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教案 > 九年级语文教案 > 《琵琶行》自学评估练习(精选16篇)

《琵琶行》自学评估练习

发布时间:2023-01-28

《琵琶行》自学评估练习(精选16篇)

《琵琶行》自学评估练习 篇1

  知识掌握

  1.白居易,字________,晚年号________。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________诗人。他倡导“________”运动,主张“________,________”。著有《________》。

  2.《琵琶行》 中表现琵琶女和作者自己不幸身世和互相同情和深厚情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三次写琵琶女弹奏都用了侧面描写: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侧面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第二次当“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弹奏后,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来进行侧面描写;最后一次“凄凄不似向前声”,作者又用“满座重闻皆掩泣,________”作侧面描写。

  4.“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诗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

  a.以景色的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激昂。

  b.以听众的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激昂。

  c.以景色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

  d.以听众的静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能力提高

  1.《琵琶行》序言中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一句,与这句话相呼应的一项是

  [    ]

  a.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b.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c.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琵琶行》序言中有“因为长句,歌以赠之”一句,说明了诗人的写作动机。对诗人的写作动机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是为了排遣自己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

  b.是为了抒发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c.既是为了表达对琵琶女悲惨遭遇的同情,又是为了抒发自己与琵琶女共有的“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d.以上三种都不是,写此诗只是一种偶然事件引起的灵感的触发。

  3.下列几组中最能体现“歌行体”的主要特点的一组是

  (1)篇幅较长

  (2)篇幅较短

  (3)音节、格律有严格规定

  (4)句法往往长短参差,富于变化

  (5)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6)讲究对仗、声调和韵律

  [    ]

  a.(2)(3)(4)(6)

  b.(1)(3)(4)(6)

  c.(1)(4)(5)

  d.(1)(3)(5)

  4.阅读下面的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    ]

  a.前两句着力描绘水色与光影的变幻,写得绮丽缤纷,“铺”字化静为动。

  b.诗人触目所见,将色彩、形体及光影三者的动荡变幻集于一身,活画出秋日暮江既明艳又朦胧的独特的美。

  c.三、四句所见所感,诗人巧妙地选择了线条、形体、色泽三者交替描绘的笔法,饱含深情地赞叹了夜景的美丽,尤其是“可怜”一词和两个比拟句,不纯写景,而是情寓景中,工致入画,余味无穷。

  d.白居易现存七百六十五首五、七言绝句,数量之多,唐人无出其右,但其中写景传情之上乘佳作,确乎太少了,但这首绝句却不失为白氏五、七绝中的力作。《唐宋诗醇》评之曰,“写景奇丽,是一幅暮色秋江图。”

  延伸拓展

  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二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还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以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之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的社会效果。

  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是以《乐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据,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尽去矣。”唐诗也一样,李白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李杜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别的诗人了。

  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的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

  1.从第一段看,白居易对诗歌的主张包括哪两个方面?试分别写在下面: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30个字)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30个字)

  2.第二段提到“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其中“核心”指的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8个字)

  3.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美学思想新潮流对白居易诗歌理论的影响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

  a.白居易认为“诗言志”是诗歌的本质。

  b.白居易的美学思想合理因素多,但也有偏激之处。

  c.李白、杜甫的诗与白居易的诗主旨完全不同。

  d.白居易认为没有政教美刺的都不是现实主义的诗歌。

  e.白居易对魏晋南北朝以来特别是梁、陈的诗歌理论持否定的态度。

  参考答案

  【知识掌握】

  1.乐天  香山居士  现实主义  新乐府  “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氏长庆集》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主人忘归客不发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江州司马青衫湿

  4.c

  【能力提高】

  1.b  2.c  3.c  4.c

  【延伸拓展】

  1.①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

  ②这种“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诗言志”决定的。

  2.儒家传统美学思想

  3.①突出强调诗歇的抒情作用

  ②统治者应允许并鼓励老百姓抒发喜怒哀乐之情

  ③批评梁陈以来诗歌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

  4.c、e

  上一篇:《琵琶行》能力训练

  下一篇: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

《琵琶行》自学评估练习 篇2

  一.关于"行"

  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与歌、引、谣、吟、曲无严格上的区别。这种体裁的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

  二.关于作者和背景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曾官太子少傅,又称白太傅。下邽(陕西谓南)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并序)。还有《卖炭翁》(七言古诗)和七律《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外族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

  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谕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

  元和十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

  三.能力检测

  1.选出下列红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湓(pén)浦口 水浆迸(bèng)

  呕哑(ōu yā) 悯(mǐn)然

  B、贾(jiǎ)人 轻拢慢捻(niǎn)

  嘲哳(zhāo zhā) 荻(dí)花

  C、恬(tián)然 声声思(sì)

  钿(diàn)头银篦(bì) 铁骑(jì)

  D、六幺(yāo) 虾蟆(há mā)陵

  转徒(xǐ) 铮铮(zhēng zhēng)

  2.与例句中红色词意义相同的一项分别是

  ①凡六百一十六言( )

  A、气度不凡 B、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C、(项脊)轩凡四遭火 D、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②命曰《琵琶行》( )

  A、遂命酒 B、奉命于危难之间

  C、民不堪命矣 D、时人因其前殿位于阿房,故以阿房命之

  ③低眉信手续续弹( )

  A、烟涛微茫信难求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C、信口雌黄 D、余固笑而不信也

  ④六百一十六言( )

  A、七言律诗 B、自言本是京城女

  C、东船西舫悄无言 D、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3.朗读时节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D、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4.《琵琶行》一诗中的音乐描写是十分出色的。根据要求,按课文原句填空。

  ①诗中描写琵琶女被请过船来,最初弹奏根据自己心绪选定的曲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接着描写她弹奏琵琶名曲《霓裳》和《六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这16句中,______句描写第一个乐段,乐曲柔和而清脆;______句描写第二个乐段,乐曲由愉悦转入停顿;________句描写第三个乐段,乐曲进入热烈而紧张的尾声。

  5.阅读《琵琶行》一诗的小序,回答①~④题

  元和十年,予左迁

  A、湓(pén)浦口 琵琶(pá)

  B、贾(jiǎ)人 遂(suì)命酒

  C、悯(mǐn)然 转徒(xǐ)

  D、恬(tián)然 迁谪(zhé)

  ②解释下列句中红色词语

  a. 明年秋( ) b. 铮铮然有京都声( )

  c. 穆曹二善才( )d. 年长色衰( )

  e. 委身为贾人妇( )f. 使快弹数曲( )

  g. 曲罢悯然( )h. 因为长句( )

  j. 凡六百一十六言( )( )

  ③比较下列两组句中红色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听其声 ┏遂命酒

  ┗问其人 ┗命曰《琵琶行》

  A、两个"其"指代对象相同,两个"命"意思相同。

  B、两个"其"指代对象不同,两个"命"意思不同。

  C、两个"其"指代对象相同,两个"命"意思不同。

  D、两个"其"指代对象不同,两个"命"意思相同。

  ④"左迁"、"出官"、"迁谪"等词涉及到古代官职制度。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三个词都表示白居易被贬官降职。

  B、"左迁"是贬官降职的意思,与之相反的是"升迁"、"拜"、"除"等。

  C、"出官"是外出做官,不涉及官职升降。

  D、"迁谪"是贬官的意思。"迁"是指官职的变化,"谪"是被罚流放或贬职的意思。

  附答案

  1、B

  2、①C ②D ③C ④A

  3、B

  4、

  ①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②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回弦一声如裂帛。

  ③3~6 7~10 13~16

  5、

  ①B

  ②a. 第二年 b.铿锵脆亮 c.原为琵琶高手的姓名,后代指精通琵琶的人。d.姿色 e.托身,这里指出嫁。 f.畅快 g.忧郁的样子 h.于是作了 j.总共 字

  ③B

  ④C

  泪的随想

  高二(5)刘佳雪

  走在已渐渐安静的大街上,无聊地打量已远离了白天喧嚣的城市。突然身后响起了一个稚嫩的童音:"妈妈,一滴眼泪多少钱?"

  心,就在那一瞬间被搅乱。童言无忌--我们总爱这么说,可是那一句不假思索的话语竟令我久久无法释怀--从来没有认真思索过泪的价值,只是一味地感到那是一个至纯至美的词汇,无法说清它,因为那每一滴晶莹的液体中都包蕴了一份无价的感动与一份永恒的追忆;亦或者,根本不必要去说清,因为每个人的心里都确乎有自己对它的理解,每一滴泪中都自有一个或美丽或感伤的传说。或许,这就是它最奇异而神秘之处。

  不禁想到了与初中的同窗在一起度过的最后一天。那天,夕阳就那么斜斜地透过教室的窗子,那是一份昏暗的明亮。那一刻,我的心突然有了一种很沧桑的感觉。突然发现,我曾经失去了那么多东西,突然明白,冥冥中的一切定数,都是带着一份感伤的。互换纪念礼物时,一位平时不很显眼的同学很郑重地递给我一个显然是精心选过的信封,打开时,又是一张很精致的小正方形卡片,用玻璃纸小心地封着,他笑着对我说:"好好珍藏,因为分别,我在这上留下了一滴眼泪。"说好不哭的,可心,就在那一刹那彻底崩溃,只记得自己笑着,流着泪。忘了那天是否有晚霞,只记得泪珠后面的夕阳美得很神圣。

  又记起小时候,问妈妈泪从哪里来。妈妈说,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个大湖,湖里有一个人一辈子要流的眼泪。于是小时候自己很少哭泣,因为怕过早地让自己的那个湖流干。其实现在细细想来,就算真的流干了又怎样呢?我们不是总爱边在心底流泪,边在嘴上说着"坚强不相信眼泪"吗?但是,如果我们真的可以选择,我们会真的选择丢弃它吗?丢弃一种感动,一种经历,一种思绪?我相信,没有谁会真的希望一双永远干涸的眼睛,一次如沙漠般荒芜的生命,一颗被永远冰封住的心。

  很厌恶看曾经某个节日的一项比赛,比谁在最短的时间内流出眼泪。不明白他们到底要证明些什么--当泪已失去了它最美的意义,当泪成为不过会随时从身体某部分溢出的液体。

  当与别人一起大笑时,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可当与某人一起哭过时,便觉得关系得到了升华。或许,这就是泪的伟力。因为笑只不过是嘴角的舞蹈,而我固执地认为,泪的源头通往心底,泪是心海上的水滴。

  听着心跳动的声音,我们便会感到自己生命的存在,那么,倾听泪滴落的声音,我们便会感到自己灵魂的存在。因为泪,是灵魂最深处的感动,是心灵最真实的震颤。

  一位朋友曾写过一篇文章,大致内容已记不真切了,只记得最后一句是:"如果真的可以,我愿用情丝串起你晶莹的泪珠,把它永远挂在胸前珍藏。"是的--珍藏,珍藏一滴晶莹的泪,就是珍藏一颗最真的心。

  [评语

  眼泪是内心深处的东西,是真情的流露。文中虽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却有一颗细腻动人的心!这颗心解读了一颗最平凡的泪滴,品出了这颗泪滴的份量,读来让人韵味无限。语言优美,感情真挚细腻,感悟透彻。

《琵琶行》自学评估练习 篇3

  作者:江西省井冈山市宁冈中学  黄风华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第二自然段。                                                                                                 

  2 ,鉴赏这首诗歌。

  3 ,理清全文脉络,[三次弹奏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4, 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程要求:

  一 导入  课文 

  问:大家是否喜欢中国的古音乐?

