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阿房宫赋》导学案(通用13篇)

《阿房宫赋》导学案

发布时间:2023-02-06

《阿房宫赋》导学案(通用13篇)

《阿房宫赋》导学案 篇1

  宝鸡市东风路高级中学导学单              年 级:高二        班级:           小  组:        姓名:                       使用时间:.12

  课  题阿房宫赋

  学习目标1、  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2、  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学习重点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方法指导诵读法、问题探究法                    流   程笔记栏                           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1、疏通后两段文意2、思考本文写法。二、自我检测结合注释弄懂文意,解释划线字词:  

  (1)一人之心,万人之心(心:      )  

  (2)秦爱纷奢(纷:       )  

  (3)人亦念其家(念:    )  

  (4)奈何取之尽锱铢(奈何:       )  

  (5)多于南亩之农夫(于:    南亩:    )  

  (6)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周:   )  

  (7)戍卒叫,函谷举(举:     )  

  (8)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      )  

  (9)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      爱:      )  

  (10)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递:     为:     )  

  (11)谁得而族灭(得:      )  

  (12)秦人不暇自哀(哀:      )  

  (1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       )          三、合作探究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问:用连贯的( 排比)句式,用(前后对比)手法; 

  展现了秦王朝(奢侈,腐化,浪费,挥霍无度,穷奢极欲,滥用民力) 

  同时也指明秦灭亡的原因。 

  2“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注意划线字的意思) 

  问:作者设计了两个(假设)兼论六国和秦的灭亡,共同原因:(不爱其民 ) 

  3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 

  ㈠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b) ①②④:秦以后唐以前的人;③唐以后的人。。  

  ㈡这句话表明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于: 

  借古讽今,历史教训,警示后人,讽谏统治者. 

  4、《阿房宫赋》作为赋文体有哪些具体的特点。(三个方面,参照学案一知识链接) 

  (1):描写运用了哪些手法? 

  结合文本:大胆的想象,离奇的夸张,形象地比喻,强烈的对比,流畅的排比 

  (2):从整体结构来看,本文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 

  前文的描写为文后的(议论)做(铺垫),这就是赋(体物写志)的特点,指赋的内容,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的巧妙结合,是这篇赋在表达方面的一大特点。 

  5:本文在句式上有何特点? 

  (1)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采用了(铺排或铺陈)的手法,气势夺人,句式流畅,感情强烈,琅琅上口。 

  请你在文中再找一个例子说明: 

  (2)句式上还具有骈文的哪些特点。 

  整散句结合,长短句结合,对偶押韵有致,错落有致,节奏鲜明,具有诗歌散文的双重特点,富有表现力。 四、课堂达标完成课后练习三五、拓展提升(作业)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过 骊 山 作  

  杜 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1)请从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划线句内容相一致的句子:  

  (2)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是什么。  

  六、收获和疑惑

《阿房宫赋》导学案 篇2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结合注释弄懂文意,解释划线字词: 

  (1)一人之心,万人之心(心:心意,意愿。) 

  (2)秦爱纷奢(纷:多,繁。) 

  (3)人亦念其家(念:顾念。) 

  (4)奈何取之尽锱铢(奈何:怎么,为什么。) 

  (5)多于南亩之农夫(于:比。南亩:农田。) 

  (6)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周:全。) 

  (7)戍卒叫,函谷举(举:被攻占。) 

  (8)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名词作动词,族灭。) 

  (9)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假使,如果。爱:爱护。) 

  (10)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递:传递。为:做。) 

  (11)谁得而族灭(得:能够。) 

  (12)秦人不暇自哀(哀:哀叹。) 

  (1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研习文本】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问:用连贯的( 排比)句式,用(前后对比)手法;

  展现了秦王朝(奢侈,腐化,浪费,挥霍无度,穷奢极欲,滥用民力)

  同时也指明秦灭亡的原因。

  2“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注意划线字的意思)

  问:作者设计了两个(假设)兼论六国和秦的灭亡,共同原因:(不爱其民 )

  3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

  ㈠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b) ①②④:秦以后唐以前的人;③唐以后的人。。 

  ㈡这句话表明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于:

  借古讽今,历史教训,警示后人,讽谏统治者.

  【拓展训练】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1)请从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划线句内容相一致的句子: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是什么。 

  (说明)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至断送天下的愚蠢。末两句写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坟墓,到后来被牧童失火烧毁,他自己只落得个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场。这是对秦始皇梦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

  详解:

  “却为道旁穷百姓”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首句是说始皇最终拥有了天下。周鼎代表国家政权。他拥有天下后曾巡游各地,于是引起刘项的“引颈”而观。项羽更是明确发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吓得项伯赶快捂住的嘴,告诉他这是要灭族的!可项羽后来还是真做了当年想做的事。所以我认为第四句的主语仍然是始皇,他因为道旁引颈而观的刘、项要想夺他的天下,于是不惜使天下百姓穷困,例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之类。可是这些做法并未有效果,“黔首不愚尔益愚”,最后自以为“金城汤池”的关中却成了始皇自掘的坟墓。

《阿房宫赋》导学案 篇3

  宝鸡市东风路高级中学导学单              年 级:高二        班级:           小  组:        姓名:            创建人:张婧              使用时间:.12

  课  题阿房宫赋

  学习目标1、  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2、  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学习重点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方法指导诵读法、问题探究法                    流   程笔记栏                           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1、知人论世: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 李杜”(李白和杜甫称“老李杜”)。 

  2、“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铺采摛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3、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二、自我检测梳理文章第一二段 

  重点词语解释  

  (1)六王毕,四海一 (       )  

  (2)盘盘焉,囷囷焉 (               )  

  (3)不霁何虹 (          )  

  (4)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  

  (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              )  

  (6)而气候不齐(             ) 

  (7)杳不知其所之也(           ) 

  (8)雷霆乍惊(          ) 

  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 (            ) 

  (2)北构而西折: (                      )  

  (3)廊腰缦回 (                     )  

  (4)檐牙高啄 (                     )  

  (5)蜂房水涡: (                  )  

  (6)未云何龙: (                       )  

  (7)不霁何虹: (              )  

  (8)辇来于秦 (                        )  

  (9)朝歌夜弦 (                    )  

  (10)鼎铛玉石 (                                )  

  (11)金块珠砾 (                               )  

  三、合作探究1阅读第一段根据提示用文中语句填空 

  阿房宫建造历史背景:(                             )阿房宫面积之大地域之广:(                                  )阿房宫楼阁之高:(                                )阿房宫楼台之多:(                                  ) 人们进入阿房宫内部的感受:(                            2、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运用了(             )手法3概括第一段内容 

  a细写阿房宫的:(                                 ) 

  b用一两个词概括阿房宫建筑的特点:(     

  阅读第二段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这一节运用了(     ,     )手法极显宫女之(      ), 

  宫廷生活之(                    )。 四、课堂达标翻译第一、第二段五、拓展提升(作业)古今异义  

  (1)直走咸阳  

  (2)钩心斗角  

  (3)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4)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5)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六、收获和疑惑

《阿房宫赋》导学案 篇4

  学习要点

  1. 领会本文骈散兼行,音韵流畅的艺术风格。

  2.理解本文详略适宜的写作特点。

  3.体会本篇的铺排手法和代古讽今的作用,以及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

  4.理解并归纳“一、爱、取、族、焉、而、天”等词语的用法。

  课文对阿房宫的描写

  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

  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诗人之赋

  ——读杜牧的阿房宫赋(节选)

  臧克家

  这篇文章的一开头就很不平几,请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真是突兀有力,如泰山压顶。读了这四句,使人想起李白的《蜀道难》的开端。想一想,如呆取消了这四个句子,直接以描绘开始,那不但使人觉得平板无力,对于这篇赋的意义也会有所损减。作者不知道花了多少心血,费过何等的匠心,才锤炼出这十二个字。

  这四句话,头两句写出了秦帝国统一天下的气概,接下的两句写的是阿房宫的宏伟规模和建造它的辛苦,上下意义衔接,但两句又各自独立。气魄多么雄伟,意义多么重大!时代的形势,帝王的奢侈和野心,一齐跃然而出。这里面隐含着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讽刺。

  这四句是帽子,扣得紧紧的,然而卷轴展开了宏伟壮丽的画图。规模这么大的一座宫殿,怎样去写它,这确实是一个难题。如果只表面上用一些类似"宏伟"、"壮丽"、"巍峨"、"高耸"等等字眼去形容,就容易空洞,不能给人一个具体的印象。相反地,如果仔细描绘,又难免繁琐,失之于罗列现象。《阿房宫赋》作者的艺术概括力就从这里表现出来。他既不作自然主义的铺陈,又不流于空疏,笔墨不多,却把阿房宫的形象、规模、气魄通过具体描写表现了出来,给读者一个鲜明突出的印象。请看他的描写是如何的壮丽:"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这是概括全貌的写法,读者会从这六句中,想象到这座宫殿的高度和它幅员之广大。先给人一个雄伟的感觉,然后作者就展开具体的描写,参差错落,用十个句子写出了阿房宫里楼阁之胜:"五步一楼……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接下去,作者凭他的如椽大笔,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极尽描绘之能事,用短小的四字句,两句连接,一连写了六句。……六句排列巧妙,比喻新颖,音调铿锵,就像流着的泉水一样淙淙作响。在这里,作者分别用两句话状写一个景,而写法又都是第一句写实,但其中也有比喻,第二句就光用比喻来写,以加强第一句的印象。最后两句还以感叹抒情的意味对前四句作了一个小结。再往下当我们读到"歌台暖响……而气侯不齐"这样的一些句予的时候,诗情画意,音乐之美,一齐涌来,令人心胸开阔,榆神爽快,忍不住要为它拍手叫好。

