;暗箭,也随时难以提防。”在最困难的时候,一位叫亚当·仁达的猎人帮助了他,亚当·仁达是流浪于南非的德国人,他已脱离白人社会,与他的两位马绍纳妻子在这附近居住。亚当·仁达不仅给莫克提供住所,还陪同莫克进行探索。 那时,大津巴布韦遗址处于酋长头人的控制之下。莫克在遗址附近逗留了九个月,只被获准进入遗址三次。第一次莫克发现了椭圆形建筑物。数天后他又发现了破损的沿山卫城及卫城山上的碉堡。莫克特别注意到,卫城西部墙上突出的经过修饰的皂石横梁。他又捡到一只皂石碟子,还有一个类似铁锣形状的东西。第三次的探索收获最大。莫克从椭圆形的建筑物的门楣上刮下一片类似雪松的木片。这种木料微红且芬香。莫克认定木料就是檀香木。莫克记得《圣经》上说过:所罗门王就是用黎巴嫩的檀香木建筑他的宫殿的,于是,他匆匆地下了这样的结论:这一小块檀香木一定是来自黎巴嫩。因此,他推论:这檀木只能是古时在海上旅行的黎巴嫩人,即腓尼基人带到非洲来的。而且,《圣经》上还说:示巴女王曾经到过所罗门王的宫殿。莫克认为他发现的地方就是盛产黄金宝石的奥菲尔,类似雪松的木片就是有力的证据,他在山顶所发现的那个圆形围场一定是示巴女王仿所罗门王的宫殿建造的。 莫克在这片废墟上没有发现示巴女王任何藏宝遗迹,他把他发现的那只皂石雕刻的破碗和一面铁锣,仔细记载并绘了图。但是,莫克没有任何考古的经历,也未受过这方面的训练。发掘这庞大遗址的工程实在超出了他的能力。莫克考虑到,如果长时间逗留在这里,可能不大安全,所以,1872年3月,他打起行李,越过林波波河,回到了英国人管辖区。与此同时,外界终于第一次知道了莫克的发现。发现废墟遗址后,莫克马上派了信使到离他最近的欧洲人居住区,带了封信给德国。在这封信中,莫克宣布了他的发现。这封信后来刊登在1872年3月的一本德国杂志上,在欧洲这是第一次由官方宣布,同月,莫克离开了津巴布韦这个地区。 建议教师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请学生讨论回答如下问题:莫克为什么要去非洲探险?他的目的是什么?莫克在探险过程中遭遇到什么困难?莫克探险发现了什么?莫克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个结论是否科学?为什么莫克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师生在答疑和讨论过程中完成本目的教学任务。最后归纳出莫克是如何发现大津巴布韦遗址的。 第二目“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掘” 莫克的发现以及19世纪80年代南非德兰士瓦发现特大金矿,极大刺激了欧洲人在津巴布韦探矿的热潮,各国淘金者蜂拥而至。同时引起了考古人士对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从而逐步揭开了这一南部非洲文明的神秘面纱。 虽然莫克默默无闻地死去,但他发现的废墟却成了考古学上的一个热门话题。1899年,这个废墟掌握在英国著名的殖民主义者塞西尔·罗得斯手里。他建立了一个叫做罗得西亚的殖民地。塞西尔·罗得斯组织了一队人在这废墟上驻扎下来,对莫克发现的废墟进行考察。19世纪90年代初,罗得斯的考古队与英国科学促进会共同举办了第一届遗址科学研讨会。他们所研讨的正是卡尔发现的大津巴布韦。他们聘请了研究远古时期文明的专家詹姆斯·狄奥多尔·本特。1891年,本特对大津巴布韦遗址进行系统发掘,本特期待能找到津巴布韦与古代各种外来文化(如《圣经》中提到的那些)联系的证据。但自一开始,他就陷入失望中,因为津巴布韦,在他看来,似乎是纯粹的非洲文化,并不十分古老。他这样写道:“我对这地区的废墟古物没有多少信心。我认为,它们都是本地的。”但是,当他挖到4只用皂石雕刻的栖息在高大雕刻柱子上的大鸟时,开始改变他的观点。这样的艺术珍品,在他眼中,似乎弹奏着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弦音——亚述、希腊、克里特、腓尼基等古国的弦音!一句话,绝不是非洲的!本特没有受过考古的专业训练,又缺乏实地考古的经验,因此,他对津巴布韦遗址的首次发掘没有留下多少现场记录,还破坏了遗址中不少地层学资料。 19xx年5月殖民政府任命理查德·霍尔为“大津巴布韦博物馆馆长”,对这个遗址再次进行挖掘。此次遗址考古的时间是从19xx年至19xx年。