  音乐是中国的国粹,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琵琶演奏曲《霓裳》 。

  我们从这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到了中国古典的音乐美。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音乐,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一篇与音乐有关的古典

  诗歌。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 听录音

  三、 自由读课文

  文题全解 本诗作于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触犯权贵,被

  贬为江洲司马,此年秋天于浔阳江上闻人弹琵琶,伤感不已,因此作诗。

  作者通过塑造一位备受侮辱、玩弄的琵琶女的典形象抒自己的感受,表

  达了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的主旨。

  《 琵琶行》》和 《长恨歌》》是白居易名著,早在作者生前,已经

  是“童子能吟《长恨》曲 ,胡儿能唱《琵琶》曲”篇。此后一直传诵

  国内外,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全文以三次演奏为主线:

  第一次演奏[暗写]诗人送客闻琴

  四、赏析序言  序言交代了写作动机,请问: 1写作动机是什么?

  2序言一共七句,与正文彼此相对应的段落是哪几段?                                    

  五、全体同学速读第一段

  问 :本段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景色,渲染了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基

  调。

  析:时间、—— 夜,地点、浔阳江头,  “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

  成欢惨将别”    [暗示沦落] 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 “忽闻水

  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从侧面烘托琴技,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

  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六、全体同学精读第二段

  第二次演奏[明写]   江心聆听琵琶曲 。  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

  《六幺》。 琵琶女自叙身世,诗人述“迁谪意”。

  1、请找出表现诗人心情的动词心情矛盾的句子。    

  2 、全诗描写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地方是?                                                                      

  析:“寻”“问”“移”“邀”“添”“回”“呼”“唤”等一系列动

  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见的迫切心情。  “千呼万呼

  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练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

  的心情,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已。

  乐声描写是这个精彩段中尤为精彩的部分,根据乐声的起伏,感情

  的变化,它可以分为三个小层次。

  第一层: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乐声。以“急雨”、“私雨”、

  “大珠小珠落玉盘”三组比喻,描写乐声由急骤粗重而急促轻细,而纷繁

  清脆;感情由悲愤而凄苦,而悲愤凄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高潮。

  第二层: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

  绝不通声暂歇”三个比喻,描写乐声由上层纷繁清脆的高潮转入婉转低回

  艰涩难通,低到无声;达到演奏的低潮。“别有幽愁暗狠生,此时无声

  胜有声”,这常被引用的名句,体现着诗人对“声暂歇”艺术效果的深刻

  感受和高度赞美,弹者已将听者带入乐声意境中去。

  第三层:用“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两个比喻描写突

  然发出的乐声不但雄壮,而且激越; “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猛然煞住

  的乐声;感情由激愤而凄厉。这一层乐声在上层低潮中,奇峰突起,再掀

  高潮又嘎然而止;感情上由上层凄楚无声,转入激昂愤慨,恣肆奔腾,进而凄厉无尽;演奏在高潮中陡然结束。这段乐声描写,运用一连串贴切形象的比喻,描写出琵琶声声情并茂,恍如江潮迭涌,奇峰层出,不愧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 

  八、全体同学读第三、四段

  问:请同学们概括三、四段的段落大意,并找出本文的主题句

  析:江中听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感慨多

  写由弹奏结束到自叙身世的动作和神情。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

  遇。前面写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伎生涯。介绍籍贯和住处,接着写自

  己才貌双全、色艺出众,极力渲染歌伎生活的“欢乐”奢华,为反衬后来

  的凄凉生活作铺垫。后面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生活道路发生大转折

  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嫁作商人妇过着孤苦凄凉

  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青美貌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

  市衬孤守空船;用昔日的 “欢笑 ”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

  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

  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产生共鸣,点明主题揭露黑暗现实,

  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白居易任谏管时,

  因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洲司马,[诗人和琵琶女的命

  运相同]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

  第五段

  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 “却坐促弦” “ 江洲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映,包含着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的遭遇的同

  情,也有对知遇之恩的感激。最后,用问句从侧面表现自己感伤程度之深。

  一问一答,形象地说明了全诗的主题,江洲司马之泪,既是同情琵琶女沦

  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回味余地

  讨论:1 琵琶女为何选择嫁给商人?[提示:是不是商人有 钱?

  可不可以嫁给“董永”那样的农民呢?]

  2 、她的选择是自愿的,还是无奈?

  3、琵琶女值不值得同情?

  4、白居易会不会爱上琵琶女? [提示:同情与爱情有区别吗?]

  [1]

《琵琶行》自学评估练习 篇4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 忘归 

  无管弦 悲凉,奠下基调 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 不发 

  江浸月 

  五、第二段是“江心聆听琵琶曲”。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 

  板书: 

  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六、小结本课内容。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 对比、反衬 

  二 、师生共同学习第四、五段。 

  板书  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结合全文,让学生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 

  月夜听琵琶 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 为君翻作琵琶行 

  七、解决练习 

  《琵琶行》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岁月。《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灯塔,照耀着历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这位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怎么知道? 

  生: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师: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 

  生:被贬浔阳。 

  三、文题背景: 

  这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述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诗一问世,即广为传送,远扬塞外,直至今天,虽历时千载,仍传不衰。 

  师: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现在我们学习这篇课文。 

  四、翻译并疏理课文思路。 

  序言部分:交待写作动机。 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五段:重问琵琶青衫湿。 

  五、讲析课文: 

  一>分析琵琶女、白居易的共同命运。 

  1.在这首长诗(叙事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明确:两个:琵琶女、诗人 

  2.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 

  提示: 从乐*与诗人的人生历程中来寻找答案。 

  明确:乐*:早年的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 

  现在的境况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 

  诗人:早年的境况是“身居高位、名动京师”(高官厚禄); 

  现在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 

  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4.诗人被贬到此地后基本上做到了“恬然自安”, 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情感波动。 

  提示:(从小序中找)铮铮然有京都声。 

  5.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忧郁之情? 

  明确:诗人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于现状,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都是非常激越雄壮的曲子,正好能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也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激烈的情感。 

  6.请大家想一下,假如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否激起诗人如此强烈的情感? 

  明确:江南小调是欢快的、流畅的感情,不能表达白居易的心情。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生了共鸣。才激起了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感伤情感? 

  二>、欣赏这千古绝唱的音乐描写。 

  1.音乐并不象高耸入云的山峰,奔腾不息的河流,翁郁苍翠的林木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的就更罕见。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实乃千古绝唱,现在我们就来欣赏它。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这是诗人描写音乐的开始,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感情,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她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悲惨的遭遇和内心的哀愁: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高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后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所以这两句写出了漂泊流浪之恨,写得特别入神。 

  第二部分是“欢乐曲”: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春风得意的青年时代。那时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形象生动。“大珠小珠落玉盘”更使人觉得在这里落下的哪里是珠子,分明是她往日的盈盈笑语,和欢快时滚烫的泪水,让人过耳不忘。接着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写弦音像黄莺(在)花下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优美动听。这更进一步写出了琵琶女内心的欢快。 

  第三部分“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 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被寒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泣,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深深的愁和怨在压抑着,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此时此刻真是无声胜有声呀。 

  是呀,琵琶女好景不长,“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她“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怎不肝肠寸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这时她的幽愁怨恨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浆滚滚而出,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为何? 

  明确: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四弦一声如裂帛”,如裂帛,这是琵琶女的心的碎裂,也是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被撕裂,是愤激的哀号。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这一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忧怨,一个弦上弹忧怨,他们都有一样的愁怨,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何作用? 

  它给我们(造成了)一种视觉和听觉的美感:琵琶女的演奏停息了,东船西舫悄然无声,这是美妙绝伦的琵琶声引人入胜,引发了每一个人内心的郁闷和苦痛的结果;在茫茫的江水上,江面微波荡漾,落花慢慢漂流,只看到倒映在水中的明月,它盛满忧愁,弥漫着凉意,将人们引入一个凄清和悲凉的意境。它渲染了当时凄清的气氛又衬托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给人造成余音绕梁的感觉。 

  3.读了这一段,你能想到当时是怎样的社会现实? 

  尘世太污浊、黑暗,诗人(包括如诗人一样的有志之士)报国无门,请缨无路,他只能在诗歌世界成为士大夫。凭他的才华,他本来应该是这个尘世王国中的一个宠儿,结果却成了尘世的遗弃儿。他满怀的愁怨,就算是甘醇的杜康酒也化解不了,诗人的命运是苦楚的,即使醉了也不能一醉方休而沉醉千年,醒来后又只能继续走他飘泊的人生路。 

  4.此段关于音乐的描写,是不是直接描写? 

  生:是。 

  师:白居易对琵琶曲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生:如听仙乐耳暂明(这是对琵琶女的高度赞扬)。这么美妙的音乐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 

  三>总结本课描写无形的音乐所运用的方法: 

  明确:第一就是运用比喻(修辞方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 

  第二就是用双声叠韵词(用字方面):“嘈嘈切切”, “幽咽”,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 

  第三就是运用的对比(有声和无声)、动静结合的方法:在小学的作文中,曾经常写到“我们教室里非常的静,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它的声音”,那么,以这种手法来写,就能突出教室的静,这种写法,在以后的作文中也应借鉴一下。 

  第四就是运用心情来表现音乐:如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表现了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 

  第五就是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有了画面感:比如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诗人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的表达了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真是妙不可言。 

  四>课堂小作文

  本文在写作中不但注意了音乐美,而且也注意了画面美。比如像《琵琶行》里面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这里面的意境就非常美,请大家把它改写成现代文。 

  参考:春江花月夜,一弯江水,一轮明月,寻声凝目月下船,空舱之前一红颜,追前忆昔信手弹,月浸江水人心寒。 

  五>联想积累

  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都给人们以不尽的美感,你能想出一些吗? 

  参考:如刘长卿写过一首诗:“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写出了风入松的感觉。 

  六、小结: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琵琶行》简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2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 

  教学重点 

  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声中之情” 

  教学步骤 

  一、听“曲”(导入,播放音乐) 听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对琶琶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赏“声” 

  1学生谈听后之感 

  2白居易在听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写下他的感受的?(直接进入第二段的琵琶声部分) 

  3诗人是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形象的?(师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问设计: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 

  明确: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四、识“知音” 

  设计提问: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 

  1学生讨论 

  2明确: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3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比较欣赏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 

  上一篇:《琵琶行(并序)》教案2

  下一篇:《琵琶行》教案3

《琵琶行》自学评估练习 篇5

  一、设计意图:

  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2、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

  3、背诵全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设计提要:

  1、描写琵琶乐时,诗人成功地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产生共鸣,点明题旨。

  三、设计实施:

  1、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琵琶曲,然后依势将学生引入《琵琶行》。

  点拨: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有一句流行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长恨歌》和《琵琶行》。“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

  2、让学生自由地诵读全诗,读出其中的感情来。

  3、配乐示范背诵全诗。

  4、赏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提问:第一段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点拨:“浔阳江头夜送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再用“枫叶获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诉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主人”四句,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最后借江边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忽闻”两句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5、赏析诗人是如何将“仙乐”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的。

  点拨: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等,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此外,还用“嘈嘈”“切切”等象声和“间关”“幽咽”等双声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6、诗人与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样产生共鸣的?