  反馈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文后两题

  过骊山作 杜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1.请分别从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最后一句内容相一致的句子:

  2.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

《阿房宫赋》导学案 篇5

  唐诗在古典文学中独领风骚,唐朝一些散文也是千古流传的名作,今天我的说课就是唐朝杜牧的《阿房宫赋》。

  一、 分析教材 。

  1、教材的特点及在本单元的地位。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阿房宫赋》为晚唐文赋,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赋讲究铺陈和声韵,而本文不但有华美的语言、和谐的声律,还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古文中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在韵文发展史上起到里程碑的作用,在本单元中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2、教学目标和确立的依据: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以浪费为耻,引以自戒。

  知识目标:了解赋的特点,学习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

  能力目标: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本课作者极尽铺陈秦始皇的奢侈和残暴,在结尾处点明主旨: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作者借秦始皇讽喻唐朝皇帝吸取教训,这篇文章是指向统治者的。学生从中学到的是要艰苦朴素,不能奢侈浪费。

  《阿房宫赋》的语言绚丽多姿,朗朗上口,运用了排比.比喻、对等修辞方法。中学生正处于语言积累时期,鉴赏语言的能力非常重要,潜移默化积累语言知识,使有意而变为无意从而提高语言的品位,不但能提高语文素质,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

  本篇句句精彩,更适合诵读,语言的学习规律证明诵读是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新教材强调诵读无疑是育人之长久大计。

  3、教材重点、难点 :

  ① ①作者写本文的目的何在?

  ② 本文的结构层次

  二、 说教法。

  《阿房宫赋》是课内自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我主要采取讨论法、发现法、联想法。用讨论法是为了培养学生探讨学问的好习惯,这是练习思维能力的最佳方式;发现法是来训练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思维的高级形式;联想法练习思维的发散,有助于学生开拓思维空间,为创造思维打下基础。学习课文,内容主要采取诵读法,语言学习的规律是模仿,模仿很大成分上要背诵,实践证明背诵确实提高了语言学习的质量。文言文学习必须强化背诵,这样做是事半功倍的。

  三、 说学法。

  教法是为学法服务的,因为教法只有在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才是有效的,教师要研究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背诵时还要指导学生运用意义记诵法,因为高中学生正处于由机械记忆向意义记忆转变的时期,记诵要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

  四、说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

  (一) 导语:引出本文 ,讲文体特点及古今赋的区别

  (二) 用课件展示课题《阿房宫赋》让学生背诵全文(课前已做过预习)

  (三)课文背诵小测试。这是一个强化过程,学后马上检测,斯金  纳强化律证明及时强化学习效果要比不强化或后强化好。(用课件显示强化内容)

  (四)由学生讨论总结主要内容:

  第一段写阿房宫的来历,阿房宫的外在形势,阿房宫的本体建筑,突出阿房宫的雄心壮观。

  第二段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秦始皇的奢侈生活。

  第三段秦朝的灭亡,揭露统治者的残暴统治。

  第四段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

  (课件设题)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每段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如第三段用一幅画表述秦朝的灭亡,第四段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五)迁移练习。

  采用联想的方式进行,让学生说出杜牧的诗。《过华清宫》《秋夕》《江南春》《清明》《山行》《泊秦淮》等。提问学生哪一首和本文的主旨相同。(用课件放动画)

  (六)布置作业。(课件结尾)

  板书

  阿房宫赋

  建筑  生活  灭亡

  教训

  雄伟  奢侈  残暴

《阿房宫赋》导学案 篇6

  作者:李云秋

  唐诗在古典文学中独领风骚,唐朝一些散文也是千古流传的名作,今天我的说课就是唐朝杜牧的《阿房宫赋》。

  一、 分析教材 。

  1、教材的特点及在本单元的地位。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阿房宫赋》为晚唐文赋,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赋讲究铺陈和声韵,而本文不但有华美的语言、和谐的声律,还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古文中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在韵文发展史上起到里程碑的作用,在本单元中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2、教学目标和确立的依据: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以浪费为耻,引以自戒。

  知识目标:了解赋的特点,学习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

  能力目标: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本课作者极尽铺陈秦始皇的奢侈和残暴,在结尾处点明主旨: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作者借秦始皇讽喻唐朝皇帝吸取教训,这篇文章是指向统治者的。学生从中学到的是要艰苦朴素,不能奢侈浪费。

  《阿房宫赋》的语言绚丽多姿,朗朗上口,运用了排比.比喻、对等修辞方法。中学生正处于语言积累时期,鉴赏语言的能力非常重要,潜移默化积累语言知识,使有意而变为无意从而提高语言的品位,不但能提高语文素质,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

  本篇句句精彩,更适合诵读,语言的学习规律证明诵读是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新教材强调诵读无疑是育人之长久大计。

  3、教材重点、难点 :

  ① ①作者写本文的目的何在?

  ② 本文的结构层次

  二、 说教法。

  《阿房宫赋》是课内自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我主要采取讨论法、发现法、联想法。用讨论法是为了培养学生探讨学问的好习惯,这是练习思维能力的最佳方式;发现法是来训练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思维的高级形式;联想法练习思维的发散,有助于学生开拓思维空间,为创造思维打下基础。学习课文,内容主要采取诵读法,语言学习的规律是模仿,模仿很大成分上要背诵,实践证明背诵确实提高了语言学习的质量。文言文学习必须强化背诵,这样做是事半功倍的。

  三、 说学法。

  教法是为学法服务的,因为教法只有在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才是有效的,教师要研究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背诵时还要指导学生运用意义记诵法,因为高中学生正处于由机械记忆向意义记忆转变的时期,记诵要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

  四、说教学过程。

  (一) 导语:引出本文 ,讲文体特点及古今赋的区别

  (二) 用课件展示课题《阿房宫赋》让学生背诵全文(课前已做过预习)

  (三)课文背诵小测试。这是一个强化过程,学后马上检测,斯金  纳强化律证明及时强化学习效果要比不强化或后强化好。(用课件显示强化内容)

  (四)由学生讨论总结主要内容:

  第一段写阿房宫的来历,阿房宫的外在形势,阿房宫的本体建筑,突出阿房宫的雄心壮观。

  第二段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秦始皇的奢侈生活。

  第三段秦朝的灭亡,揭露统治者的残暴统治。

  第四段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

  (课件设题)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每段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如第三段用一幅画表述秦朝的灭亡,第四段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五)迁移练习。

  采用联想的方式进行,让学生说出杜牧的诗。《过华清宫》《秋夕》《江南春》《清明》《山行》《泊秦淮》等。提问学生哪一首和本文的主旨相同。(用课件放动画)

  (六)布置作业。(课件结尾)

  板书

  阿房宫赋

  建筑  生活  灭亡

  教训

  雄伟  奢侈  残暴

《阿房宫赋》导学案 篇7

  唐诗在古典文学中独领风骚,唐朝一些散文也是千古流传的名作,今天我的说课就是唐朝杜牧的《阿房宫赋》。

  一、 分析教材 。

  1、教材的特点及在本单元的地位。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阿房宫赋》为晚唐文赋,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赋讲究铺陈和声韵,而本文不但有华美的语言、和谐的声律,还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古文中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在韵文发展史上起到里程碑的作用,在本单元中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2、教学目标 和确立的依据: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以浪费为耻,引以自戒。

  知识目标:了解赋的特点,学习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

  能力目标: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本课作者极尽铺陈秦始皇的奢侈和残暴,在结尾处点明主旨: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作者借秦始皇讽喻唐朝皇帝吸取教训,这篇文章是指向统治者的。学生从中学到的是要艰苦朴素,不能奢侈浪费。

  《阿房宫赋》的语言绚丽多姿,朗朗上口,运用了排比.比喻、对等修辞方法。中学生正处于语言积累时期,鉴赏语言的能力非常重要,潜移默化积累语言知识,使有意而变为无意从而提高语言的品位,不但能提高语文素质,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

  本篇句句精彩,更适合诵读,语言的学习规律证明诵读是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新教材强调诵读无疑是育人之长久大计。

  3、教材重点、难点 :

  ① ①作者写本文的目的何在?

  ② 本文的结构层次

  二、 说教法。

  《阿房宫赋》是课内自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我主要采取讨论法、发现法、联想法。用讨论法是为了培养学生探讨学问的好习惯,这是练习思维能力的最佳方式;发现法是来训练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思维的高级形式;联想法练习思维的发散,有助于学生开拓思维空间,为创造思维打下基础。学习课文,内容主要采取诵读法,语言学习的规律是模仿,模仿很大成分上要背诵,实践证明背诵确实提高了语言学习的质量。文言文学习必须强化背诵,这样做是事半功倍的。

  三、 说学法。

  教法是为学法服务的,因为教法只有在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才是有效的,教师要研究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背诵时还要指导学生运用意义记诵法,因为高中学生正处于由机械记忆向意义记忆转变的时期,记诵要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

  四、说教学过程 。

  (一) 导语 :引出本文 ,讲文体特点及古今赋的区别

  (二) 用课件展示课题《阿房宫赋》让学生背诵全文(课前已做过预习)

  (三)课文背诵小测试。这是一个强化过程,学后马上检测,斯金  纳强化律证明及时强化学习效果要比不强化或后强化好。(用课件显示强化内容)

  (四)由学生讨论总结主要内容:

  第一段写阿房宫的来历,阿房宫的外在形势,阿房宫的本体建筑,突出阿房宫的雄心壮观。

  第二段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秦始皇的奢侈生活。

  第三段秦朝的灭亡,揭露统治者的残暴统治。

  第四段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

  (课件设题)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每段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如第三段用一幅画表述秦朝的灭亡,第四段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五)迁移练习。

