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7 辛弃疾词两首

7 辛弃疾词两首

发布时间:2021-03-31

7 辛弃疾词两首


五、名篇名句
1.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2.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3.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剖析:“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的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剖析:“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借言远山之“献”“供”,移写内心的担负。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
3.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
剖析: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安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4.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剖析:这一句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现承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土不受外敌侵犯。“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燹,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词人慨叹眼前的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崇拜孙权,又为当前的时局担忧,忠义之心耿如日月。
5.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剖析:这是词人以廉颇自况。这一年词人已经65岁了,但他仍然希望为国效力;可惜韩侂胄不接纳他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很可能他会像当年赵国名将廉颇一样,被执政者弃置不用。句中一个“凭”字用得极妙,把渴望有人问、可惜无人问的复杂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重点语段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剖析:前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复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看作是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后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4页,当前第21234
7 辛弃疾词两首 相关内容:
  • 词两首(精选13篇)

    教学要求:1、了解词的内容,体会作者对于淳朴美丽的大自然的赞美、怀念之情。2、想象词中描写的意境,理解词的内容。3、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教学重点:了解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 词 两 首(通用16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塞”、“笠”、“蓑”三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两首词的意思。 2.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 词两首(精选16篇)

    《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描写了红军在娄山关战斗中的行军情景和战斗胜利后越过雄关的情形,表现了红军不怕任何困难,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的豪迈气概,艺术地反映了遵义会议给党和红军带来的历史性转折和巨大变化。...

  • 词 两 首(精选12篇)

    教学要求:1、了解词的内容,体会作者对于淳朴美丽的大自然的赞美、怀念之情。2、想象词中描写的意境,理解词的内容。3、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教学重点:了解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 宋词两首(精选5篇)

    十一、宋词两首一、教学目的:1、理解怀古词借古人古事来表述对现实人、事的看法,抒发自己情怀的特点。2、领会《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景物描写的作用。3、领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用典贴切的特色。...

  • 9词两首(精选16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塞”、“笠”、“蓑”三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两首词的意思。 2.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 词两首(《如梦令》《渔歌子》)(精选14篇)

    9.词两首(《如梦令》《渔歌子》)重点、难点: 1. 什么是词?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

  • 9词两首

    教学目标: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 9词两首知识点

    1、《词两首》 《如梦令》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 歌词两首

    【教材简析】这篇课文选自两首歌词。《让世界充满爱》是音乐人郭峰在1986年为纪念国际和平年所创作的主题曲。歌词揭示了爱是关心、爱是帮助、爱是奉献的主题。《手拉手》是1988年韩国汉城奥运会的主题曲。...

  • 9.词两首(《如梦令》《渔歌子》)

    9.词两首(《如梦令》《渔歌子》)重点、难点: 1. 什么是词?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

  • 4.毛泽东词两首学案

    ◎课前自主【走进作者】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基本解读】《沁园春 长沙》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

  • 词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塞”、“笠”、“蓑”三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两首词的意思。 2.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 3  歌词两首(教科版)

    3歌词两首松花江上教材说明:《松花江上》是张寒晖写的一首歌的歌词。《松花江上》是一支震撼人心的抗战歌曲。歌曲用悲怆的旋律诉说了故土沦丧的悲惨遭遇,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蛮暴行,表达了抗击日寇的决心与早日收复失地的期望。...

  • 10  毛泽东词两首

    10 毛泽东词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特点。2.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词作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乐观主义教育。3.把握诗词写景、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品味词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形象思维能力。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 高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