  点拨:诗人听完琵琶曲,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由自主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看来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有相通之处。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有类似的地方。

  7、赏析最后一段。

  点拨:“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过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

  8、在前面赏析时,一边赏析,一边引导学生背诵。最后在音乐声中,全班齐诵课文,再次体味诗的韵味。

  四、课外扩展:赏析苏轼的一首写琵琶声的词《水调歌头》。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阶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上一篇:《琵琶行》课堂实录

  下一篇:挖掘审美意蕴 陶冶审美情操——《琵琶行》教学设想

《琵琶行》自学评估练习 篇6

  一、导入    

  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音乐能够为我们创造和展示一个神奇而美妙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会涌现出许多美妙的想象,再呈儿时编织过的金色的梦,你会忘却生活中的种种不快,任凭温柔的微风抚弄;你会一改往昔的沉静,只觉得热血在沸腾……如果你细心地寻觅,你会惊讶地发现,构成这个世界的“基本物质”竟然如此简单,它只是几个最普通的符号。

  这些简单而又神奇的符号,就是音乐世界。请别小看这几个普通的符号,当它们按一定的规律组合变化,并以一定的形式重新表现出来之后,就会产生摄人心魄的力量。请不要忽视这几个小小的符号,当他们以不同的运力统领不同质地的乐器时,乐器就会发出美妙奇特的声音。

  在艺术的不同门类中,音乐有很大的特殊性。音乐不象绘画那样直接描绘生活现象,也不象文学那样直接叙述生活事件,音乐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艺术形象,主要通过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尽管它有时涓细如泉流,有时雄壮如号角,但它总能拨动人的心弦,让人沉浸在特定的意境之中。“四面楚歌”离散楚霸王的士兵,《松花江上》激发我们同仇敌忾的斗志;《命运交响曲》激励人与命运抗争。这些都体现了音乐本身的内蕴力和凝聚力,而这种内蕴力和凝聚力正是由音乐家对生活的感受、理解和领悟来体现的。

  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与感情的联系是最直接、最紧密、最能激发和表达情感的。我们知道,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与发生变化,处处都影响着人的情感和情绪的变化。音乐也正是去发现现实生活中那些和人的生活、情感有联系的、能引起人的感觉和意识的东西,来反映现实生活,使人们对它所塑造的音乐形象产生共鸣。

  音乐艺术所以具有一种感人肺腑的力,就是因为它是一种感情艺术,主要对人的感情发生作用,从感情上影响人的精神境界。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有一句名言:“音乐是属于群众的,这是人人有份的。”人民创造了音乐,创造了万花筒般的音乐世界,并在很早以前就知道利用音乐对人类的情绪和行为的影响,造福于社会,而不是单纯供人欣赏。从中国的孔子到古希腊的柏拉图,都十分强调音乐在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等道德和社会方面的作用。投身于音乐事业的人,会在健康向上的音乐作品的影响下形成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

  音乐是人类思维的特殊表达形式,是人类智慧的产物,一切音乐活动无不与思维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苏联教育家苏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是思维的有力源泉,没有它,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音乐常常迫使我紧张地思考我正在研究的问题。音乐艺术特别富于形象性,鲜明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使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调动以前的经验和知识,进行有效的思维组合,产生有助问题解决的直觉和灵感。”爱因斯但不是音乐家,但非常喜爱音乐,他很珍惜时间,但却毫不吝啬在音乐上花费时间,不断地从音乐中产生一个又一个“奇妙的想法”,如“广义相对论思想”便是其中之一。可见,音乐不仅能给人们美的享受,而且能启发思维,扩展想象力,有助于某种形式的创造性思维。

  在音乐领域里,任何乐音的出现,都会引起人们的丰富的联想,这些音经过组合变化而形成的不论是一个粗旷、猛烈的音合团,或是一个温馨、柔和的和弦,还是一个最简单的乐句,所带给人们的遐想都会奇妙无比的。中国民间吹打乐《百鸟朝凤》,古筝曲《渔舟唱晚》,二胡曲《二泉映月》等在给人们带来音乐美感的同时,不是可以激发无限的时空联想吗?此一功能对人们形象思维能力的开发,是任何门类的文化样式不能与之比拟的。

  音乐,被人誉为“精神食粮”,它能深刻强烈地作用于人的意识使人养成良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庄严、肃穆的音乐可以培养出坚韧不拔的毅力,活泼、热情的音乐可以启发出积极向上的精神,在万众齐唱一支歌曲的时候,便会使演唱者在瞬息间沟通彼此的心灵,凝聚成一股坚如钢铁般的意志力量。

  贝多芬认为,音乐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有更高的启示力量,谁能领悟音乐的真谛,谁便能超越常人难以自拔的苦难。

  当我们欣赏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时,我们一定会受到作品中那种悲哀、压抑和绝望情绪的感染,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柴可夫斯基在作品中抒发了他心中的焦虑和悲怆之情,而我们也确实感受到了他心灵深处强烈的颠动。

  当我们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时候,我们一定会被其中那纯朴真挚的爱情主题所感动。优美悦耳的旋律时而温和轻柔,时而热情洋溢,时而缠绵悱恻,时而又朦胧飘逸。音乐传达的这种甜美的情感始终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引导我们去领略深蕴于整个作品里的更为深刻和动人的意境。

  而当我们欣赏贝多芬《F大调奏鸣曲》时,一股清新乐观的感情便会油然而生,使人非常自然地联想起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              

  欧亨利在他的短篇篇小说《警察和赞美诗》中叙述了这样上下故事:主人公苏比本是一个游手好闲的人,在冬季降临的时候,曾产生过种种犯罪的动机。但是,当他听到教堂里钢琴弹奏的赞美诗之后,一股强烈迅速的冲动激励着他去跟坎坷的命运奋斗。管风琴庄严而甜美的音调使他内心中暴发了一场革命,净化了他的灵魂,使他幡然悔悟,决心重新做人。这虽然是一个艺术形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震慑于音乐的伟力而重新选择人生道路的人,又何止千人万人!故事片《少年犯》中的一曲主题歌“心声”唤醒了多少迷蒙的心灵。难怪歌德说:“不爱音乐,不配作人。仅仅爱音乐,也只配称半个人,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完全称作人。

  古今中外,不少名人大师,都颇爱音乐艺术,并在音乐演奏及欣赏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和修养。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苏东坡之所以能写出许许多多不朽诗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便是他们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力和鉴赏力。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用“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弦小弦错杂弹,大珠小球落玉盘”的形象诗句,对音乐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无比美妙的天地,使我们领悟到音乐的魅力。而苏东坡也曾在《前赤壁赋》中这样描绘过听音乐时的感受:“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如果不是具有对音乐的感受力和高深的体验,怎能写出这样传神的文字呢?苏东坡一生坎坷,音乐虽不能改变他的命运,但是,音乐改变了苏东坡的心境,铸就了他的璀璨的诗篇。还有达芬奇之所以能画出《蒙娜丽莎》,爱因斯但之所以能提出“相对论”,似乎都与音乐有关,借助于音乐的力量。音乐成了他们的人生伴侣,促使他们在事业上获得巨大的成功。可见,造就一个科学家,不能光造实验室,还需要发展象艺术那样丰富多彩的联想能力。

  《琵琶行》这首诗歌中,音乐便成了一个沦落为封建社会最地层的琵琶女和一个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思想感情沟通的桥梁!

  二: 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对本诗的教学,一般模式是先逐句逐段剖析,重在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描写的高妙;后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本设计拟突破此种模式,以独特的视点和角度切入,由点观面,设置能激发学生从整体上自觉鉴赏诗歌的问题,启发学生全面深刻地把握诗歌主旨及艺术手法,并从中获得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设计提要:体现本诗鉴赏教学整体性有三个切入角度。即:1.谁解琵琶语;2.司马青衫泪;3.“文”与“题”的矛盾。一曲琵琶语,尽诉喜怒哀乐情;一行青衫泪,解得曲中语。曲泪相辉映,道尽天涯沦落恨。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和名句;2.学习通感、衬托等描写方法;3.根据音乐的表现力把握琵琶女的思想感情;4.了解诗人的遭遇,体会音乐的感染力

  三、背景简介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出身小官僚家庭。生于772年,和刘禹锡同年出生,比韩愈小4岁(768),刘宗元大1岁(773),当时王维去世11年(761),李白去世10年(762),高适去世7年(765),杜甫去世2年(770)。卒于840年。少时避战乱移居江南,后一度去长安谋出路,未获结果。父亲去世后,家境窘迫。一家亲人散寄各地,自己也往来奔走,居无定所。早年颠沛流离的生活,有助于他接触和了解社会现实。

  白居易从小刻苦学习,白天黑夜地读书作文,顾不上休息,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磨出老茧。苦学使他的文学才华成熟较早。据传在长安时,曾携带所作诗文去谒见前辈诗人顾况。顾况望着诗卷上“居易”这个陌生的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说着打开看,头一篇。赋得古原草送别》,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句子,大为赞叹道:“有句如此,居天不亦不难。”在顾况的推奖下,年轻的诗人开始闻名。

  贞元十六年(800),白居易为应考再次进京,中第四名进士。投秘书省校书郎,改今陕西周至县县尉。任县尉期间,他进一步触及尖锐的社会矛盾,写出《观刈麦》这样真切反映和同情民生疾苦的诗篇。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题材的著名长诗《长恨歌》,也是在这时写成的。

  元和二年(807)冬,应召回朝仕翰林学士、左拾遗。诗人本来怀抱“达则兼济天下”的志向,将补救时政们缺失当作自己的责任。此时就以谏官身价连连上书,揭露政治上的弊病,陈述改革的建议。他还努力实践中教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了许多诗歌揭露官僚势力虐害人民的罪行,使豪门权贵大为恼怒。

  元和十年(815)六月,朝中发主宰相武元衡被刺事件,主谋者是藩镇割据势力。白居易激于义愤,率先上表请求严缉凶手。忌恨他的人乘机攻击他“越职言事”,加以造谣中伤,将他贬为江州(江西九江)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打击。到江州的第二年,他写下《琵琶行》一诗,通过一个沦落江湖的弹琵琶倡女不幸身世的描述,寄托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闷。从此,意志逐渐消沉,走上“穷则独善其身”的道路。

  以后,他还担任过杭州刺史、苏州刺史、河南尹等职务。在地方官任内,也为人民做过一些好事,如在杭州西湖上增筑堤防(就是现在西湖的白堤),蓄水灌溉,使沿湖一千多项民田免于干旱。晚年定居洛阳,信奉佛教,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最终做到刑部尚书。

  白居易留存下来的诗作近三千首,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生前自编为《白氏长庆集》七十五卷(包括文在内)。

  3.诗前小序

  四.听读课文

  五、听读并串释诗句,尤其是其中的名句

  六、《琵琶行》内容分析

  1.这是一首抒情性很浓的长篇叙事诗。全诗结构上可分为五部分,分别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为下列五幅图画:

  第一幅:江头夜送客图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景物,渲染了一种悲凉情景。 

  第二幅:夜听琵琶曲

  是全诗描写的重点,也是写得最精彩的地方。  

  第三幅:自诉身世苦

  “沉吟”两句是过渡,写由弹奏结束到自叙身世的动作和神情。“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伎生涯。“自言”两句介绍籍贯和住处,接下四句写自己才貌双全、色艺出众,后面六句极力渲染歌伎生活的“欢乐奢华”,为反衬后来的凄凉生活。“秋月春风等闲度”一顺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接下两句写琵琶女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后面六句写嫁作商人妇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第四幅:自叹谪居苦