  采用联想的方式进行,让学生说出杜牧的诗。《过华清宫》《秋夕》《江南春》《清明》《山行》《泊秦淮》等。提问学生哪一首和本文的主旨相同。(用课件放动画)

  (六)布置作业 。(课件结尾)

  板书

  阿房宫赋

  建筑  生活  灭亡

  教训

  雄伟  奢侈  残暴

《阿房宫赋》导学案 篇8

  《阿房宫赋》·学案

  学习目的

  一、了解杜牧赋体散文的比喻、铺排手法和借古讽今的风格。

  二、理解“华、兀、构、缦、霁、杳、逦迤 、纷奢、锱铢、负、庾、举、族”等词语。

  三、背诵全文,归纳多义词“夫之、而”的义项。

  学法指津

  一、本文为课内阅读课文,但文字较深,自读有较大难度,学习时应注意教师提示或讲解。

  二、本文在写作方面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如炼字的精当、详略的适宜、比拟的写法,用韵、不堆砌典故等。

  学习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一、解题。

  二、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自读第一、二段。

  学习步骤

  一、解题

  1.阿房宫赋       杜牧

  2.“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  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  文,指赋的形貌。与“诗言志”的传统相比较,赋的特点首先在于“体物”,即摹写事物。

  赋在内容上既然要通过“体物”以‘“写志”,在艺术表现上就必然注重铺陈,形容事物    的外象和内理。由于注重铺叙和形容,在语言上就不免要使用华美的词藻,着上绚丽的色彩。这也就是“铺采  文”的意思。另外,赋也很讲究审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本文为文赋。

  3.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还未完成,即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从此,阿房宫的兴亡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杜牧也加入到这一传统的议论中来。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这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分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写这篇赋意在借古讽今,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二、听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第一、二段。

  1.补充注音注释。

  (l)正音

  兀(         )骊(        )缦(       )霁(       )椒(      )

  冥(         )嫔(        )媵(       )荧(       )

  (2)注释

  蜀山兀(形容饲用如动词,这里指树林被砍光了。)

  骊山北构而西折(名词作状语,从骊山。“北”的用法与此相同)。

  四海一(数词用作动词,统一。)

  盘盘焉(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样子”。)

  气候不齐(一样)”

  梳晓鬟也(古代妇女梳的环形发髻)。

  雷霆乍惊(突然)

  燕赵之收藏(动词用如名词。收藏的金玉珍宝。下句的“经营”用法同此。)

  2.自译并就难懂字词句质疑。

  3.讨论以下问题:“

  这两段写了什么内容?是用什么方法来描写的?

  明确:本文第一段写阿房宫的            ,第二段写阿房宫里的               ,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投写时综合运用了       、       、        、       等修辞方法。

  举例说明:

  四、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练习一

  3.预习第三、四段。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一、自读三、四段。

  二、了解本文借古讽今的风格。

  学习步骤

  一、自查背诵。

  二、自读第三、四段。

  1.  补充注音注释。

  (1)正音

  槛(         )呕哑(         )妍(         )

  (2)注释。

  秦爱纷奢(豪华)    直栏横槛(栏杆)    可怜(可惜)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名词用作意动,以之为鉴。)

  2.口译第三、四段,然后讨论这两段的内容、写法。

  3.讨论写法

  第三段由上文的             转入             (表达方式),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先以“嗟乎”发出感叹,对比人心事理,指出“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进而质问道:“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接着,用了六组“使……多于……”上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经过重重铺垫,笔锋一转。让“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统治者进行较量、结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

  第四段,总结六国和泰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作者连续慨叹,情不能禁。“呜呼”之后提出                 ,阐明               的道理。”嗟夫”以下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最后,妻用“后人”的委婉称谓,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意味深长。

  三、关于借古讽今的风格。

  《阿房宫赋》是一篇讽喻性文章,上学期读过的《过秦论》也是讽喻性的文章,这两篇

  文章都是借评历史来向皇帝进行讽喻,希望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过秦论》希望汉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本文希望唐敬宗不要为自己享乐风劳民伤财。因为它们是对皇帝的忠告,所以说得特别婉转。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三、四、五。

《阿房宫赋》导学案 篇9

  小编整理了《阿房宫赋》阅读附答案相关知识,快来学习学习吧!

  《阿房宫赋》阅读附答案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庄子《逍遥游》中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以叙述的方式表现秦人对从六国掠夺来的珍宝毫不珍惜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的《赤壁赋》中,“客”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与孩子们同行,做幸福的老师

  世人称我们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还要育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正的教育其实是爱的教育。我心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心怀“一个心眼儿为学生”的信念,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小学生年龄小,但也是有感情、有灵性、活生生的人,有着同成年人一样的情感世界:懂得快乐与痛苦、羞愧与恐惧,有自尊心和荣誉感。他们还不能理解老师深层次的爱,还只是凭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判断”老师是不是喜欢我“。我时刻提醒自己,爱学生,就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学生作为自己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因此,我常用亲切信任的目光、热情鼓励的话语、肯定表扬的手势,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我对他们的爱。对于学习跟不上或者思想有问题的孩子,我更是“另眼相看”。

  班里有个大眼睛的女孩叫佳丽,学习很吃力,特别是作文,别的孩子都驶上作文“快车道”了,可她,仍徘徊在“入口”处。每次轮到她写作文,她总是随便抄一篇,而且从不管什么内容,有一次甚至抄了一篇《开国大典》,满满5页纸!这怎么行呢?我找来《故事作文》、《小故事、大道理》、《同步作文》等书,从中选取一些短小的、有意思的小文章,悄悄地给她,告诉她可以照抄。因为这些文章适合她的欣赏和接受能力,佳丽抄得很认真。每次,我除了常规性的批阅外,都在她的作文后面写上一句话:“佳丽,相信自己,只要多写多练,你自己也会写出这样的好文章!”20多天以后,佳丽写了一篇作文《小狗》,她在作文后面用红笔写道:“老师,佳丽没有抄作文是自己写的” 我欣然提笔:“佳丽,老师为你叫好!虽然这篇作文还不是最好的,但老师知道你是用心在写!老师相信,只要你努力,一定会写出好作文!”又是一周以后,佳丽写了一篇《做不倒翁》,后面仍然用红笔写道:“老师佳丽没有抄400字作文,是自己写的。”我详细地批阅了作文以后,在她的话语后面写道:“佳丽,你能把自己做的事写完整,进步很大!以后要做到:作文要分好自然段。”又是一个星期过去了,佳丽又交上了一篇《去潍坊公园》,作文比较清楚地记述了跟爸爸妈妈去公园游玩的过程,里面有一句“金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有的金鱼浮出水面,吹着泡泡,好看极了。”这可是佳丽的作文中首次出现这样描写性的“佳句”,我在这句话下边划上了表示佳句的曲线,又在旁边画了一个大大的笑脸。然后,招呼佳丽过来,把作文本递给她,佳丽甜甜地笑了。又过了两个星期,佳丽交上来的作文题目是《想知道学习方法吗》,详细列举了做作业的方法、自己出测试题的方法,而且后边又出现了批语:“马老师,佳丽祝你生日快乐,工作顺利。这篇作文是佳丽想做到的,今(明)天早上一定要给你礼物,请你收下吧。”这句话后边还跟着一个扎着小辫的笑脸。我笑了,提笔写道:谢谢佳丽 !佳丽,老师从你的作文中可以看出你想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你一定能行!瞧,这篇作文写得多棒──段落清楚了!语句通顺了!“

  我一直坚信:孩子都有一颗积极进取、向上、向善的心,他们一旦得到老师的尊重,便会对自己充满自信,无形中增加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一旦被关怀、被接纳,那种温馨的感觉就会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发挥自己的潜能。。

  爱孩子,用无私的心灵去感染一颗颗幼小的心,把孩子们作为自己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使我走进了孩子们的情感世界,孩子们受到尊重,得到信任,孩子们在我面前总是那么开心、快乐。当听到孩子们发自内心的一声声“老师好”的问候,当看到孩子们为上我的语文课而兴奋的眼神时,我真切地理解了“给孩子一颗真诚的心,他会还你一个明朗的世界”,我真的感到当老师很幸福!

《阿房宫赋》导学案 篇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文体介绍:

  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前者是赋的远源,后者是赋的近源。其体始于战国时赵国人荀卿的《赋篇》,至汉代形成固定的、独立的文体。汉赋多鸿篇巨制,多四言句式,杂以散句。汉末出现了抒情小赋,但很快被六朝的“骈赋”所代替,骈赋往往用四字对或六字对。至唐宋时又发展为“律赋”,在篇幅、格律、对仗上要求更高。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

  赋在结构上一般可分为三个部分,前面有序,说明作赋的缘由,用不押韵的散文或骈体文;中间是赋的本身;后面有“乱”或“讯”的部分,对全篇作小结。

  在形式上,赋字数不限,但以四、六言为主。至于赋的作用,班固说:“或以抒下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也就是说,赋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讽喻政宁。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

  赋,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西汉时文人将屈原、宋玉等所运用的、作为长江流域文化代表之一的《离骚》式诗体加以改造,向散文方向发展而形成的。“丽词雅义,符采相胜”(《文心雕龙•诠赋》),洋洋洒洒,极尽铺陈之能享。赋在其后不同时代的发展中,从古赋到徘赋到律赋到文赋,形式上不管怎么变革,却始终沿着散文化的轨道行进,并没有回到诗的故乡。说“赋者古诗之流”,只有在说明赋还保留着某些骚体诗的外部形式特点时才算是正确的,若是用以说明赋是诗的一个支派,那就是大谬特谬了。诗,总是喜欢借助跨度极大的跳跃,行踪飘忽飞腾,在广阔的立体空间里上天入地,展开想象和联想,时刻为感情寻找着形象。赋,则不然,它与一般的散文并无二致,都是在一个平面上慢走快奔,在展开其叙述、描写、议论时,逻辑严密,顺序衔接,脉络连贯,十分注重文章的说服力量。而说服力量的达到,往往具体表现为对文章气势的追求。“以赋视诗,较若纷至沓来,气猛气恶”。清人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揭示出赋和诗在对气势要求上的这种不同点,可谓一矢中的。