由于霍尔未经过考古专业的训练,他作出了错误的判断,进行了破坏性的发掘,给大津巴布韦遗址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霍尔最后得出的结论也与本特的相符,即津巴布韦是由从阿拉伯或近东来的北方人所建造。 在19xx年,大津巴布韦遗址第一次由考古专业人员进行科学探查。这就是不列颠协会派出的考古专家兰德尔·麦克维尔,他仔细考察了这片遗址,对遗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发掘。所做结论与本特的第一判断相吻合。他郑重宣布:大津巴布韦“毫无疑问,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属于非洲”。他还指出:“许多人都会哀叹一段罗曼史的破碎,但可以肯定,一个冷静清醒的头脑看到的并不是什么罗曼史,而是一个失落已久的历史文化遗产,新的历史篇章已经被掀开了一角。非洲黑人的历史曾经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一个被面纱遮掩的角落,但是,这段历史并非无法发现,现在,这个面纱的一角已经被揭开了。”英国科学促进会不愿意接受这个定论,1929年派了另一位考古学家卡顿·汤普森,去考察以证明大卫是错的。这个资深的考古学家对该遗址进行了极其彻底的分析,她的发掘成果丰富且极具价值。1929年卡顿·汤普森宣布麦克维尔的结论是正确的。她说:“我认为,该遗址从每个角度来看都属于非洲本土文化。”因此大津巴布韦遗址属于非洲文明已确凿无疑。 1958年,殖民政府主持了对大津巴布韦遗址的最后一次系统的发掘,出土的文物虽然不多,但已经证明,这个遗址是持续了几个世纪的文明。 建议在教学中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本目内容:对大津巴布韦遗址主要进行了哪几次发掘?你认为最成功的是哪次?为什么?还可以请同学阅读完本目内容后,提出自己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完成本目的教学任务。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现”一目的教学。本课的引言是由一幅图片和关于卡尔·莫克寻找和发掘宝藏艰辛历程的一个片段组成。建议教学从图片入手,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解释“大津巴布韦遗址”,指出“大津巴布韦遗址的独特之处”。 提问谁首先发现了大津巴布韦遗址,是如何发现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引入本课的学习。 建议教师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请学生讨论回答如下问题:莫克为什么要去非洲探险?他的目的是什么?莫克在探险过程中遭遇到什么困难?莫克探险发现了什么?莫克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个结论是否科学?为什么莫克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师生在答疑和讨论过程中完成本目的教学任务。最后归纳出莫克是如何发现大津巴布韦遗址的。 关于“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掘”一目的教学。建议在教学中先讲清楚“大津巴布韦遗址”开始有组织发掘的背景,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了解塞西尔·罗得斯。塞西尔·罗得斯对莫克有关大津巴布韦地区就是《圣经》上记载的盛产黄金宝石的奥菲尔的论断深信不疑,詹姆斯·本特正是受雇于罗得斯开始对莫克发现的大津巴布韦遗址进行系统的发掘。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本目内容:对大津巴布韦遗址主要进行了哪几次发掘?你认为最成功的是哪次?为什么?还可以请同学阅读完本目内容后,提出自己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完成本目的教学任务。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介绍“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现”时,我们可以这样导入(用多媒体介绍)。 