  前四句写作者的感慨。头两句承上启下,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后两句写产生共鸣,点明题旨。中间十二句是诗人自述,着重写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揭示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的原因。后四句,诗人对琵琶女的赞扬和请求。

  第五幅:重闻琵琶声

  写诗人重闻琵琶声时激动悲切的强烈感情。“感我此言良久立”,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着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的遭遇的同情,也有对知遇之恩的感激。“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就是琵琶女满腔激情的自然流露。最后,用设问句从侧面表现自己感伤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回味的余地。

  2.《琵琶行》的描声技法

  《琵琶行》)运用了高超的描声技法,将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写得真切感人,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知其形,不仅能触动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切实进入“物我为一”的崇高境界。

  在这种“变虚渺为真切的艺术”中,作者白居易都采取了下面两大技法来描摹优美的乐声:

  (一)根据主人公演唱时,声音的或高或低,忽缓忽急的特点,把整个演唱过程分为若干个阶段,分而有合。就像刻画人物一样,给音乐来个肖像描写;就像了解一个人似的,领略音乐的全貌。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阶段。《琵》中则是:“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仅是调弦校音,就显示了琵琶女的演奏才能和丰富的感情。

  酝酿准备阶段,虽不是正式的演出阶段,然而描摹得当,却可起到“妙引”的作用,先声夺人,先入为主,融入读者的心扉,尽早地产生出心灵的共鸣。

  第二阶段:起始阶段。

  这个阶段,乐声渐起,正是主人公“启朱唇,发皓齿”的时候。读者开始渐入佳境。

  《琵》中写道:“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这便将弹奏时的神态与自如的动作、灵活多变的指法,惟妙惟肖地呈现于读者。虽未写乐声,读者也会有“音乐从指缝中溢出”之感。

  第三阶段:起伏跌宕阶段。

  在《琵》中,则由“大弦嘈嘈”“小弦切切”写到“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再到“此时无声”最后又“银瓶乍破”“铁骑突出”。有一个“声暂歇”之时,又在“暂歇”之后写出一个高潮。

  第四阶段:收尾阶段。

  都是戛然而止,干净利落。古人论诗文,最讲究“凤头、猪肚、豹尾”,这干净利落的戛然而止,正体现了“豹尾”的特点。

  3.运用通感,赋形于声,把每一阶段的音乐都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

  通感,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收到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的积极修辞方式。

  作者在如下几个方面运用了通感来描摹乐声:

  第一,选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容易体会的声音作比,来描绘那些不容易体会的,难以描述的演唱。

  《琵》中,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写音乐的舒徐流畅;以“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写音乐的逐渐低沉;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写音乐的激越雄壮;以“四弦一声如裂帛”写乐曲收尾时的声音。多以可见知不见,以常闻知难以言表,烛幽显微,形象感人。这种以所见知所不见,以视觉写听觉的方法,极值一学。

  第二,借助听众的感受,运用通感手法,体现音乐、演唱的无尽妙处。以通感写感受,可对主要人物起到“天上星星参北斗”的烘托作用。

  在《琵》中,写听众的反应,以“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等简练的笔墨,突出了琵琶声感人的艺术效果。以所见——“泣”“湿”——衬所不见——感人的琵琶声。

  总之,以先分阶段,然后总合为一个整体的手法使读者对音乐形成一个整体感受,再辅以通感手法,以感受相沟通、相映照,以收到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的积极效果。  

  七.重点讨论

  1.谁解琵琶语---高山流水,知音难觅。从琵琶曲旋律变化的描写中你能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变化的轨迹吗?请从诗文中找出证据说明之。

  浔阳江口,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故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年少时,她可谓色艺俱佳,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恋,故而旋律一转:清脆圆润,轻快舒徐。“大珠小珠落玉盘”如往日盈盈笑语,“间关莺语花底滑”似现在的愉快叙说。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坠入痛苦,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至此,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故而旋律又一转:“幽咽泉流冰下难”。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她陷入深深思考,故而旋律“暂歇”,给人以“别有幽愁暗恨生”之感。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丈夫“重利轻别离”,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琵琶声似“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琵琶女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薄情寡义的愤怒控诉。

  收束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音乐是心灵世界最美的语言,是情感宣泄的最佳方式。琵琶女一曲弹奏,尽诉胸中怨悱,道出命运的沧桑。悲愤的曲调塑造了一被侮辱、被玩弄的悲剧琵琶女形象,令普天下伤心人同声一哭 。

  板书:

  水寒月冷秋瑟瑟       ┃悲┃抑

  曲妙色佳誉京都        ┃喜┃滑

  忆色衰客稀商人妇    ┃痛┃涩 诉

  昔盛今衰令人思        ┃恨┃歇

  轻才世人薄情郎        ┃愤┃激

  2.司马青衫泪----“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你能明白诗人泪洒青衫的原因吗? 

  诗人泪洒青衫,源于感伤:

  ①分别的感伤,送别友人,前途渺茫,思之感伤;

  ②风物的感伤,湓浦江口,风清月寒,枫叶飘零,荻花飘飞,睹物伤怀;

  ③赏曲的感伤,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

  ④听诉的感伤,琵琶女悲剧命运激起了诗人深深的怜悯;

  ⑤自我的感伤,诗人早年,才华横溢,誉满天下,今朝沦落,孤独幽怨。

  伤物,伤曲,伤人,伤己,伤别,这诸多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不由得诗人悲怆满怀,泪洒青衫。“同是天涯沦落人”是“泪”的内涵的集中写照。另外,琵琶女与诗人萍水相逢,却能以诚相见,理解诗人,借曲抚慰,可谓知己难觅,故而诗人激动得泪洒青衫。“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样是“泪”的内涵的集中写照。  

  3.本诗题为《琵琶行》,应极写琵琶弹奏,可诗人却用大量笔墨叙写自己送别友人、琵琶女出场以及自己与琵琶女互诉遭遇等场面,这岂不有“文”不对“题”之弊?你如何认识这一矛盾?试说明之。

  这不是“文”不对“题”,恰是构思之妙。写送别之凄凉衬托了月夜曲的可贵;写出场之难,衬托了琵琶女演奏的高妙,这叫铺垫蓄势、欲扬先抑;写琵琶弹奏的哀怨,为下文琵琶女自叙身世渲染气氛;写遭遇互诉又反过来成为曲奏描写的张本,是曲奏描写的生活基础。两种描写相得益彰,又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感慨的抒发铺垫蓄势,使此种感慨真实沉重,发人深思。

  诗文构思,贵在精妙。“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即此之谓。本诗多种描写有机融合,看似繁杂无绪,“文”不对“题”,实则步步映衬,互相支持,突现主旨。

  七、检查背诵

  八.对比体会

  第二回   历山山下古帝遗踪 明湖湖边美人绝调

  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字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

  [1] [2] 下一页  

《琵琶行》自学评估练习 篇7

  田守凤

  教学目标 

  1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不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2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

  教学重点

  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声中之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听“曲”(播放音乐)

  听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对琶琶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赏“声”

  1学生谈听后之感

  2白居易在听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写下他的感受的?(直接进入第二段的琵琶声部分)

  3诗人是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形象的?(师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问设计: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

  明确: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四识“知音”

  设计提问: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

  1学生讨论

  2明确: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比较欣赏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

  作者邮箱:

《琵琶行》自学评估练习 篇8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情怀,领会白居易诗歌的深远影响与意义。

  2、学习诗歌中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的美质。

  教学重点:

  1、提示诗歌形象和语言的内含,体会作品情意和艺术特点,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2、通过朗读体会诗歌。

  3、理解《琵琶行》,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方法;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内含。

  教学过程 :

  一、作品提示。

  1、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琵琶行》上一篇七言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曲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白居易在《策林》六十九中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先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2、琵琶:弹拨乐器。相传在秦代,百姓因“苦长城之役”,“弦鼗(tao)而鼓之”。“鼗”,小鼓,如同今天的拨浪鼓。弦,名词做动词用,意即配上三条弦,便成了秦琵琶。到隋唐时,琵琶种类繁多,成为弹拨乐器的总称。本篇中琵琶女所弹奏的,是从“丝绸之路”传达室进的“曲项琵琶”,梨形、曲项、四弦,下腹共鸣性强。

  3、行:一种体裁,因与“歌”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音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性质的歌辞。

  二、预习思考。

  1、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学生: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3、概括各段的大意。

  学生: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三段——江中各诉身世苦;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研读课文。

  1、学生划出叙述景物环境的句子,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学生:“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荻花秋瑟瑟。”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又由于声律与情韵的配合,令人顿感受秋凉袭不断,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忧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再次出现做好了准备。其它如:

  “唯见江心秋月白”

  “绕船明月江水寒”

  “黄芦苦竹绕宅生”等。

  2、找出写人物的形象的句子,并对人物进行分析。

  琵琶女形象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报琵琶半遮面”,叙述女主人公出场,是人们经常吟咏的名句。它的好处不仅在于准确生动地表现了琵琶女的神态,和此时此境的复杂心理活动,还暗示出她无限的幽愁暗恨。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叙述人物动作神情。“沉吟”道貌岸然明回想往事学生的心情。“放拨”、“插弦”、“整顿衣裳”、“起敛容”,既写动作表情,也写表现歌女讲述身世前的感情起伏。

  其它如“自言本是京城女”等句子,诗人转述歌女自叙,笔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少年的欢乐受宠与年老色衰后的冷落寂寞形成对对照,道貌岸然出了歌女天涯沦落的无限悲伤之情。

  诗人形象

  送客时的离别愁绪,听歌女演奏和自叙时感情共鸣,对远离京城环境的不适,春江秋月夜的一人独饮,这些叙述无不是诗人心曲的流露,直让人为诗人无故被贬黯然泪下,生出一腔怨恨。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

  熟读课文,特别是要求背诵的段落。

  理清全文结构图,分析其感情线索。

《琵琶行》自学评估练习 篇9

  学习目标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要点: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

  第一课时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指导朗读

  1、注意读音

  铮(     )    悯然(    )    转徙(  )  浔阳(   )  枫叶(    )  瑟(   )  声声思(  )   捻(    )  霓裳(       )  秋月白(  )  衣裳(     )  红绡(    )   钿头银蓖(       )   谪居(   )    整顿衣裳(     )    还独倾(   )  间关(     )

  2、自由朗读

  三、疏通小序,积累字词(看注解,查工具书,和同学交流下列词句意思)

  明年——(      )           年长色衰——(        )  遂命酒——(        )  使快弹数曲——(     )       感斯人言——(      )  因为长句——(        )  歌以赠之——(       )  凡六百一十六言——(      )

  四、师生互动,疏通全诗大概意思。

  第二课时

  一、把握梳理课文内容结构。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一) 江头送客闻琵琶

  (二) 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三) 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

  (四) 同病相怜伤迁谪

  (五) 重闻琵琶青衫湿 

  二、细节探讨

  1、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                             

  2、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引导学生用原诗文概括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①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飘零憔悴、饱受冷落)

  京倡   商妇  怨

  ②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京城作官、高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谪居九江,凄凉落魄)

  ③“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明确:音乐(琵琶声)。

  补充: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3、谁解琵琶声

  [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

  第二乐章“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

  第三乐章“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乐章是

  “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也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合。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4、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          :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②          :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5、谁解景物意