  ——竹亦青《〈阿房宫赋〉的生命力》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正音。

  2.学生大声地自读。

  3.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课上对照注解疏通全文,将疑点划出,以备质疑、释疑。

  4,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三、学习第一段

  1.提问课后练习第一题答案,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2.找一学生读第一段。

  3.学生齐读。

  4.学生质疑、教师指导、明确重点掌握的词。

  (1)需要掌握的重点实词:

  六王毕:完了、结束   

  北构而西折:动词,架木做屋

  不霁何虹  雨止初晴

  (2)特殊用法

  四海一  “一”数→动  统一

  骊山北构而西折  “北”、“西”  名→状  向北、向西 “骊山”  名→状  从骊山

  未云何龙     “云”  名→动  出现云彩     “龙”  名→动  出现龙

  未霁何虹      “虹”名→动  出现虹

  歌台暖响    “响”动→名  歌声

  5.段意理解。

  本断可分四层:

  第一层:开首十二字,交代时代背景,点出地理环境。  “兀”  “出”虽是粗笔勾勒,但已显爱憎,揭示了秦始皇统一后骄纵享乐,几十万劳动者的辛劳与血泪才换得阿房宫“出”。

  第二层:“覆压……流入宫墙。”夸张手法,总写阿房宫的宏伟规模。“覆压”言其广,“隔    离”言其高。骊山,起伏不断;二川,滔滔不绝,这两句将宫殿趋向、座落地势、规模之大形象鲜明地描绘出来。

  第三层:“五步……不知西东。”以大量的对偶、排比等骈句,极力描绘、渲染了阿房宫内楼台殿阁的宏伟、豪华,桥梁复道的奇丽、壮观。“五步” “十步”,写出楼阁之密;廊腰飞檐,指出宫室之美。廊腰缦回突出曲线美;钩心斗角突出结构美。“盘盘焉、囷囷焉”,是概括各式各样楼阁的形状,像蜂房那样邃密,如漩涡那样纡回。“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掷笔长叹,言非笔墨所能尽言。

  第四层:本段最后部分。

  从行文上看,这部分带过渡性质,从建筑写到宫殿中人物的活动,“歌台暖响”等四句既写宫中歌舞之盛,也写出这欢歌狂舞背后隐藏着宫人的无限悲戚。“—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重在写人之感受,亲疏各别,冷暖不均。

  6.小结“赋”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的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作者围绕一个事物,就某一客观对象反复描写,多方渲染,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达曲传其义,情尽意足之效果。本文的第三段就体现了上述特点。

  7.学生反复读,尝试背诵。

  四、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段,预习下几段。

  第二课时

  一、研读第二段

  1.学生读。

  2.学生就字词质疑,教师指点,明确重点、难点。

  (1)补充注释。

  a.绿云扰扰:“绿云”,浓墨有光彩的云,此处形容女子的头发黑密;“扰扰”,纷乱蓬松的样子。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这里用“互文”修辞格:本应合在一块儿说的词,因对偶、押韵或字数的限制,临时拆开来使用,理解时又应合在一块儿。可译为“燕、赵、齐、楚、韩、魏六国之统治者有无数的金玉珍宝。”

  (2)重点掌握的词。

  a.杳不知其所之也    “杳”,深远;“之”,动词,去。

  b.尽态极妍    “妍”,美丽。

  c.缦立    “缦”通“曼”,久。

  d.“逦迤”   连绵词,接连不断的样子。

  (3)特殊用法。

  a.辇采于秦    “辇”,名→状,乘辇。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收藏”“经营”,动→名,收藏的金玉珍宝,经营的金玉珍宝。

  c.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鼎”“玉”“金”“珠”,名→状   “铛”“石”“块”“砾”,名→动

  (4)段意理解。

  a.过渡:在第—段中,作者从背景、外貌、内景等方面极力铺陈,阿房宫的形象已矗立于眼前,富丽堂皇。在本段中,由宫殿的描绘,自然过渡到对宫人、宫藏的描绘。

  b.写宫人:“妃嫔媵嫱……三十六年。”

  分别从宫人的来源、宫人的生活、宫人的命运几方面进行描写。明星、绿云、渭流、腻烟、雾、雷霆等具体形象的描绘,比喻精彩,想象奇特,又经过了艺术的夸张,极写宫女之多,妃嫔彩娥,济济各殿,也见出秦皇的骄奢淫逸,糜烂不堪。而她们“尽态极妍”的目的是“望幸”,可是却“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望幸”与“不得见”,充满了对孤寂痛苦的宫女的同情,更有对暴君的揭露。

  c.写宫藏:本段余下的部分。

  “收藏”“经营”“精英”及“剽掠”这些词写出秦人掠夺之甚。“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个字有四组对比,六国的珠宝尽入秦宫,但在宫中却视若土石,任意抛洒,有奢侈之心,无爱惜之意,批判锋芒渐露“亦不甚惜”,我们仿佛已听到作者的斥责和愤慨的声音了。

  二、研读第三段

  学生读、背第三段

  1.学生质疑,教师点拨,明确重点。

  (1)补充注释

  a.纷奢:繁华奢侈    b.直栏横槛    槛:栏杆

  (2)重点实词

  a.函谷举   举:被攻取

  b.可怜焦土  可怜:可惜

  2.段意理解

  这一段由上文的描写转入议论。

  (1)第一层:“嗟乎”至“用之如泥沙。”

  以常理和反问斥秦统治者只顾个人享受,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2)第二层:“使负栋之柱”至“不敢言而敢怒。”

  摆出秦皇罪证,六个排比分句,运用比喻、夸张,紧扣阿房宫,进行强烈的对照描写,绘出秦始皇“劳民伤财”的怵目惊心的图画。接下去顺势写出人民“不敢言而敢怒”的局面。民怨积深,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农民起义的爆发是必然的。

  (3)第三层:这部分用14个字高度概括了秦亡的过程,民众的反抗从“怒”到“叫”  “举”“炬”,三个动词,短促相连,生动地表现了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摧枯拉朽之势,火山爆发之烈,迅猛异常,不可压抑。“可怜焦土”与上面的壮丽描绘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收束有力,概括了秦的速亡。

  三、研读第四段

  1.学生齐读。

  2.理解内容。

  历史的回顾,有着现实的用心。最后的作者议论,给唐王朝不啻浇了一瓢钻心透骨的冰水。文章突出一个“鉴”字,企冀唐统治者以秦为镜,回心转意,更弦易辙。

  3.学生反复读、背第3、4两段。

  第三课时

  讨论与分析:

  1、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他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性,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分析:细读全文,不难看出作者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第1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第2段叙写官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第3段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第4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爱民。篇末4句言简意赅,暗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

  由此可见,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用以敬诫“后人”是全文主旨。联系杜牧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所说的“宝历(唐敬宗的年号——5;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以看出这“后人”指的应是当时最高统治者。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分析;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分析: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

  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

  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搂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搂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灿”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

  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把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

  4、在第2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分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灿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第三句说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至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一样。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借助于开镜、梳摸、弃脂水、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写宫室,是承接上文;写美女,则是开启下文。所以,作者紧接着便是写美女望幸。这一层都是写美人,但是从美人的生活遭际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无度。汉代大赋不少作品铺张扬厉,堆砌词藻。杜牧则发挥了赋的长处,着意铺陈夸张,但所有的铺叙又都为后文的议论张本,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从这一节对美人的描写可见一斑。

  5、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现代文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释“值得怜悯”外,还有可爱、可惜的意思。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壬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可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辞赋不同于论文,许多地方并不直说,读时需细加玩味,方能体会作者的用心。

  6、文章语言精炼,而含意丰富。试举例说明。

  分析:本文起笔就不同凡响。(古文观止)编者的评语是:“起四语。只十二字,便将始皇统一以后纵心溢志写尽,真突兀可喜。”开头两句,写六国覆灭,由秦一统天下。形似泛泛叙事,实则为下文伏脉:“六王”为何会“毕”?“四海”为何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读完全篇,就知道作者正是由此开始总结历史教训的。后两句,说伐尽蜀山林木,才将阿房宫建造而成,言建造工程之规模浩大,蕴含着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李白有诗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砍伐蜀山之木,运往关中,要耗多少人力物力,需经多少艰难险阻,作者没有细说但读者自可想见。而要建成如此奇伟之宫室,伐木运木只是一项工程。统一天下不久,即如此滥用民力,势必酿成严重后果,于此作者已有暗示。“纵心溢志”,“骄奢淫逸”,正是取祸之由。起首4句,不仅气魄宏大,且含意深广,耐人寻味。从语言上看,两两对偶,各各押韵(全押仄声韵),音调急促有力,确系“突兀可喜”。

  文中言简意深之处并不少见。又如第2段写秦人挥金如土,用“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字,构成4个比喻。一面是挥霍无度,另一面必定是搜刮不已。此处铺叙也为下文生发议论奠定基础。作者锤字炼句皆有所指,这些地方宜深入体会,认真学习。

  7、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分析: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何以会灭?赋中说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可见,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从何看出六国之不爱民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之珍宝”(财富之代称),来自六国;六国之珍宝取自百姓,统治者为满足奢华生活之需要,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六王”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