图片1:津巴布韦的国徽 问:1.这是哪个国家的国徽?2.津巴布韦是什么意思?说明:津巴布韦这个词可能源于班图语,意为“石头房子”的意思。这是世界上惟一一个以考古遗址命名的国家。 图片2:大津巴布韦遗址外景 大津巴布韦遗址位于津巴布韦马斯温戈市东南、维多利亚堡东南约29公里处,是非洲著名的古代文化遗址,也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石头城建筑群体。12世纪,津巴布韦国家建立之后,统治者多以石头房子标榜自己的身份。据统计,津巴布韦有两百多处石头建筑遗址。大津巴布韦遗址是南部非洲文明的集中体现。是谁发现了遗址呢?这样转入本课内容。 案例二 使用计算机出示两幅图片 图片1:卡尔·莫克像 问题1:第一个亲身探索大津巴布韦遗址并将它公布于众的是谁? 教师指出莫克认为大津巴布韦遗址就是《圣经》里所说的奥菲尔,他在日记里写到:很明显,这是远古时代文明人的作品。山上的碉堡,无疑是仿照所罗门王的庙宇建造的。山谷中的椭圆形建筑物,肯定抄袭了示巴女王的宫殿式样。大津巴布韦文明是属于欧洲人的。 出示图片2:罗得斯像。问题2:这是谁?指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教师指出莫克的发现以及19世纪80年代南非德兰士瓦发现特大金矿,极大刺激了欧洲人在津巴布韦探矿的热潮。各国淘金者蜂拥而至。其中英国著名的殖民主义者罗得斯走在最前面。他以英国南非公司的名义侵占了北至坦噶尼喀湖、东至今马拉维湖的大片地区,以其姓氏命之为“南罗得西亚”和“北罗得西亚”。罗得斯对莫克的观点深信不疑,本特正是受雇于罗得斯开始对大津巴布韦遗址进行系统发掘的。这样进入本目的学习。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简述莫克是如何发现大津巴布韦遗址的。 解题关键:自身具备探险家的基本素质。 思路引领:执著顽强的探险精神、别人的帮助。 答案提示:莫克从小就决心去非洲探险,他学习了大量的生物学、地质学和非洲语言等相关知识,具备了探险家的基本素质,凭借执著顽强的探险精神,克服了重重的困难,辗转于原始森林与山丘岩石之间,有时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历尽艰难,在一位德国猎人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大津巴布韦遗址。 2.你认为,对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几次发掘,哪一次最成功? 解题关键:科学的发掘、实事求是的研究。 思路引领:兰德尔·麦克维尔是一名专业考古人士,训练有素,经验丰富。 答案提示:兰德尔·麦克维尔毕业于英国考古训练学院,训练有素,经验丰富。对大津巴布韦进行了科学的挖掘,先对津巴布韦其他五个遗址进行短期发掘,之后将从大津巴布韦遗址发掘出的文物以及当地人的用品进行详细的比较,实事求是的进行了研究,最终得出大津巴布韦遗址是属于非洲文化的正确结论。 二、学习延伸 1.你认为莫克是个成功的探险家吗? 答:是。莫克凭着执著的精神,克服了重重的困难,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大津巴布韦遗址,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2.为什么说理查德·霍尔对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掘是破坏性的? 答:由于理查德·霍尔经过考古专业的训练,也由于他对非洲人的偏见和歧视,他错误地推断,遗址的上层必是非洲人的遗物,真正的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创造者必定在下层。他率领的考古队,将一些遗址3—5英尺厚的文化遗存,包括石头、泥土连同树木,全部搬离现场。有些地方,甚至搬走了12英尺厚的文化遗存!这是一种破坏性的发掘,对大津巴布韦遗址的考古和历史研究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第七单元 大津巴布韦遗址与非洲文明探秘 相关内容:
  • 非洲雕刻艺术