  [提问]诗歌往往少不了景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篇首的“                                    ”,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                       ”,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                  ”,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                   ”,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景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第三课时

  本课时学习重点;欣赏音乐描写。

  一、师生共同分析、欣赏: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附:[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课堂练习】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里写乐曲旋律的变化是:(     )

  a.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b.由激越雄壮——逐渐沉咽——间歇停顿——舒徐流畅

  c.由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激越雄壮

  d.由激越雄壮——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①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②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

  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   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琵琶女以情演曲: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志  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    :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问: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5、小结: 描写特色:

  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二、总结全诗、布置作业。

《琵琶行》自学评估练习 篇10

  《琵琶行》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的

  学习诗歌,了解琵琶女和诗人的悲惨遭遇,从中体会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

  诵读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分析诗歌,了解本诗以音乐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缜密的结构。

  教学重点

  分析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教学难点 

  分析诗歌,了解本诗以音乐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缜密的结构。

  教学过程 

  导入  

  由对联“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留江山别离情。”导入  。

  作者简况

  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以44岁为分界线,前期抱定“兼济天下”之思,后期则“独善其身”。

  2 诗歌主张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诗歌的政治作用和社会意义。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反映时事,为现实而作。

  “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反映人发疾苦。

  3 诗作《白氏长庆集》71卷,存诗2806首。

  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分类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心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题

  诵读《琵琶行》

  1读

  (1)初读,要求a、正确发音、断句、体会其于诗句中抒发的感情

  b、着重体会诗人对音乐描写的段落

  (2)再读 “转轴拨弦三两声——四弦一声如裂帛”一段。

  (3)三读理清诗歌的叙事思路。

  2品读诗词

  (1)概括诗词每部分的内容

  (2)用现代语言描述白居易介绍的这段琵琶曲,并给予评述。

  诗歌赏析

  1诗歌首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首句交待地点、时间、事件,次句以景物描写渲染人物心境(悲凉、凄楚、孤寂)以下几句皆承此而来,“醉不成欢惨将别”,直接表述了友人相别的凄凉情景,“茫茫江浸月”更是一片迷茫、一片冰凉、一片愁绪,把别时之情伤托于眼前。“忽闻水上琵琶声”,在沉寂之中飘来了渺渺之音,令人忘忧而喜。“主人忘归客不发”,可见技高曲佳。诗人由述别情,写凄景引出思管弦之情。又由“无管弦”、“惨将别”衬托琵琶曲佳,琵琶女技高。

  2诗人听到琵琶曲后的情绪如何?琵琶女的态度又如何?请用具体诗句分析。

  明确:“暗问”“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诗人为琵琶曲所吸引而热切邀请琵琶女(欣喜、迫切)。“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诗人以动作刻画其作为女子的羞涩。

  3诗人如何描摹琵琶曲的,请具体分析。

  明确: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正面工描琵琶女弹奏琵琶技艺的精湛及乐曲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转轴拨弦三两声”调弦校音还没有正式弹,但是已“有情”,正式弹奏,“弦弦”“声声”都表现出低沉抑郁的情思,仿佛在讲述“平生不得志”。随着音乐旋律的发展,琵琶女把感情完全溶入弹奏之中,“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中《霓裳》后《六幺》”。指法灵活多变、乐曲内容的丰富和弹奏难度之大。从“未成曲调先有情”到“似诉平生不得志”,再到“说尽心中无限事”,既是琵琶女调试核音、正式弹奏任情驱使,随心所欲演奏的描写,也是诗人从视觉、听觉和感觉等角度作的层次分明的描写。接着精细描述琵琶曲的旋律声音

  诗人描述大弦声音粗壮,小弦声音细小,先以象声词状其音“嘈嘈”“切切”,再经比喻使之形象化“如急雨”“如私语”,大弦之声与小弦之声交递进行,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旋律起伏抑扬,声音清脆圆润,本是无形,却诉之于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乐曲旋律不断变化着:时而宛转如花间莺语,时而压抑幽咽似冰下泉流,“冰泉冷涩”凝绝难通,不通而“声暂歇”。旋律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直至低沉停顿,此时音断而意不断,馀音袅袅,意味无穷。恰是“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可就是在人们仔细玩味,低徊无限之时,那乐曲又是像“银瓶乍破”“铁骑突出”,纷繁多思的情感喷薄而出,乐曲由低谷推向高潮,激越雄壮。然而谁料正是积势喷发,感情高亢激越之际,“四弦一声如破帛”,乐曲嘎然而止,令人思之不及,又思之切切。

  音乐是难以捕捉的,白居易却借助语言把它变成了读者易于感觉的具体形象,他用生活中人人可以感觉到的声音比喻各种不同的音乐节奏和旋律,他着重写弹者和听者的感情交流,不但写有声,还写无声,用乐曲休止时的余韵来渲染乐曲的效果。

  4请就琵琶女自述身世一节,具体分析其形象。

  明确:

  世人重色轻才:“曲罢曾教善才服”(强中之强),“妆成每被秋娘妒”(美中之美),“五陵年少争缠头”(色艺双全),“暮去朝来颜色故”(年老色衰),“门前冷落鞍马稀”。

  商人重利轻情:“商人重利轻离别”——“梦啼幢泪红阑干”,嫁作商人妇孤苦空虚而梦“少年事”,而梦中之景更增今日生活之可悲,故张弦代语,排遣愁绪,这正是“忽闻水上琵琶声”一幕。

  5诗人为何泣下最多?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人与琵琶女虽不是一个阶层的人,但是两人遭遇的感觉相似,同是盛极而哀的“天涯沦落人”,两人虽是偶遇却似知已。诗人在这段细述浔阳城的环境特点,虽未指斥朝政,却语语不满,字字牢骚,如此来表达郁闷悲愤的心情,这恰好说明了为何诗人能够深悟琵琶女所谈之曲。琵琶女感我“此言良久立”,她在思何?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同情她,她亦怜惜诗人,两人感情相通、相互了解,“更坐弹一曲”,“凄凄不似像前声”,溶进了他的遭遇不平的愤懑之情,而诗人听曲如听诉自身遭遇,在极富感染力的乐曲中,他泪湿青衫,任情奔溢。

  6小结:

  (1)秋夜送客闻琵琶声 别情、凄景——无管弦

  (2)江心对月赏琵琶曲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技艺精湛 乐曲美妙

  (3)悄然听诉身世苦 世人重色轻才 商人重利寡情

  (4)同病相怜发感慨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里的(2)之乐曲表现着(3)(4)所包含的内容,(3)(4)实是对(1)(2)的补充。以曲事相合这是本文的特色之一,这一点变体现出诗歌结构缜密,照应紧密,情事相溶。

《琵琶行》自学评估练习 篇11

  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琵琶行》说课稿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本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的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宪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1、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g

  2、古人云:“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二、说学情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适合学生审美的特定情境,培养学生接纳美的胸襟。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元和十年,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赏析这篇课文。

  (二)分析课文

  《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1、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内容?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语、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

  2、下面我讲讲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文章主要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我就从这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问题教学法”,他认为这个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拓展能力的提高。在对课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这个方法。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我设置如下问题: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对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此部分。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

  1、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2、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

  3、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4、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侧面烘托的手法。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节,让学生自己品味通过侧面描写烘托音乐的感人。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说:“文字是一座桥梁。桥的这边站着读者,桥的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座桥,读者与作者见面,不久见面,并与作者的观点相契合。”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体会作者的“三感”来领会诗人的内心世界,深入理解文章主题的内涵。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第一次感悟问题: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琴声时怎样的心情?

  这两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通过环境描写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文章。在这里我打算问这样几个问题: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c,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重点分析诗人和琵琶女的四个相似点:都是从京城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都是才华横溢、怀才不遇的人,都有从荣至衰的遭遇,都怀有满腹的“幽愁暗恨”。两个形象心灵沟通,爱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三) 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并请学生找出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板书归纳:(1)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寸虚实相生。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2)情景交融。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3)音乐描写出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

  (四)课外延伸

  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课题研究,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选取白居易的《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诗文,分小组讨论它们和《琵琶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五)作业

  让学生背诵全文,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播放琵琶曲《春江秋月夜》让学生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琵琶行》自学评估练习 篇12

  1.下列句中的“言”字,依次解释正确的一项是①诗志  ②凡六百一十六  ③复驾兮焉求④东船西舫悄无  ⑤自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a.①言语②字③助词④表达⑤说b.①言语②字③表达④声音⑤助词c.①表达②字③言语④说⑤助词d.①表达②字③助词④声音⑤说2.选出加点字表达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a.王之涣的《凉州》与李清照《漱玉)b.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与苏轼的《东坡乐府》c.白居易的《琵琶》与《钱塘湖春》d.刘邦的《大风》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3.对诗词运用的修辞格判断不正确的是[    ]a.古来万事东流水(比喻)b.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c.终岁不闻丝竹声(借代)d.铁骑突出刀枪鸣(夸张)4.下列各句都写到“泪”,从情绪和心境的角度来看不同类的是[    ]a.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b.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d.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5.选出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势拔五岳掩赤诚”中的“五岳”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b.《梦游天姥吟留别》选自《李太白全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少陵集详注》,《琵琶行》选自《白氏长庆集》。c.“司马泪痕多”的典故出自“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其中的“青”是唐代官职低的服色。d.“梦啼妆泪红阑干”一句意为“梦中啼哭,擦了脂粉的脸上流满了红色的(泪痕)妆”,这里指脸上的脂粉阑干,泪都流干了。6.“歌行体”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选出正确的一组①篇幅较长  ②篇幅较短  ③其音节,格律有严格规定  ④句法往往长短参差,富于变化  ⑤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⑥讲究对仗,声调韵律[    ]a.②③④⑥          b.①③④⑥c.①④⑤            d.①③⑥7.下面是《琵琶行》中的五个名句,它们在诗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为①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②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④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⑤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a.①③⑤④②        b.①⑤③④②c.①⑤③②④        d.①②③⑤④8.从修辞角度分析以下各句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例句: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a.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b.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c.四弦一声如裂帛d.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e.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9.《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滩。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里写的乐曲旋律的变化是[    ]a.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b.由激越雄壮—逐渐沉咽—间歇停顿—舒徐流畅c.由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激越雄壮d.由激越雄壮—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10.选出对加点词依次解释正确的一项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命曰《琵琶》。[    ]a.升官  长诗  字  乐曲,歌唱的遍数b.贬官  七言诗  字  古诗的一种c.升官  长诗  句  古诗的一种c.贬官  词  句  乐曲,歌唱的遍数1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属环境描写,对其作用分析最佳的一项是[    ]a.以景色的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激昂。b.以听众的静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c.以景色的静寂寥廓,衬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12.联系全诗,选出对“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分析不对的一项[    ]a.与开头一段写到的“夜”、“船”、“月”相呼应。b.衬托琵琶女技艺高超,烘托悲凉的氛围。c.在写弹琵琶与琵琶女自述之间宕开一笔写环境,使行文有波澜,又层次分明。d.用夜静和月色惨淡烘托琵琶女的身世和演技,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穿布鞋的故居扬州的旧巷大多是这样,七拐八绕,枝枝蔓蔓,曲径通幽,八卦阵似的。安乐巷也不例外,两旁青砖高墙,中间青石铺路。这是安乐巷27号门牌,坐西朝东,极普通的那种民居,如果不是挂着题写的“朱自清故居”五字,你若是骑车穿巷,脚下稍一用力,便会倏忽而过。故居就和他的主人一样,很不引人注目。站在故居门前,我不由得想起了郭良夫先生在编选的《完美的人格》里的一个细节,朱先生在清华大学任文学院中文系主任时,总是喜欢穿平底布鞋,每逢开会,从不坐主席台,只拣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静听同事们阔论。朱先生在会场上偏于一隅,同他在这巷子里偏于一隅的故居是多么的一脉相承啊。于是,我头脑中闪出本文的题目——《穿布鞋的故居》。如今,到处在修茸或重建名人故居,画廊漆柱,巨匾敞庭,又气派又热闹。尤其在时髦文艺搭台经济唱戏的今天,名人故居拥有了一份独特的召唤力。而朱先生的故居没有这份辉煌,为了供后学瞻仰,有关部门只是将原先居住在这里的市民迁了出去,腾空房间便成了。故居很小,小得只有几间木结构的房子,小得你站在门庭下清咳一声,每个角落里都能听到。这又和朱先生的为人如出一辙:绝不故作高深,只求平易近人。于是我这样概括这座小院落:巷子很深,故居却很浅。游人很少,有时整天卖不出一张门票。扬州有座瘦西湖,到过瘦西湖的外地人,回去之后会向别人炫耀一番,我到过瘦西湖,而朱自清故居不会有这样的反应。首先没有殷殷期盼拜访的人,绝不会有一种陈年老窖般的期待,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去;而到过的人更不会将此作为话题,因为我相信,能够在今日仍念念不忘这片陋房的人正是感染了朱先生的平淡与平和的。为此我反复为故居的车马无声而庆幸,这也许正是先生的本意。13.第4段中说“巷子很深,故居却很浅”,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用自己的话回答。(不超过20字)□□□□□□□□□□□□□□□□□□□□14.文章最后说“这也许正是先生的本意”,根据上文,指出“本意”的具体含义。(不超过20字)□□□□□□□□□□□□□□□□□□□□15.第3段中说,名人故居“拥有一份独特的召唤力”。而朱先生的故居“没有这份辉煌”,对此,简要谈谈你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文章为什么要以“穿布鞋的故居”为题?试简要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2.d3.d4.b5.d6.c7.a8.e9.a10.b11.c12.c13.朱先生学问很深,为人却平易近人。14.不引人注目,做一个平淡、平和的人。15.作者将朱先生的故居与别的名人故居进行对比,是为了强调朱先生的故居比别的名人的故居更具有召唤力:他的人格学问更值得后人敬仰。16.既表明朱先生故居的普通,更强调朱先生人格的完美。