  8、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

  分析: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它的文学色彩更浓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写、铺陈、夸饰等文学手法的运用,所以《阿房宫赋》前三小节不拘于具体的“现实和真实”,而是发挥想象和联想极力描绘秦的奢靡荒淫。《过秦论》严格说应是一篇史论,它应以史为依据、基础,所以应集中更多的笔墨来陈述、记叙相关的历史史实,再在史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以上问题视情况而定,时间多则多讨论几个问题。 )

  译文:

  六国覆灭,天下统一,蜀郡的山林伐光了,于是造起了阿房宫。(它)占地三百余里,(楼阁高耸)遮天蔽日。(阿房宫)从骊山北麓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渭水、樊川)两条河流,滔滔地流入宫墙。五步一座高楼,+步一座亭阁;走廊曲折如宽带回环,屋檐翘起似高鸟啄食;(这些楼阁)各随地势而建,座座通连、檐角交错。盘扭回旋的,屈曲勾折的,像蜂房,像水涡,矗立着,不知它们有几千万座。长桥横卧在水面上,(就如同游龙一般,可是,)没有云彩,怎(会有)蚊龙(腾空)?复道横空而跨,(就好像天上的彩虹,)(可是)不是雨过天晴,怎(会有)虹霓(凌空)?(楼阁)高低错落,令人迷蒙,不辨南北西东。台上歌声温润,洋溢着春天般的欢乐;殿中舞袖飘拂,充满着风雨交加般的凄冷。(歌舞纷繁不断,欢乐悲戚丛生)一天之内,同一座宫殿之中,(让人感到)寒暖不均,气候不同。

  六国的妃嫔宫女,诸侯们的公主、孙女,辞别了(自己国家的)搂阁宫殿,被辇车送到西秦。(她们)日夜弹唱,成了秦皇的后宫之人。(光如)明星闪亮,原来是(宫人们)打开了梳妆镜;(色似)乌云纷扰,原来是(宫人们)一早梳理发鬓;渭水涨起了一层油腻,原来是(宫人们)泼掉的漂满粉脂的洗脸水;烟雾弥漫,原来是(宫人们)点燃椒兰香料在香鼎。疾雷忽然震响,原来是(皇上的)宫车驰过;辗辗车声越听越远,无影无声,不知它驶向什么地方。(宫人们)任何一处肌肤,任何一种姿态,都极尽娇艳美丽,(她们)久久地伫立等待,盼望着(皇上)幸临,得到(皇上)的宠爱;(可是,)有的宫人三十六年从未见到过(皇上)的身影。燕国赵国收藏的珠玉,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齐国楚国的瑰宝奇珍,多少代,多少年,从(本国)百姓那里劫掠而来,堆积如山;一旦(国家灭亡)不能再占有,统统运进了阿房宫中,于是,把宝鼎视为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视同土块,把珍珠看成石子,随地丢弃,秦人看着这些宝物并不怎么爱惜。

  唉!一个人的心思,也是千万人的心思(人同此心)呀!奏统治者嗜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百姓的财物)一点都不放过,挥霍起来却像泥沙一样随便呢?(甚至)让支承屋梁的柱子,比农田里的农夫还多;让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布机上的织女还多;让(建筑物上)颗颗突出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让参差不齐的瓦缝,比全身丝绸衣服的纱线还多;直的横的栏杆,比全国城郭的围墙还多;嘈杂的笛声琴声,比闹市里的人声还多。(终于)致使天下人心里憋满了愤怒,却不敢说话。暴君秦始皇的心,一天比一天骄横顽固。(待到)戍边的士兵们一声呐喊,函谷关的天险就被攻破,(入关的)楚人一把大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化成了一片焦土!

  唉!使六国灭亡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消灭秦宗族的是秦统治者本身,也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如果六国诸侯各自爱护自己的百姓,那么就有足够的力量抵抗强秦;如果秦(在统一全国后)同样能爱护六国的百姓,那么就可以从二世、三世以至传到万世一直作君王,谁还能灭掉(它)呢?奏王朝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哀叹,而只有让后代人去哀叹它的灭亡;后代人哀叹秦的灭亡却不能引以为鉴,也会使他的后代人再哀叹他(重蹈秦的覆辙)。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五题和课练相关练习。

《阿房宫赋》导学案 篇11

  教学目标1、  正确认识历史事件,了解秦灭亡的原因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2、  了解本文借古讽今的写法和一些重点字词的含义或用法。3、  理解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说明:本文含有很多知识点,相关的历史知识,写作知识,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句式类型等都有比较新的知识,尤其是对秦灭亡的原因的分析既要照顾到文本,又要兼顾到历史事实。因此这篇课文的知识含量十分丰厚,课内外都需要花较多时间。根据二期课改的精神,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这样一篇高深的赋体散文,学生的自学有很大困难,怎样使学生对这篇散文感兴趣,帮助学生自学并迁移能力是一个难题。课堂上要合理适度地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交流。为了避免学生学习因难度而造成的学习性疲劳,教师要设计一些较浅的问题;为了避免学生机械性疲劳,课堂的教学活动方式要多变。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本文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理解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2、  难点:了解赋的特点。了解“钩心斗角”、“鼎铖玉石”、“函谷举”等词句的含义或用法。       说明:本文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对历史知识还是一知半解,缺乏辩证的唯物的认识方法,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动机和写作方法,同时也必须指出秦灭亡的诸多原因和根本原因。对于阿房宫是否真的如赋中描述的那样,只需简单说明,关键是说明写作目的与写作手法之间的关系,了解赋本身的特点。由于是赋,语言就十分精练形象,比喻、夸张等手法的作用也应该是重点,但可设计在练习中加以强化。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课前预习教师根据学生拥有的相关资料布置预习作业或补充预习作业,可较为详细地发给学生。查阅相关资料,预习课文。圈点课文,根据注解理解课文,找出问题。或分组解决谈论题。要求了解写作背景。目的在于使学生整体上对课文有所了解,让他们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可激发听课积极性。同时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检测预习教师可用多媒体技术检测,也可发放印刷的练习题。也可让学生口述有关题目。教师可适当评价,可先不置可否,先设置一个课堂悬念,引发学生兴趣。例如:这个学生对“赋”的认识是否正确,我们现在不轻易下结论,等我们把课文学完后再来评论,将更合理些。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例如:口述对“赋”的理解;解释一些加点的字词;对课文主题的把握。以检测促预习,是一贯的方法,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便于引入新课。

  导入新课可根据前一课的内容导入,也可借助预习情况导入,也可利用时事导入。例如:根据现在的考证,阿房宫只留下了一个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现存最大高度12米左右的夯土台基。(也够大的了,两三年里堆起来也不容易。)根本就没能造成。杜牧对阿房宫的描写又是怎样的呢?根据预习时分组完成的任务,学生介绍作者有关情况和所知的杜牧的诗句。教师可补充。读第一个注解,初步了解写作目的。吸引学生了解课文与事实之区别,了解文体特点。

  整体把握听朗读。请大家边自读边概括课文每一段落的内容。1.  描述阿房宫之壮阔规模。2.  描述宫中的奢靡生活。3.  夹叙夹议秦之灭亡。4.  议论点明原因和写作目的。根据老师的要求做。先个别完成再集体交流汇总。注意“描述”“议论”这些词。培养语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第二课时分步分析导入第二课时:本文每一小节的内容是什么?请个别学生朗读第一节。第一节从哪些方面描述阿房宫的壮阔?翻译“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集体朗读第二节。给第二节分层,看看写了哪些内容?写宫女的目的是什么?请个别同学翻译“燕赵只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鼎铖玉石,金块珠砾”。注意,第三节在表达方式和内容上与上两节有何不同?请翻译“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戍卒指谁?谁攻克函谷?楚人指谁?“可怜”一词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心情?为什么对阿房宫的焚毁只用了这么八个字而已?自由熟读最后一段。这一段中出现的几个“后人”具体指哪些人?(秦以后的人;特指唐朝人,主要是统治者;唐以后的人)联系这一节,能否为“可怜”一词添一点含义?复述段落大意。总写  空间之广      宫室之多      结构之复杂      1.  宫女之多及其生活情况(奢侈而又寂寞)2.  珍宝之多。    和物一起只是摆设,都表现出秦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学生交流后推荐回答。可怜:可惜作者用这两个字有着无穷的感慨: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中化为灰烬。神奇瑰丽的阿房宫被烧固然让人惋惜,显赫的王朝这么快就灭亡了,令人叹息。只用八个字来写其毁灭,更突现其崩溃之快。唐王朝又大起宫室了,不免使作者忧心忡忡,“可怜”一词中流露出作者的不安和忧愤。有详有略地按段落分析课文,以免遗漏有关字词,也突出了课文的中心内容和有些重点的字词。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勇于承担责任,勇于发表见解的精神。以讨论促思维,同时避免形式单调而造成的乏味。为下文的分析留下余地,等分析到借古讽今时,再谈“可惜”一词的含义。以“可怜”一词为本段分析重点,解读作者的感情及用意。总结归纳1.根据上面的分析,请为四个自然节分段落。第一部分:铺叙阿房宫建筑之宏伟,宫中生活之奢靡。第二部分:议论分析秦灭亡原因,点明写作意图。2.前一课时我们说过,阿房宫其实只完成了台基,根本就没有造成,那么是否等于说秦统治者并不是奢靡的?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杜牧为何极力铺叙其豪华和奢靡?请先思考确定理由,再与同学交流。3.  通过学习,请你谈谈“赋”的特点。(介于韵文和散文间,多用铺陈夸张手法,极尽渲染,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思考问题。交流感受及理由。回答要点:秦的奢靡是无疑的。这可以有其他作佐证。阿房宫的地基很大,说明本来的确是想造一个宏大的宫殿。作者极力铺叙阿房宫建筑之精良,宏大,宫女之多,生活之奢靡,珍宝之多,突出说明秦统治者生活之奢侈腐化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维持这种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它覆亡的根本原因。点明:借古讽今注意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要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辩证客观的认识方法。让学生组织好语言,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试着欣赏赋的特点。复习巩固再次朗读课文。注意几个关键词布置课后练习。注意:赋:铺陈夸张借古讽今  奢靡、横征暴敛招致灭亡。加深记忆。预习内容1、朗读课文,查词典为生字注音。2、阅读课文,根据注解利用课余时间与同学交流口译,把不一致的翻译或解释不通的句子纪录在作业本上。3、分组查阅资料:a组查杜牧的生平及其年代背景;b组查杜牧的诗句;c组查秦灭亡的原因;d组查阿房宫的资料。检测预习1、  为下列加点字词注音màn        yìng       chéng             lǐyǐ     piāo            chuán     缦立     妃嫔媵嫱     鼎铖玉石      弃之逦迤      剽掠其人   架梁之椽   yán          qǖnqūn     niǎn               jiàn    zīzhù             檐牙高啄     囷囷焉     辇来于秦     直栏横槛     锱铢     2、解释下列加点词   缦立           缦回       辇来于秦        韩魏之经营     齐楚之精英          钩心斗角     鼎铖玉石       金块珠砾      思路点拨1、  阿房宫在哪里?2、  为什么在介绍阿房宫之前先写“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注意“六王毕”的意义和“蜀山兀”的含义,及“一”、“兀”的用法。3、  整个蜀地的山林都变得光秃秃的了,建立起来的阿房宫具有什么样的规模?4、  写它的规模和妃嫔以及阿房宫中的生活、珠宝的目的是什么?5、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中“一人”指谁?解释这句话。6、  第三节内容和写法上与前两节有何异同?注意带进赋的特点。同:都是大胆想象,铺陈夸张,都突出了秦统治者生活的奢靡。不同:前者较少议论,铺叙中有大量形象生动的比喻。后者铺叙时更多的是对比,在内容上侧重于分析秦灭亡的原因。7、  称秦始皇为“独夫”表现出作者对他怎样的态度?对阿房宫的毁坏,作者又是持什么态度?8、  从“嗟乎”到“呜呼”,再到“嗟夫”,作者一连串地用了三个语气叹词,表现了怎样的心情?注意引出作者对唐王朝的又爱又忧的复杂心情,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练习举隅第一课时课后作业1、  翻译下列句子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鼎铖玉石,金块珠砾。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2、  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四海一       蜀山兀          辇来于秦          朝歌夜弦      鼎铖玉石 骊山北构而西折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不霁何虹          未云何龙   3、  熟读课文。第二课时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2、简单论述秦亡的原因。(200字左右)