    教材思路: 让学生了解非洲雕刻艺术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地位,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为学生创造一个接触和了解人类文明与成就的机会。逐步形成崇尚文明,尊重世界多元化文化的态度,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 第二节 非洲

    第二节 非洲 [教学目的]1、了解非洲的地形特征,海陆轮廓特征及特有的地形区的分布2、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及主要人种的分布,通过对气候资料、地图的分析,学会看各种气候图,判读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3、理解非洲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学会...

  • 《非洲乐器—鼓》

    ● 教材分析:非洲有各种不同的大小鼓、木琴等敲击乐器,非洲人能用他们奏出丰富、动感的节奏,尤其是各种切分音节奏。在非洲,鼓是人们喜欢的乐器,而且还是彼此联络的工具。...

  • 2016高考文综地理热点:关注非洲

    【命题背景】 非洲是近三年高考关注的热点地区。以全国卷为例,xx年全国文综卷一36题考查了尼罗河水文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xx年全国文综卷一36题考查了刚果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流域内地形特征分析;xx年全国卷二8-9题考查了东非高原局...

  • 《走近非洲》教学设计及点评

    本资源推荐人:洪啸音乐教育网友 媚眼如丝吉林省蛟河市第九中学 康雪丽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年级初 一教学目标了解歌曲的特点,以积极的态度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感受非洲音乐民间歌曲的风格特点,体会歌曲的丰富艺术感染力。...

  • 亚洲和非洲知识要点

    一、东亚位置在亚洲东部,太平洋西侧。有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五个国家地形多高原和山地,地势中间高四周低,许多大河自西往东流入太平洋,沿海有许多半岛和岛屿。气候亚洲东部和南部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的地区。...

  • 《彩色的非洲》 导学案(精选17篇)

    学习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非洲独特的自然景观与风土人情,体会作者对非洲的赞美之情。3、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重难点 了解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表现在哪些方面,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通用13篇)

    学习目标识记l.本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马达加斯加岛、几内亚湾、好望角 2.高原为主的地形;东非高原、南非高原、乞力马扎罗山、刚果盆地、刚果河、撒哈拉沙漠3.尼日利亚、科特迪瓦、加纳、南非等国在地图上的位置 理解1.气候特点与本地区农...

  • 彩色的非洲教案(精选10篇)

    教学目标:1、自学本课的生字、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2、通过品味优美的语言文字,感受非洲的多姿多彩。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和异域文化的理解。...

  • 《彩色的非洲》课堂实录(精选17篇)

    师:你去过非洲吗?那你知道非洲的哪些资料吗?你印象中的非洲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一同来看看作者笔下的非洲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学习28课《彩色的非洲》。师板书课题:彩色的非洲生:齐读课题。...

  • 彩色的非洲教学实录(精选3篇)

    师:今天我们学习《彩色的非洲》(生齐读课题)。课前我布置大家预习课文,提出了两个预习要求,第一个学习要求是什么?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 彩色的非洲(精选17篇)

    学习目标:1.认识14个生字。读读记记“斑斓、炽热、湛蓝、充沛、硕大、火炬、巨蟒、渗透、聆听、木薯、强悍、粗犷、篝火、繁花似锦、含情脉脉、目不暇接”等词语。...

  • 《彩色的非洲》教学反思(精选8篇)

    《彩色的非洲》教学反思本文从多个方面展示了非洲的自然风光和异域文化,突出表现了辽阔的非洲是一个多彩的世界。1、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非洲的风情风光的图片或文字资料,自学生字词。2、教学时,我采用以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

  • 我上《彩色的非洲》(精选13篇)

    一、教学目标:1.认识14个生字。读读记记“斑斓、炽热、湛蓝、充沛、硕大、火炬、巨蟒、渗透、聆听、木薯、强悍、粗犷、篝火、繁花似锦、含情脉脉、目不暇接”等词语。...

  • 《彩色的非洲》教学设计(精选13篇)

    一,课型:新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认识14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非洲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懂得为什么说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3)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了解课文从几个方面来展示非洲多姿多彩的...

  • 高二历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