  上一篇:《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2

  下一篇:《琵琶行》自学评估练习

《琵琶行》自学评估练习 篇13

  授课人   山西临汾一中    秦  梦 

  师:上课 

  生同: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的河流,走过了3000年的曲折岁月。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朝就有这样一位皇帝,也许他的名字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而这位诗人就是唐朝的一张名片,千百年来,不断地接受一代又一代的诗歌朝圣者。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出示诗歌字幕投影)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生共同朗读上述诗歌) 

  师:这位诗人是谁? 

  生同:白居易 

  师:怎么知道? 

  生同: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师: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 

  生同:被贬浔阳。 

  师: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出示琵琶亭投影)。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这就是白居易(出示白居易头像投影)。现在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当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学生浏览课文) 

  生1: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他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并为他作了一首词。 

  师:是一首词? 

  生同:是一首诗。 

  师:诗名就是(师生同:《琵琶行》)。 

  师:这首诗讲述的就是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的故事。(出示白居易和琵琶女的人像投影)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咱们来看书。 

  (学生看书) 

  师生:琵琶女弹了琵琶曲之后,诗人白居易为她翻作《琵琶行》。 

  师:诗人的情感有什么变化?看投影。 

  师生: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出示人物画面投影) 

  师: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生同:三个。 

  师:哪三个? 

  生同:诗人、琵琶女、客人。 

  师:客人?有没有客人这个形象? 

  生同:没有。 

  师:那么,应该说塑造了几个形象? 

  生同:两个。 

  师:哪两个? 

  生同:琵琶女、诗人。(出示字幕投影) 

  师: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师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出示字幕投影) 

  师: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现在我们共同完成一个板书。(出示投影) 

  学生看投影 

  师:  同是天涯沦落人这句诗将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联系到了一起。一边是乐妓,一边是诗人。那么在乐妓与诗人的人生历程当中,各自经历了怎样的转变?箭头之前各自应该是什么?一个阶段的状态吧。箭头之后各自应该是转折之后的状态。接下来看一下,左边乐妓这儿是一个“琵琶曲”,右边诗人这儿是一个“琵琶行”。是什么作为他们之间的一个桥梁,将他们联系起来的? 

  下一个问题是,我在上面引用了诗中的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作为上联,大家想一个下联,应该填一句什么话能把这个内容连接起来。 

  现在大家看书,四人一组讨论,请一位同学为小组秘书,我在这儿展示,看哪个小组写的最好!开始!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行间指导。 

  讨论结束,展示答案。 

  师:我们来欣赏一下各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 

  先看第一幅(显示作业 )——乐妓原来是“色艺双绝,生活奢侈”;生命转折之后“饱受冷落,飘沦憔悴”。诗人原来是“在京作官”,现在是“谪居江州”。他们两人共同地方是,原来都是“风光无限”,现在都是“沦落天涯”。他们认为是“相似的经历”将琵琶女与诗人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对的下联是“异地相逢泪涟涟”。 

  下一幅(显示作业 )——乐妓以前是“才高貌美”,现在是“飘沦憔悴”。诗人原来是“高官厚禄”,现在是“谪居九江”。共同特征是原来都“安逸闲适,凄凉落泊”。(看一下这个“泊”字对不对?生同:改过了。师强调怎样书写。)连接琵琶女与诗人的是“忳郁侘傺”,这四个字在哪首诗中学过?(生同:《离骚》)他们的下联是“共怀世间愁郁情”。 

  再看一幅(显示作业 )——琵琶女原来是“欢笑红颜”,现在是“漂沦憔悴”。诗人原来是“高官帝京”,现在是“谪居卧病”。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从“繁华得意”到“境况凄凉”。他们认为是用“琵琶情”将“琵琶曲”与“琵琶行”联系在一起的。下面的对联是“吟曲赋诗总关情”。再看一幅(显示作业 )——琵琶女原来的境况是“才貌双全”,现在是“年长色衰”。诗人原来的境况是“身居高位”,现在是“谪居九江”。他们原来都显赫,现在都沦落。“琵琶曲”和“琵琶行”是用“音乐”连接起来的。下联是“共奏人间悲凉曲”。 

  大家觉得哪一个答案更好? 

  生同:押韵的比较好。 

  师:各有特色,各有千秋。我也做了一个板书,与大家切磋。(渐次出现投影)乐妓原来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后来的境况是“年老色衰、委身商人”;诗人早年的境况是“位至谏官、名动京师”,后来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他们相同的经历都是由“盛”而“衰”。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所以我对的下联是——“共享高山流水情”! 

  (学生流露出赞叹的神色) 

  那么,我们现在就说一下本诗集中描写音乐的段落是哪一段? 

  生同:第二段。 

  师:好,现在大家就大声朗诵一下第二段,注入你自己的(感情)理解。 

  师领读:“寻声暗问弹者谁……一二” 

  生齐读。“寻声暗问弹者谁……” 

  师:好!(正音)轻拢慢捻抹复挑,挑tiao,不念tiao ,还有一个,曲终收拨当心画,画hua ,不念hua ,四弦一声如裂帛,弦念xian )大家说,我们刚才的朗诵能不能再现诗人的情感? 

  生:不能。 

  师:不能吧,好象还有一点距离。你觉得哪些地方应该怎么读,才能准确的传达诗人的情感? 

  (学生思考,有人准备发言) 

  师:好(请) 

  生1:我觉得,“银瓶乍破水浆迸”应该读的重一点,快一点,然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应该读的舒缓一些。 

  师:示范一下。 

  生示范。 

  师评:情感把握的很好。 

  生2:“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从这块可以投入自己的感情。 

  师:该怎么读,给大家示范一下。 

  生示范。 

  师:很好,请坐! 

  生3:“寻声暗问弹者谁”,说明了诗人迫切的想知道答案,却又怕惊扰了琵琶女的雅兴,断了琴弦,他想一听为快。 

  师:你觉得这句该怎么读? 

  生示范。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琵琶行》中的一个经典画面(出示荻花瑟瑟的画面投影)故事就发生在荻花瑟瑟的秋季,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出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画面投影)现在我们就伴着琵琶曲,欣赏杨娜同学的朗诵。 

  杨娜配乐朗诵(同学鼓掌) 

  师评:杨娜同学精彩的朗诵再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艺术魅力! 

  现在请大家想一个问题,假如说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不能激起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情感? 

  (学生思考) 

  师:如果说她演奏的是家乡的音乐,能否引发白居易的一声哀叹? 

  生1:我觉得江南小调所表达的是一种欢快的、流畅的感情。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生了共鸣。因此对这首曲子很有感情。 

  师:她的理由是江南小调是欢快的,不能表达白居易的心情。大家有没有别的意见? 

  生2:我认为琵琶女当时弹的应是《霓裳》和《六幺》,诗人在京城过惯了宫廷生活,在宫廷经常听到这样的曲子。琵琶女所弹的(曲子)容易勾起他对往日生活的思念。因此,他听到《霓裳》和《六幺》才会比较感伤一些。 

  师:孙颖同学认为琵琶女所演奏的《霓裳》《六幺》是唐代宫廷名曲,易引起诗人的许多联想。那么,大家认为最能刺激他敏感的神经,拨动他那脆弱的心弦的是什么?是因为地域的东西,还是因为音乐本身所代表的什么? 

  (学生思考) 

  (师提示)从小序中找最能反映诗人受音乐影响而导致情感波动的句子。 

  (学生看书) 

  师生:铮铮然有京都声。 

  师:大家觉得长安对于诗人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一改当初被贬到此地后的“恬然自安”,忧郁之情油然而生? 

  生1:我认为古代诗人都是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而诗人被贬之后,开始不适应那种落魄的生活,但是他觉得可以慢慢适应,但是琵琶女所演奏的京都声又勾起了他对往日奢华生活的回忆,让他想起了以前在京城施展自己的才华,被皇帝重用,被群臣所仰慕的生活,又让他有了一种在江湖间落魄飘零的感觉。 

  师:他有一个词“奢华”,大家觉得白居易所怀念的仅仅是一种奢华的生活吗?张秀,你说一下。 

  生2:古人是学而优则仕,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然而,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分(于)一种生活并适应了,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一首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都是非常激烈的,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一种激烈的情感,琵琶女正是用一首激烈的曲子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 

  师:琵琶女的演奏让他把这种情感释放出来,自己的感情之门打开了,情感宣泄而下。好,如果诗人只写了演奏技法充其量只是琵琶演奏的教科书,但现在欣赏的是千古绝唱,(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诗歌中关于音乐的描写,谁来说一下。 

  生1:我觉得“银瓶乍破水浆迸”写的音乐感特别强,在刚才读的时候,这两句的力度就特别重,琵琶女在抒发他情怀的时候,拨弦就有很强的力度,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而诗人白居易与他同病相怜、同感而发,诗写 

  出来也有很强的气势。 

  师:诗人与琵琶女有同感,写出来的诗也有气势,好,请问还有哪位? 