《阿房宫赋》导学案 篇12

  学习目标1.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2.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词语 难点:内容理解学法导引1、  读课文,理清全文的结构。分析: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每个部分内还可分成小的不同层次,自己试一下。案例剖析揣摩下列语句的含义及特点。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分析:起势雄健,涵盖全文。乍看似乎仅仅是叙事;实则于叙事中寓褒贬,并为此后的许多文字埋下根子。起笔极言秦兴之骤,实为下文议秦亡之速埋下伏笔。“六王”为什么会“毕”?“四海”为什么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读完全篇,这些问题就会得到解答。“六王”之“毕”,其原因就在自身,那么,秦能统一四海的原因,也就不言可知了。这两句一抑一场;而扬秦又是为更有力地抑秦蓄势。后二句“蜀山兀,阿房出”,一因一果,反映了一苦一乐,六个字概括了无限深广的内容。“兀”“出”两字,力重千钧,而从“兀”到“出”的过程,更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像的广阔天地。阿房宫的宏大,秦始皇的骄奢,人民的血汗和生命,均可由此想见。更深一层来想,“六王”既以“不爱其人”而覆亡,秦始皇又将自己的淫乐建筑在人民的苦难之上,那么,从“六王”的已“毕”,不是很可以预见秦的将“毕”吗?以四个三字句发端,一句一意,层层逼进;又句句押韵,音节迅急,有如骏马下坡,俊快无比。2、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他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性,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分析:细读全文,不难看出作者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第1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第2段叙写官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第3段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第4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爱民。篇末4句言简意赅,暗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

  由此可见,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用以敬诫“后人”是全文主旨。联系杜牧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所说的“宝历(唐敬宗的年号——5;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以看出这“后人”指的应是当时最高统治者。

  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分析;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分析: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

  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

  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搂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搂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灿”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

  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把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

  5、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六国论》、《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

  分析: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它的文学色彩更浓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写、铺陈、夸饰等文学手法的运用,所以《阿房宫赋》前三小节不拘于具体的“现实和真实”,而是发挥想象和联想极力描绘秦的奢靡荒淫。《过秦论》和《六国论》严格说应是一篇史论,它应以史为依据、基础,所以应集中更多的笔墨来陈述、记叙相关的历史史实,再在史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巩固训练1. 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蜀山兀(wú) 辘辘(lùlù)远听  鼎铛(dāng)玉石

  b、囷囷(qūnqūn)焉尽态极妍(yàn) 架梁之椽(yuān)

  c、阿(ē)房宫  剽(piāo)掠其人  金块珠砾(lì)

  d、尽锱铢(zhīzhū)      妃嫔媵嫱(yǐngqiāng) 逦(líyí)迤

  2. 下列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六王毕,四海一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b、人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奈何取之尽锱、铢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 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盘盘焉,囷囷焉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b、骊山北构而西折    谁得而族灭也c、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d.多于九土之城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 下列加点词语含义与现在相同的一组是: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

  5. 杜牧,字_______,号_______,晚唐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________合称为“小李杜”,有文集《_________________》。

  6. 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 阿房宫的来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宫人的生活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秦爱纷奢”的具体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秦亡的教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背诵全文。

  ★阅读下文完成8-11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8.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9.文中划线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

  10.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宋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人;④是指宋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宋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11.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知识拓展(一)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前赤壁赋(节选)    苏轼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子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2.下列四组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相与枕藉乎舟中 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且夫天地之间

  c.抱明月而长终            而又何羡乎?    d.不知东方之既白          目遇之而成色

  13.对文中划线的四句话的翻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固一世之雄也”:确实是一代英雄。

  b.“哀吾生之须臾”:哀叹我们人生短暂。

  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人生的成功与失败是有规律是,不应消极。d、“不知东方之既白”: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

  14.对文中“客”与“苏子”的观点转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人高度称赞了曹操这样的英雄,委婉都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伤感。

  b、客人大有“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的苦恼和无可奈何。

  c、苏子的思想则较为积极,水长流,月永生,宇宙和人生都是永恒的。

  d、苏子还认为,只要投人大自然,能及时捕捉造化的各种美,人生就是幸福快乐的了。

  15.对本文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主客对答实际上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客的观点代表了苏轼的生活苦恼,主的观点则代表了苏轼的超脱领悟,

  b、本文即是一篇抒情小赋,而就其内涵来说,更是一篇哲理小赋,包含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和领悟。

  c、看得出作者苏轼这时对人生的看法还是积极乐观旷达的,是能够融入大自然并享受大自然的。

  d、不论是从文体角度还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比较,本文和杜牧的《阿房宫赋》都很为接近。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6-17题:过骊山作         杜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16.请分别从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划线句内容相一致 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                                                                            ★研究型学习方案(任选一题)18、搜集整理杜牧的经典作品,编辑一册《杜牧诗文集》,而后谈谈杜牧诗文的文学价值。19、搜集整理有关揭示秦朝灭亡的古今文章,写一篇《秦朝灭亡之我见》的文字,要求观点新颖,见解深刻,有独到之处。 [参考答案] 1.c   2.c    3.d    4.c    5.牧之、樊川、李商隐、《樊川文集》  6.略  7、略8.b   8.b   10.b    11.c   12.b   13.c(月亮有盈有虚,但始终没有消失)   14.a     15.d (颇不相同,此为散赋,语言平易,多为散句)  16、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17.    (说明)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至断送天下的愚蠢。末两句写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坟墓,到后来被牧童失火烧毁,他自己只落得个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场。这是对秦始皇梦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

《阿房宫赋》导学案 篇13

  [教学目标  ]

  (一)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二)懂得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三)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教学方法]

  自读法、诵读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课前演讲

  二、关于背景与作者(见教材)

  这一内容,主要由教师来做。具体进程是:先指名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和注释①解题;学生解题后,教师补充,接着范读;最后宣布自读的要求和步骤。

  关于解题的补充:

  杜牧,不但是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赋”和古文也都堪称大家。在诗歌方面,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又把他与李商隐并称,称“小李杜”。他的古文颇多针贬时事的作品,“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四库全书总目》)。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

  “阿房宫”的“阿房”旧读“婀旁”(为ēpáng)。为什么叫“阿房”?一说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一说因宫殿的“四阿”(屋盖四角弯曲处)造得宽阔得名,“房”同“旁”,宽广的意思。但据《史记》记载,似以前说为是。《史记·秦始皇本纪》对“阿房宫”的记载是很简略的,大意是:秦始皇以咸阳城小人多,旧建宫廷不够大,决定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兴建大规模的宫殿。首先是在阿房修建前殿,东西五百步(一步六尺),南北五十丈,殿上可坐万人,殿下可建五丈旗,周边驰道修成阁道,直抵终南山,山巅是高耸的宫阙(宫殿正门),再从宫阙兴修复道(上下两层的通道),渡过渭水,直达咸阳。这一巨大工程,直到秦代灭亡都没完成。杜牧的《阿房宫赋》就得在上述记载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写成的。作“赋”时他仅23岁,作“赋”的目的是借秦亡的教训来规谏唐敬宗。敬宗李湛16岁时继位为君,一为君就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沉洒于声色,在位3年就被宦官杀害,可见这篇“赋”在当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三、指导学生自读。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采漓(ch,舒展)文,体物写志”(刘勰语),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摹事物(体物),抒写情志。我们初次接触这种文体,尤应抓住这个特点来研读课文。即不但要像读别的文言文那样准确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而且要看作者是怎样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华美的文辞来“体物写志”的。自读的步骤是:

