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语文教学宝典 > 教学实录 > 逍遥游教学实录

逍遥游教学实录

逍遥游教学实录


()

 

《逍遥游》一文,先是出现在中学语文课本第一册,后来调整到第四册,这样的“位移”说明了这篇课文的难教和难学,但即使作了这样的调整,还是“怎一个难字了得”。在给这篇课本确定难点时,人们常常笼统地说是主旨的理解,也正是因为如此,教者的解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可一旦全由教者解读,学生只有听讲的份儿,什么主体性、对话性、参与性等等都谈不上了。我认为,课文最令人难以捉摸之处是,内容以及一些内容构成的板块。内容很杂,学生的眼睛难以看出头绪出来;一些内容构成的板块,学生更是难以从整体上把握,这直接导致他们对全文认识的“混沌”。我想,如果学生眼前的“混沌”能够膨胀为宇宙的清澄,那么他们对课文的主旨就能迎刃而解,他们在课堂上也就能够达到学习的“逍遥”境界。我在教这篇课文时,尝试在“笑”字上大做文章,教学效果很好。下面是我这堂课的主要内容,供大家参考。
   范读全文前,我提醒学生思考: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读毕,学生总结出三个“笑”字,分别在第一、二、三节。
   师:在《三笑》电影中,“三笑”都是秋香笑唐伯虎(学生大笑),《逍遥游》里的这三“笑”,是谁笑谁呢?
   生: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师:弄清三个“之”,我们就能知道笑的对象了。下面,就请大家解读三个“之”。
   生: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 所指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师:全文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由三“笑”构成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解读这三大板块。先看第一板块。请大家朗读第一节。
   读毕,师: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生:因为鲲鹏高飞,要*风力。为了突出风力之于鲲鹏的作用,作者还以气息之于野马尘埃、水之于大舟的作用来作比喻、说明。
   师: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
   生:反对。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说明“之二虫又何知!”,它们也凭借了一点外力。
   齐读第一节,感悟内容:鲲鹏凭借风力、蜩与学鸠笑鲲鹏和作者反驳蜩与学鸠。
   师:再看第二板块,请大家朗读第二节。
   读完,师: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
   生:斥鴳认为,鲲鹏要飞高,才依赖于风力,而自己不追求那样的高度,所以能够摆脱对外力的凭借,自己能够自由地“腾跃”“翱翔”。
   师:那么,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呢?
   生:同样是反对、反驳。
   师:作者是怎样反驳的?
   生:从大与小关系的角度来反驳的。世界上万事万物,所求有大有小,大固然需要凭借,小同样也需要有所凭借,因此“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是错误的。
   齐读第二节,感悟内容:小往往不了解大,导致斥鴳笑鲲鹏。
   师:最后看第三板块,齐读朗读第三节。
   读完,师: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
   生:因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师: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怎样?
   生:由“斯已矣”“虽然,犹有未树也”可知,作者对他也是否定的。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否定比他自由得多的列子来进一步否定他。
   齐读第三节,感悟内容。
   师:到此为止,我们了解到,作者对“笑”鲲鹏和别人的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一一作了否定。那么请大家讨论一下,作者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是不是肯定呢?
   生:也都作了否定。
   师:否定后者好理解,关键是否定前者不好理解,因为“鲲鹏展翅”早已作为积极的意象被人们广泛引用。但在本文中,作者在讲述这一寓言故事时,突出的不是鲲鹏本身,而是风力,“故九万里,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对风力作用的突出,实际上就是对鲲鹏的否定。
   师:作者写了“笑”的双方,对“笑”的一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作了否定,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顺便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是的,本文也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师: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生: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师: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从反面论证,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以三“无”(无己、无功、无名)作结,有力地论证“无所待”观点。至于“无所待”的境界怎样才能达到,希望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读读《逍遥游》的后半部分。
  
   教后感:要使学生不“混沌”,首先教者要做到不“混沌”。我备这一课,在参考有关资料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读原著上。我一连读了好多天,先后读了二十几遍,教学思路才豁然开朗:全文三节正好有三“笑”,就从这里入手。因为三“笑”不仅把全文的内容简化为三个主要故事,即蜩与学鸠笑鲲鹏、斥鴳笑鲲鹏、宋荣子笑他人;也把全文涉及的“有所待”的事物或人物全贯串了起来。

逍遥游教学实录 相关内容:
  • 逍 遥 游(精选16篇)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3、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 逍遥游 教学设计简案(通用3篇)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2.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 逍遥游的优秀教案设计(精选8篇)

    [自读导言]一、自读要求:(一)了解庄子及其作品、思想。(二)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三)熟读课文,背诵的一段。二、学习侧重点:(一)对比手法的运用。(二)超乎寻常的想象力。(三)寓言体的特点。...

  • 语文《逍遥游》教案(精选13篇)

    教学要点:1.理解本课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分析课文中常见文言句式特点。3.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理解文中丰富的想象。教学难点:庄子的哲学观点。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解读与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 逍遥游优秀教案优秀(精选13篇)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2、理清思路,把握文意。3、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4、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2、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 逍遥游(通用12篇)

    张连生《逍遥游》【一】一、学习目的: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二、学习重点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 《逍遥游》教案(精选15篇)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

  • 《逍遥游》教学设计(精选14篇)

    广州市协和中学 高一语文备课组 (执笔:黎军红)一、设计思想《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之境,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逍遥游》导学案(通用16篇)

    【学习目标】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写作思路、基本思想。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3. 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 《逍遥游》学案(通用15篇)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5.学习庄子的精...

  • 《逍遥游》第二课时(精选16篇)

    预习学案1.熟读4—6段,结合课下注释,把重点的字词的准确解释写在课本上。2.解释加点字词。(1)适( )莽苍者,三餐而反( ),腹犹果然( );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 《逍遥游》思路新解——《逍遥游》思路分析(精选12篇)

    江苏省泗洪中学 周道宝人教版第四册课本有一篇《庄子》的《逍遥游》(节选),仅仅三个自然段,《教参》也好,其它分析文章也罢,说得云里雾里,真是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

  • 《逍遥游》译文(通用12篇)

    逍 遥 游 选自《庄子》文 本译 文原 文文 本北海有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脊,不知道它有几千里,振翅飞翔起来,它的翅膀象挂在天空的云彩?这只鸟,海动时就将迁移而飞往...

  • 逍 遥 游(精选15篇)

    【设计说明】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之境,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庄子的散文,主要表现手法是寓言。...

  • 逍遥游·教案(精选10篇)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2.理解掌握“奚以……为”句式的特点,归纳“志、图、名、置、穷”五个词语的义项。 3.理清思路,背诵第1段,并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 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