  生2:把无形的音乐写出来使人感知,仿佛能让人听到,这是一件难事,白居易这首诗的第二段,可以说是描写音乐的绝唱,首先,他说,弦声似乎在诉说着琵琶女悲惨的遭遇和苦闷的心事,由此,人们可以感觉到琴声的低沉和抑郁,然后用急雨之嘈嘈,私语之切切来形容声音的粗重和轻细,用珠落玉盘来形容声音的圆润,更形象生动,我觉得在这里落得不仅是珠子,还有琵琶女心中滚烫的热泪,接着又用冰泉冷涩来写声音的间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压抑的深深的惆怅,终于,琵琶女心中所有的愁和怨在酝酿中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浆滚滚而出,最后一句,他说,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是琵琶女心的碎裂,这一句诗,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幽情,一个弦上弹真情,两下里都有一样的愁,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师: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这分明就是一首诗,两处经典。我认为,第一处,(他说珠子落啊)史君同学觉得那不是珠子在落,那是什么在落? 

  生同:泪。 

  师:滚烫的泪。第一处的闪光。第二处,她说,(音乐)“激越”的时候,就好像是什么?——愁情恨海一样,(其实)这个解释非常好,非常全面。接下来还有谁?——— 

  生3:我觉得“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声音)写的音乐有一种质感,如裂帛,不仅说琵琶女的心碎,而且说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呀,什么的)都被撕裂了。 

  师:她说四弦一声如裂帛,岂止是帛裂,简直是心裂。嗯,好,很好!还有哪位同学? 

  生4:我觉得“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得非常好,因为诗人是从这里开始描写音乐的,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感情,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他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的哀愁,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能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从而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后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所以我觉得这两句写得特别入神。 

  师评:既漂泊流浪之恨,又有高山流水之慰。好!很好!请坐!  

  生5:我觉得第二段不仅写了音乐,而且写了音乐背后的情感。人们都说诗人是多情的,但分明是尘世太污浊、黑暗,诗人报国无门,无路请缨,他们只能在诗歌世界成为士大夫,却在尘世成为遗弃儿,满怀的愁怨,只能(只能)被仙乐似的琵琶声,甘醇的杜康酒浇灭,诗人的命运是苦楚的,他不能一醉方休而沉醉千年,他们醒来后只能继续他们飘泊的人生路。 

  师:噢,说得好不好? 

  生同:好! 

  师:请坐!他说这诗人的愁绪就算是杜康酒也化解不了,而且,他本来应该是个王国中的一个什么呢?(生附和:宠儿)。结果现在却成了尘世的弃子(生附和:弃子)说得非常好。还有谁? 

  生6:我觉得描写音乐不一定要从音乐的音色音质来写,我更觉得(能)从它的意境(来)能衬托出音乐的美感,我所鉴赏的是这一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它给我(造成了)一种视觉和听觉的美感,虽然说音乐已经(悄)停息,浔阳江上微波荡漾,水面落花慢慢流,琵琶女的演奏已经停息了,但是,东船西舫却悄然无声,觥筹交错,饮酒作乐的场面已经不再了,而美妙绝伦的琵琶声引人入胜,引发了每一个人内心的郁闷和苦痛,令人感慨万千,在(江水)茫茫的江水上,只看到江水中倒映得又圆又亮的月亮,像一只盛满忧愁的纽扣,轻轻一碰就会溢出来,而这个皎洁的月光,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内心,照亮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琵琶声(并没有直接抒发)将人们引入一个凄清和悲凉的意境,但是,人们首先是沉浸在琵琶女的悲凉中,后来,人们是沉浸在自己的思想的悲凉中,它所渲染的气氛是:乐声(虽然)动人,(但)听者被吸引被感染的一种寂静的气氛,点染出(刚才)当时凄清的气氛,又衬托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给人造成的感觉就是余音绕梁。 

  师:非常好,大家觉得她最出色的比喻是什么? 

  生同:纽扣 

  师:把什么比做纽扣? 

  师生同:把沉浸在江中的一轮白色的月亮比做一个纽扣,这个比喻非常出奇,应该说是前无古人,非常好。但它还有一个观点是:琵琶女演奏岂止是诉说自己的平生不得志,任何一个人都能借琵琶女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请牛颖同学谈一谈。 

  生7:我认为诗中那一句“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道出了琵琶女复杂的内心世界,四弦齐鸣,干脆有力,将情感直白的表现出来,而乐曲收束戛然而止,没有了呕哑啁哳,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回味,正如诗中所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句话特别的奇妙,作者在写法上是声色俱佳,音文相融,诗人为我们塑造(描写)了一个枫叶飘零的夜晚,瑟瑟的秋风,“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由此,我思绪纷飞,(挥泪)泪与笔同辉,写下一首诗。 

  师:把这首诗给大家朗诵一下。 

  生:醉品琵琶江水中,音律缠绵漫江痛,何须留恋杨家女,一曲长恨谱春秋。 

  师:好,大家觉得这里用了什么典故呀? 

  生齐:长恨歌。 

  师:“长恨歌”的典故,非常好!李娜。 

  生8:我赏析的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几句。我觉得这(一句)里可以读出一种生命搏发的气息,那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的一种搏发,这个“铁骑突出刀枪鸣”让我想起了项羽在垓下突围的一个场景。那是对生命的最后一个寄托,至少他是一个英雄。然后呢?“曲终收拔当心画”就好像项羽在乌江自刎的一个场面,一代英雄(就在乌江里面)跟乌江向远方长流,而且流到现在,还会一直流下去。我觉得生命就是一种凤凰涅 pan。纵使前面有这一些“别有幽愁暗恨生” 之类的,但是生命最终是一种激越的像流星一样,流星是注定要陨落的,生命也终究会消失,但是你最后要留给生命的是什么?应该是最后闪耀的那一瞬间,而且流星会把他的梦,会把它的光明也留在天空中,而且会留很远。我觉得诗人在这里呢,虽然他的志向得不到实现,但是呢,他的理想还是有的,人不能没有理想,我觉得,这也就是我的观点。 

  师:好,非常好!你看李娜同学给了一个生命的高度,她从“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当中仿佛看到了项羽垓下之围的悲壮场面,想起了一个悲剧的英雄。那么,我们来请程彦臻同学给大家说一下。 

  生9:我想赏析一下“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从两个方面分析:第一个是音乐的方面,它前面说“凝绝不通声暂歇”,“无声”是对“声暂歇”的高度赞赏,这就说明诗人白居易能理解琵琶女的那种遭遇。还有就是从感情方面,“无声”,“于无声处听惊雷”说明这时诗人和琵琶女的感情都处在一种激昂澎湃的时刻,而且它后边说“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说明这也是一个基点,他们的感情也必须从这个基点才能喷泄出来,还有(我想)“无声”处应该是他们的一种思考,因为“人是会思考的芦苇”,经历了一个高峰,一个低谷,他们一定有满腔的愁绪,所以“无声”处就能表现出这里面的感情。 

  师:哦,用了一句名言,笛卡尔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非常好啊,请坐。她(中间)的观点主要是说:他处于生命的一种沉寂状态,“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琵琶女对于人生的一种思考。 

  那么大家现在看一下,上述说的这些关于音乐的描写的句子,是直接描写音乐的,是不是? 

  生:是。 

  师:那么,除了这些以外,诗文还有哪些诗句其实也跟音乐有关?赵志娟 

  生1:我觉得“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这一句比较好,可能想到那婉转流利的琵琶声从琵琶女纤细而微微颤抖的指间滑过,像花朵的露珠,光滑透明,一颗颗从叶面滑过,从叶间滴下,滴入听者的心中,激起阵阵的涟漪,又像黄莺(在)花下的啼鸣,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精致而优美。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不再快乐,它被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泣,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舒婷说过“音乐把我卷走,在它明亮的激流中”,我觉得是音乐把白居易和我们卷走,在他善感而优美的韵律之中。 

  师:琴声把我们和白居易都卷走了,卷到了一种伤感的韵律之中,好,请坐下。现在谁来给大家总结一下,(你认为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描写音乐有哪些方法?上边同学鉴赏的非常好。(你觉得描写音乐)把无形的东西(音乐)写出来,可以运用哪能些方法? 

  生1:就是诗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人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都能用比喻,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第二个就是其中用“嘈嘈切切”叠字,还有“幽咽”,有双关的意思的词就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 

  师:她说了两点,一点就是运用什么修辞?(生答:比喻)另一点就是在用字方面有什么讲究?(生齐:叠词),双关的意思把诗中音乐的韵律表现出来。好,接着说。 

  生2:我觉得《琵琶行》里边,我们主要应该借鉴的就是它的有声和无声的对比。我们在小学就的时候就运用过这一种,在小学的作文中,曾经常写到“我们教室里非常的静,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它的声音”,那么,以这种手法来写,就能突出教室的静,这种写法,在以后的作文中也应借鉴一下。 

  师:对比,动静结合的方法,对吗? 

  生2:对。 

  师:请坐,好,史君。 

  生3:用心情来表现音乐,比如说“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表现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 

  师:好,用心情来写音乐,请坐,刘铮铮。 

  生4:诗人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的,比如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诗人把抽象的东西具体的表达了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 

  师评:她说,把无形的音乐写的有形,有了画面感。好!请坐! 

  按照大家刚才总结的描写音乐的方法,我们就来欣赏另一首(关于)与音乐有关的诗。古人说,在古代描写音乐的作品当中,韩愈的《颖师弹琴》能惊天,李贺的(师生齐说:《李凭箜篌引》)可以泣鬼,那么,江上琵琶,白居易的江上琵琶可以移人。 

  (出示箜篌投影) 

  现在我们来看,这就是竖箜篌,二十三丝的竖箜篌,现在我们来欣赏李贺的这首《李凭箜篌引》。(出示《李凭箜篌引》)大家先朗诵一遍,(生齐读)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师:大家怎么欣赏这首诗?刚才我们说了那么多描写音乐的方法,现在我们就能鉴赏一下这首描写音乐的诗。谁来说一下,好,史君。 

  生1:主要用的是侧面描写,(就)比如说第二句“湘娥啼竹素女愁”,它用湘夫人和素女的表情来写李凭弹的箜篌(时)的绝妙。 

  师:还有没有补充。 

  生:没了。 

  师:好,请坐。 

  生2:我觉得《琵琶行》中白居易写他听了琴声后“青衫湿”,而《李凭箜篌引》写李凭弹箜篌就非常形象,“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他通过四种意象写出这些事物听到李凭弹箜篌以后所感受到的东西,做出的动作,从而说明听李凭弹的箜篌(让人)听的非常入神。 

  师:她是从音乐效果来说的,好,请坐。我们接着说——李婷同学。 

  生3:我觉得这首诗的特点就是想象特别巧妙,形象特别鲜明,整首诗都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后八句从“十二门前融冷光”一直到“露脚斜飞湿寒兔”,这八句都(由音乐)是由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联想到天上的音乐,这是一种特别奇特的想法。而他的“芙蓉泣露香兰笑”给予了这首曲子一种动感,它像芙蓉一样的哭泣,像香兰一样的欢笑,他又从音质和音效来侧面描写这首诗的音乐。“昆山碎玉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都是从不同的侧面来写这首词……哎呀。 