  第一步:反复研读“体物”部分,即课文1、2两段。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要求多下功夫,并做到熟读戍诵。

  第二步:比较细致地研读课文的“写志”部分,即3、4两段,弄清它与前一部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三步:通读全文,对文体特征、表现手法、思想内容进行拓展,并完成“思考和练习”四、五、六等词语、句法题。

  1.指导自读课文1、2两段。

  要求反复研读三遍。具体进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仔细自读,着重点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自读完后,教师对一些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进行点拨;第二遍,借助教师提供的内容提纲仔细自读,着重点是弄清两段各自的内容层次,读完后,教师指导学生回答“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三遍,借助教师提供的韵脚轻声朗读,着重点是通过朗读体味文辞的优美和骄散兼行的和谐韵律,读完后,指导学生回答“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关于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的点拨。

  重点词语:

  “廊腰缦回”——“缦”的本义是没有文来的帛,又通“慢”,“慢”有“宽缓”、“迟缓”等义;这句的“缦”,注释为“索绕”,是由“宽缓”义引申而来,下文“缦立远视”的“缦”,注释为“久”,是“迟缓”义的引申。“回”,注释为曲折。按“回”,《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重点掌握的实词,它的本义是“转”、“掉转”(“回车叱牛牵向北”),引申义有“旋转、回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曲折、迂迎”“回转、返回”(“碧水东流至此回”)、“取回、拿回”(“添酒回灯重开宴”),等等,要仔细分辨。

  “钩心斗角”——课文用的是它的原始意义,与现在用作成语的意思有别。在文言中也常用来指写作中的巧思,如:“近时诗家咏物,钩心斗角,有突过前人者”。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落”,注释为“座”、“所”是由“院落”义引申为建筑单位的量词。

  “妃嫔媵嫱”——“嫔”(pín)和“嫱”都是宫中的女官名,地位低于“妃”;“媵(yíng)”指陪嫁的人,把它与“妃、嫔、嫱”并列,是用来足成四音节词语。

  “辇来于秦”——“辇(niǎn)”,本义是手挽的车,秦、汉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这里用作动词。

  “尽态极妍”——这里的“尽”和“极”是互文,都是“尽量、极力”的意思。整个词语是指用尽心思使姿态美好,用尽一切办法使容颜妍丽的意思。按“尽”,《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掌握的实词,本义是“空、没有了”(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引申义有“完全、全都”(秦地可尽王也)、“尽量、尽可能”、“到尽头、到顶点”(林尽水源)、“死”(转侧床头,惟思自尽),等等,要仔细分辨。

  疑难语句: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两句历来解说纷簇,但都难令人满意。由“暖响”引起“春光融融”的感觉,由“冷袖”引起“风雨凄凄”的感觉,这是一种“通感”的现象,这样来理解是大家同意的。但舞袖为什么用“冷”来形容?联系下句看为什么会“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有人回答第一个问题,说用“冷袖”,是因为古人常用“舞袖”来咏“雪”,或用“雪”来“舞袖”,如:“舞袖回雪,歌声遏云”(舒元舆诗句);“据似飞燕,袖如回雪”(张衡诗句)。这很有道理,但联系下句看,仍难说通。我的看法是,前一句的“歌台”、“舞殿”和“暖”、“响”,实际上均为互文见义,写“歌”时同时包括“舞”,写“舞”同时兼指“歌”。后一句的“气候”,不是现代汉语的“气候”,在古代常用来指“节令”,或用来指环境气氛(均见《辞海》)。这两句合起来,意谓:在一个宫中,正在演奏欢快的歌舞,在另一宫内,则正在演奏凄冷的歌舞,这就给人一种“在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节令不同或环境气氛有异的感觉。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这一句,课本无注。“绿云”,比喻头发黑而密,古人常用它来代指妇女的美发;“扰扰”,这里是“镣绕”的意思;“晓鬟”指“晨妆”,“鬟”是一种环状发髻。为什么用“绿”来形容头发,因为古代训诂学有一条辗转相训(解释)的原则,“绿”与“青”、“黑”可以辗转相训。“绿嶂百重,青川万转”(吴均句),“绿”和“青”是同一种颜色。不用“青云”,而用“绿云”,能给人一种更美的色感。

  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板书结构]

  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

  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摸。

  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中人物活动。

  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荒淫,揭示抢掠行径。

  四、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课前演讲

  二、指导自读课文3、4两段。

  这两段难度不大,要求用略快的速度研读。具体进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读完后教师提出若干词语、文句来考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并略作点拨;第二遍,默读、轻声朗读、断续朗读均可,边读边体味结构思路和表现手法,读前教师提示用韵情况,读后教师提出若干问题要求学生解答,并略作点拨。

  关于词语、文句的考查和点拨:

  “锱铢”、“庾”、“九土”、“独夫”、“举”、“族”——这些词语,文言中常用,课本中均有注释,要牢牢记住。其中“锱铢”、“庾”要注意写法;“九土”,即“九州”。用“九州”代指中国,源出《尚书》中大禹治水后巡行天下,分天下为九州的记载。“独夫”,语出《孟子》,特指众叛亲离的残暴君主;“族”,作“灭族”解,是封建时代的一种严刑。

  “一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也”——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意,言生活得好的心理,自己如此,全天下的人又何尝不这样。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纷”,多;“纷奢”合用,指豪华、奢侈。“念”顾念。按“念”,《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重点掌握的实词,本义是“思念”,引申为 “念头、想法”、“惦念顾念”等,这两句是紧承上句具体说明。

  “南亩”——即“田亩”。语出《诗经·七月》:“洗彼南亩”。注家谓古时农田多在南面向阳之处,以后文言中就常用“南亩”代指“田亩”。

  “架梁之椽(chun)”——指在屋梁上的承瓦木条。注意“椽”的读音和写法。

  “管弦呕哑”——“管弦”,管乐器和弦乐器的合称,古诗文中常用来代指音乐。“呕哑”,形容乐声嘈杂聒耳。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暇”的本义是“闲空”,文言中常用“不暇”来表示“来不及”。“哀”,哀叹、悲悼。按:“哀”《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注意掌握的实词,本义是“悲哀、悲伤”,引申为“怜悯、同情”(“君将哀而生之乎”)、“哀叹、悲悼”。4个“后人”均指秦亡以后的入,但第三个“后人”是指另三个“后人”更后的人。后一个分句,含蓄地警告唐敬宗,如不以亡秦为鉴戒,将使更后的人来哀叹他的自取灭亡。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板书结构]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一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槽,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二层(“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

  三层(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秦皇无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

  第4段: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一层(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二层(余下各句)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三、讨论与分析

  1、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他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性,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分析:细读全文,不难看出作者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第1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第2段叙写官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第3段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第4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爱民。篇末4句言简意赅,暗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

  由此可见,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用以敬诫“后人”是全文主旨。联系杜牧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所说的“宝历(唐敬宗的年号——5;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以看出这“后人”指的应是当时最高统治者。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分析;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分析: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

  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

  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搂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搂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灿”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

  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把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

  4、在第2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分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灿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第三句说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至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一样。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借助于开镜、梳摸、弃脂水、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写宫室,是承接上文;写美女,则是开启下文。所以,作者紧接着便是写美女望幸。这一层都是写美人,但是从美人的生活遭际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无度。汉代大赋不少作品铺张扬厉,堆砌词藻。杜牧则发挥了赋的长处,着意铺陈夸张,但所有的铺叙又都为后文的议论张本,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从这一节对美人的描写可见一斑。

  5、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现代文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释“值得怜悯”外,还有可爱、可惜的意思。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壬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可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辞赋不同于论文,许多地方并不直说,读时需细加玩味,方能体会作者的用心。

  6、文章语言精炼,而含意丰富。试举例说明。

  分析:本文起笔就不同凡响。(古文观止)编者的评语是:“起四语。只十二字,便将始皇统一以后纵心溢志写尽,真突兀可喜。”开头两句,写六国覆灭,由秦一统天下。形似泛泛叙事,实则为下文伏脉:“六王”为何会“毕”?“四海”为何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读完全篇,就知道作者正是由此开始总结历史教训的。后两句,说伐尽蜀山林木,才将阿房宫建造而成,言建造工程之规模浩大,蕴含着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李白有诗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砍伐蜀山之木,运往关中,要耗多少人力物力,需经多少艰难险阻,作者没有细说但读者自可想见。而要建成如此奇伟之宫室,伐木运木只是一项工程。统一天下不久,即如此滥用民力,势必酿成严重后果,于此作者已有暗示。“纵心溢志”,“骄奢淫逸”,正是取祸之由。起首4句,不仅气魄宏大,且含意深广,耐人寻味。从语言上看,两两对偶,各各押韵(全押仄声韵),音调急促有力,确系“突兀可喜”。

  文中言简意深之处并不少见。又如第2段写秦人挥金如土,用“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字,构成4个比喻。一面是挥霍无度,另一面必定是搜刮不已。此处铺叙也为下文生发议论奠定基础。作者锤字炼句皆有所指,这些地方宜深入体会,认真学习。

  7、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分析: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何以会灭?赋中说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可见,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从何看出六国之不爱民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之珍宝”(财富之代称),来自六国;六国之珍宝取自百姓,统治者为满足奢华生活之需要,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六王”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

  8、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

  分析: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它的文学色彩更浓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写、铺陈、夸饰等文学手法的运用,所以《阿房宫赋》前三小节不拘于具体的“现实和真实”,而是发挥想象和联想极力描绘秦的奢靡荒淫。《过秦论》严格说应是一篇史论,它应以史为依据、基础,所以应集中更多的笔墨来陈述、记叙相关的历史史实,再在史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以上问题视情况而定,时间多则多讨论几个问题。 )

  四、诵读课文。

  五、完成习题。

  〖小资料〗

  1、文体介绍:

  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前者是赋的远源,后者是赋的近源。其体始于战国时赵国人荀卿的《赋篇》,至汉代形成固定的、独立的文体。汉赋多鸿篇巨制,多四言句式,杂以散句。汉末出现了抒情小赋,但很快被六朝的“骈赋”所代替,骈赋往往用四字对或六字对。至唐宋时又发展为“律赋”,在篇幅、格律、对仗上要求更高。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

  赋在结构上一般可分为三个部分,前面有序,说明作赋的缘由,用不押韵的散文或骈体文;中间是赋的本身;后面有“乱”或“讯”的部分,对全篇作小结。

  在形式上,赋字数不限,但以四、六言为主。至于赋的作用,班固说:“或以抒下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也就是说,赋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讽喻政宁。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

  赋,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西汉时文人将屈原、宋玉等所运用的、作为长江流域文化代表之一的《离骚》式诗体加以改造,向散文方向发展而形成的。“丽词雅义,符采相胜”(《文心雕龙·诠赋》),洋洋洒洒,极尽铺陈之能享。赋在其后不同时代的发展中,从古赋到徘赋到律赋到文赋,形式上不管怎么变革,却始终沿着散文化的轨道行进,并没有回到诗的故乡。说“赋者古诗之流”,只有在说明赋还保留着某些骚体诗的外部形式特点时才算是正确的,若是用以说明赋是诗的一个支派,那就是大谬特谬了。诗,总是喜欢借助跨度极大的跳跃,行踪飘忽飞腾,在广阔的立体空间里上天入地,展开想象和联想,时刻为感情寻找着形象。赋,则不然,它与一般的散文并无二致,都是在一个平面上慢走快奔,在展开其叙述、描写、议论时,逻辑严密,顺序衔接,脉络连贯,+分注重文章的说服力量。而说服力量的达到,往往具体表现为对文章气势的追求。“以赋视诗,较若纷至沓来,气猛气恶”。清人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揭示出赋和诗在对气势要求上的这种不同点,可谓一矢中的。

  ——竹亦青《〈阿房宫赋〉的生命力》

  2、译文。

  六国覆灭,天下统一,蜀郡的山林伐光了,于是造起了阿房宫。(它)占地三百余里,(楼阁高耸)遮天蔽日。(阿房宫)从骊山北麓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渭水、樊川)两条河流,滔滔地流入宫墙。五步一座高楼,+步一座亭阁;走廊曲折如宽带回环,屋檐翘起似高鸟啄食;(这些楼阁)各随地势而建,座座通连、檐角交错。盘扭回旋的,屈曲勾折的,像蜂房,像水涡,矗立着,不知它们有几千万座。长桥横卧在水面上,(就如同游龙一般,可是,)没有云彩,怎(会有)蚊龙(腾空)?复道横空而跨,(就好像天上的彩虹,)(可是)不是雨过天晴,怎(会有)虹霓(凌空)?(楼阁)高低错落,令人迷蒙,不辨南北西东。台上歌声温润,洋溢着春天般的欢乐;殿中舞袖飘拂,充满着风雨交加般的凄冷。(歌舞纷繁不断,欢乐悲戚丛生)一天之内,同一座宫殿之中,(让人感到)寒暖不均,气候不同。

  六国的妃嫔宫女,诸侯们的公主、孙女,辞别了(自己国家的)搂阁宫殿,被辇车送到西秦。(她们)日夜弹唱,成了秦皇的后宫之人。(光如)明星闪亮,原来是(宫人们)打开了梳妆镜;(色似)乌云纷扰,原来是(宫人们)一早梳理发鬓;渭水涨起了一层油腻,原来是(宫人们)泼掉的漂满粉脂的洗脸水;烟雾弥漫,原来是(宫人们)点燃椒兰香料在香鼎。疾雷忽然震响,原来是(皇上的)宫车驰过;辗辗车声越听越远,无影无声,不知它驶向什么地方。(宫人们)任何一处肌肤,任何一种姿态,都极尽娇艳美丽,(她们)久久地伫立等待,盼望着(皇上)幸临,得到(皇上)的宠爱;(可是,)有的宫人三十六年从未见到过(皇上)的身影。燕国赵国收藏的珠玉,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齐国楚国的瑰宝奇珍,多少代,多少年,从(本国)百姓那里劫掠而来,堆积如山;一旦(国家灭亡)不能再占有,统统运进了阿房宫中,于是,把宝鼎视为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视同土块,把珍珠看成石子,随地丢弃,秦人看着这些宝物并不怎么爱惜。

  唉!一个人的心思,也是千万人的心思(人同此心)呀!奏统治者嗜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百姓的财物)一点都不放过,挥霍起来却像泥沙一样随便呢?(甚至)让支承屋梁的柱子,比农田里的农夫还多;让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布机上的织女还多;让(建筑物上)颗颗突出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让参差不齐的瓦缝,比全身丝绸衣服的纱线还多;直的横的栏杆,比全国城郭的围墙还多;嘈杂的笛声琴声,比闹市里的人声还多。(终于)致使天下人心里憋满了愤怒,却不敢说话。暴君秦始皇的心,一天比一天骄横顽固。(待到)戍边的士兵们一声呐喊,函谷关的天险就被攻破,(入关的)楚人一把大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化成了一片焦土!

  唉!使六国灭亡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消灭秦宗族的是秦统治者本身,也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如果六国诸侯各自爱护自己的百姓,那么就有足够的力量抵抗强秦;如果秦(在统一全国后)同样能爱护六国的百姓,那么就可以从二世、三世以至传到万世一直作君王,谁还能灭掉(它)呢?奏王朝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哀叹,而只有让后代人去哀叹它的灭亡;后代人哀叹秦的灭亡却不能引以为鉴,也会使他的后代人再哀叹他(重蹈秦的覆辙)。

《阿房宫赋》导学案(通用13篇) 相关内容:
  • 《阿房宫赋》教案汇编(精选17篇)

    《阿房宫赋》·学案学习目的一、了解杜牧赋体散文的比喻、铺排手法和借古讽今的风格。二、理解“华、兀、构、缦、霁、杳、逦迤 、纷奢、锱铢、负、庾、举、族”等词语。三、背诵全文,归纳多义词“夫之、而”的义项。...

  • 阿房宫赋教学反思(精选4篇)

    篇一《阿房宫赋》较为圆满地结束,结果也令我满意,基本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的解决。下面主要谈一谈《阿房宫赋》一文的诵读教学。一、初步理解,打好诵读教学的基础诵读教学的第一步是对文章的初步理解。...

  • 阿 房 宫 赋(精选13篇)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qūn)焉,蜂房水涡,矗(chù)不知其几千万落。...

  • 《阿房宫赋》教案(精选13篇)

    教学目的:1、了解体会作者对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2、了解唐代文赋的特点及与骈体文的区别。3、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特点,背诵全文。...

  • 阿房宫赋教案一等奖(精选3篇)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作者写本文的目的何在?本文的结构层次 。教学方法:讨论法、发现法、联想法。课时安排:2课时【设计意图】杜牧的《阿房宫赋》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盛誉,长期流传,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 阿房宫赋学案(精选3篇)

    《阿房宫赋》·学案学习目的一、了解杜牧赋体散文的比喻、铺排手法和借古讽今的风格。二、理解“华、兀、构、缦、霁、杳、逦迤 、纷奢、锱铢、负、庾、举、族”等词语。三、背诵全文,归纳多义词“夫之、而”的义项。...

  •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通用13篇)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

  • 《阿房宫赋》精品教案(精选15篇)

    【设计意图】杜牧的《阿房宫赋》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盛誉,长期流传,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是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命意,具体感受赋体特点。...

  • 《阿房宫赋》教案(精选15篇)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走进杜牧,了解写作背景;2.了解“赋”这种文体;3、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4、概括各段段意并理清文章结构。过程与方法:1.小组合作,依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2.加强朗读。...

  • 《阿房宫赋》第一课时说课教案(精选14篇)

    唐诗在古典文学中独领风骚,唐朝一些散文也是千古流传的名作,今天我的说课就是唐朝杜牧的《阿房宫赋》。 一、分析教材。 1、教材的特点及在本单元的地位。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说课稿(通用4篇)

    诗在古代文坛中独领风骚,唐朝散文也有一些流传千古的名作,今天我的说课就是唐朝杜牧的《阿房宫赋》。一、 分析教材。1、教材的特点及在本单元的地位。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 《阿房宫赋》学案(精选17篇)

    学习要点1. 领会本文骈散兼行,音韵流畅的艺术风格。2.理解本文详略适宜的写作特点。3.体会本篇的铺排手法和代古讽今的作用,以及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4.理解并归纳“一、爱、取、族、焉、而、天”等词语的用法。...

  • 阿房宫赋教案(精选15篇)

    一、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二)懂得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 阿房宫赋的教案范文(精选2篇)

    设计指导思想《阿房宫赋》脍炙人口,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美誉。赋的主要特点在于铺陈事物。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文 , 体物写志也。...

  • 高中一年级《阿房宫赋》 教学设计示例(通用12篇)

    《阿房宫赋》 教学设计示例(二)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2.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 高一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