  师:不要紧张,慢点说。 

  生3:从不同的侧面音质音效音响来写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它的特点就是想象联想特别丰富。 

  师:扣住了想象、联想的特点,浪漫主义的手法,好,请坐。 

  师:以上大家从视觉、形象、还有音乐的效果诸方面来欣赏这首诗,非常到位。那么,学习了《琵琶行》,又欣赏了《李凭箜篌引》,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联想、启迪?可以想到什么?说一说。 

  生1:《琵琶行》的声音描写已令我如醉如痴,但在唐代的长河中,也不是只有他一个人会这样酿酒,我想到了李xin,他的《琴歌》,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细致地描摩音乐,赞叹了音乐的感染力,还有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其中有两句“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前两句不仅是描写琴,他用比喻来写(形容),更写出李白的高山大谷一般的雄奇伟岸的胸怀,唤起了一种强撼的震感,而后两句写蜀僧与“我”产生了一种共鸣,达到了一种至善至美,高山流水的音乐效果。 

  师:他举了两个诗人,但第一个诗人的名字,他说是李xin,大家说这个诗人(生答:李颀qi),第二位诗人是李白。好,杨娜。 

  生2:我觉得就了这两篇课文(首诗)后,我们(不但)在以后的写作中要运用音乐美,而且这种画面美也应该注意。比如像《琵琶行》里面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我觉得这里面的意境非常美,所以我在这里就总结了一下,写成了现代的散文,就是:春江花月夜,一弯江水,一轮明月,寻声凝目月下船,空舱之前一红颜,追前忆昔信手弹,月浸江水人心寒。 

  师:又是一个新的散文诗,独特的创作,非常好,请坐。那么,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都给人以不尽的美感,比如说刘长卿写过一首诗:“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写出了风入松的感觉。我们应该说,这么美妙的音乐“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生和) 

  (师小结)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父,是音乐把他们联系了起来;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正如史君同学所说的——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进了经典,他那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好,下面请尚金子用琵琶为我们弹奏《高山流水》,让我们回味一下音乐给我们带来的无尽的美感。好,尚金子—— 

  (师生鼓掌) 

  尚金子弹奏《高山流水》 

  (乐声结束。师生热烈鼓掌) 

  师:听了《高山流水》之后,请大家试着用文学语言把这段音乐描写出来,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课后自评:

  这是一节文学赏析课,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并欣赏作者怎样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再现琵琶女的千古绝唱的技法,为此,在课堂设计上,就突出了对直接或间接描写音乐的诗句的赏析上,在前两节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同学们进行了细致生动深刻的鉴赏,有很多地方甚至是独特和富有创意的,个体学生与文本对话还是非常成功的,应该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足之处:师生对话不太充分,除有关“长安对诗人意味着什么?”一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外,别处都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总结上,而生生对话更是极不充分。如果能有时间,在欣赏李贺的《李凭箜篌印》一诗之后,能现场展示学生对琵琶曲《高山流水》音乐描写,进而体现听说读写并重的原则,可能就较为完美了。

  作者邮箱:

《琵琶行》自学评估练习 篇14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课型:鉴赏课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想:《琵琶行》是一篇自读课文,且教学的重点在于整体领悟。因此,教学中不必过份拘泥于字词教学,字词知识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掌握。课堂教学应围绕下列三个环节进行:通过诵读教学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结构分析把握诗歌的整体美,通过语言品味领悟形象美。 最后设计一个课后练习,用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丰富学生的想像力。

  一.导语设计

  与数学一样,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一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合的传统,如汉乐府、宋词等。那么诗歌是怎样将无形的音乐化为可感的形象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代诗歌中描写音乐的杰作《琵琶行》。

  【说明:科学精神中包括人文精神。设计这一导语意在引起学生思考:科学、哲学、艺术中都包含有审美因素,富于想象的综合思维是提高科学素养与培养创造力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鉴赏提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琵琶行》选自《白氏长庆集》。唐宪宗元和十年(8XX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严惩凶手,陈词恳切,触怒当政者,遂遭限害,被贬为江州司马。第二年秋天写下了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通过描写一个沦落江湖的琵琶女的身世,抒发自己遭受打击后的苦闷心情。

  “行”是古体诗的一种,音律比较自由,句法参差变化,便于长篇叙事或抒情。

  (二)、诵读明意,把握结构

  1、诵读正音:请六个同学分别朗读包括“序”在内的六段文字。请其它同学指出朗读中读错的字词,教师根据学生归纳适当板书。

  2、明确内容: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在叙事中充满着丰富的感情(教师明确)。请学生根据叙事文章的特点概括每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口头总结)。

  提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琵琶女的凄凉身世?诗人为什么流泪最多?(学生自由回答)

  3、理清结构:叙述事件必须脉络清楚,白居易是怎样将琵琶女的身世和自己的身世联系在一起的(启发学生理清叙事线索,分析诗章的圆型结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秋江夜送客(叙事起笔)

  琵琶女                  诗人

  月夜奏琵琶           我闻琵琶已叹息

  凄凉话身世           又闻此语重唧唧

  (详叙事)             (略抒情)

  (叙事抒情融合)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主旨)

  为君翻作琵琶行

  满座重闻皆掩泣

  (叙事结尾)

  讲析:诗人以叙事起笔,直写秋江月夜送客,用“枫叶荻花”、“江浸月”这样极富动感的景物和“惨将别”这样“典型”的情怀,描绘出一幅寂寞凄凉的图画,给人以萧瑟凄惨的感受。一个“忽”字,别生情怀,美妙的琵琶声使主人客人一时忘掉悲伤的情感,从而引出下文。接下来诗人依次展开一幅幅画面,一是写琵琶女的身世(通过琴声及其“自言”),一是写诗人的感受。最后,这两方面的内容交汇融合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人生体验上。写琵琶女的身世是叙事,写诗人的感受是抒情。然而,诗章到此并未结束,由于琵琶女和诗人有着相同的人生体验,才有“莫辞更座谈一曲”,才有“满座重闻皆掩泣”的描述。所以,全诗以叙事起笔,中间交叉着描述与抒情,最后以叙事结尾。这实际上是一种首尾照应的圆型结构,体现了一种结构上的对称美。

  4、诵读指导:通过以上分析明确了诗歌的内容与作者的情感后,请学生分析应该如何朗读《琵琶行》(学生议论回答后,教师略加点拔)。

  第一段:开头几句应读得沉重舒缓,“忽闻水上琵琶声”后应作稍长停顿,以示有一个短时间的静听过程。

  第二段:“寻声”一句可轻声读出,以示情节由此开端。“移船”句至“未成曲调先有情”应读得轻缓诚恳。“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第三段:琵琶女自叙身世部分语气中速,按少年欢乐、晚年沦落、当前心境分层读出相应情感,每层后稍作停顿。

  第四段:诗人倾诉内心部分,“同是”二句点明全诗主旨,宜用叹惋之声慢读;“我从”以下六句为下文铺垫,可轻读;“其间”以下六句写心情,也要用叹惋之声;“今夜”以下四句表请求,应读得恳切。

  第五段:结尾两句余味无穷,读完上句宜稍稍延长,再缓缓读出下句。

  【说明:“自主阅读”是“诵读明意,把握结构”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原则。因为只有自主性的阅读,才能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更深刻的感受,因此,无须像传统教学那样,教师首先将生字词预先写在黑板上。至于讲析内容的详略,则应视学生对“问题3”的回答而定,讲析应定位在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起引导作用这一原则上。】

  (三)、品味美妙的音乐描写,欣赏语言的形象美

  1、请一位同学按以上的诵读指导朗读第二段,然后再请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2、第二段对音乐的描写非常成功,堪称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那么诗人是如何将这无形的音乐表现得如此美妙的呢?

  ①、用丰富多彩的比喻,形象地描写音乐的美妙、节奏的变化,使读者能通过文字领略到美妙的音乐形象。诗人选用普通的声响作喻体,将诉诸听觉的音乐形诸文字,使那飘渺即逝的无形音乐变得仰之可视,俯之可感。这些美妙的文字对刻画音乐形象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呢?(教师示例后请学生分析。)

  如急雨:形容乐曲之浊重沉响,节拍急促。

  如私语:形容乐曲之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乐曲之错落有致,明快清脆。

  间关莺语花底滑:形容乐曲之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②、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学生找出描写诗人“听”的感受的诗句并作简要的分析,然后教师归纳)

  诗人对音乐的描写可谓声情并茂,真切感受人;更重要的是诗人从旋律节奏的仰扬快慢的变化之中“听”出了琵琶女的“有情”,“听”出了琵琶女复杂的内心情感。一个“漂沦憔悴”的琵琶女的形象就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为后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受抒发作了厚实的铺垫。

  ③、用环境描写表现音乐的魅力。(由学生分析,教师启发性提示。)

  3、全班集体朗读第二段。

  【说明:欣赏形象之美,品味语言之妙,不能完全由学生完成,因为学生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品味欣赏”这一教学过程,须由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感悟诗人的人生体验,慢慢培养学生独自领悟的能力。】

  (四)、课外拓展(预先印制好,下课时发给学生)

  1、比较《明湖居听书》与《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分别指出其描写音乐的目的。

  2、阅读下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琵琶行》亦是绝作。然身为本郡上佐,送客到船,闻邻船有琵琶女,不问良贱,即呼使奏技,此岂居官者所为?岂唐时法令疏阔若此?盖特香山借以为题,发抒其才思耳。然在鄂州,又有《夜闻歌者》一首云:“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珍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则闻歌觅人,竟有其事,恬不为怪矣。(赵翼《欧北诗话》)

  ①、赵翼认为白居易不应该不顾身份地邀请琵琶女弹奏琵琶。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的?(可从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风及其能冲破封建等级观念的角度回答。)

  ②、琵琶女“沉呤”片刻、“放拨插弦”之后,主动“自言”身世,而歌女“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差异?(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③、你爱读《琵琶行》和《夜闻歌者》两首诗中的哪一首,为什么?

  【说明:知识的海洋是无穷的,必须培养学生遨游知识海洋的能力。“课外拓展”设计的题目,给了学生充分的想像空间,同时又能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研究性阅读。】

《琵琶行》自学评估练习 篇15

  郑月明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情怀,领会白居易诗歌的深远影响与意义。

  2、学习诗歌中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的美质。

  教学重点:

  1、提示诗歌形象和语言的内含,体会作品情意和艺术特点,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2、通过朗读体会诗歌。

  3、理解《琵琶行》,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方法;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内含。

  教学过程 :

  一、作品提示。

  1、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琵琶行》上一篇七言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曲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白居易在《策林》六十九中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先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2、琵琶:弹拨乐器。相传在秦代,百姓因“苦长城之役”,“弦鼗(tao)而鼓之”。“鼗”,小鼓,如同今天的拨浪鼓。弦,名词做动词用,意即配上三条弦,便成了秦琵琶。到隋唐时,琵琶种类繁多,成为弹拨乐器的总称。本篇中琵琶女所弹奏的,是从“丝绸之路”传达室进的“曲项琵琶”,梨形、曲项、四弦,下腹共鸣性强。

  3、行:一种体裁,因与“歌”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音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性质的歌辞。

  二、预习思考。

  1、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学生: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3、概括各段的大意。

  学生: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三段——江中各诉身世苦;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研读课文。

  1、学生划出叙述景物环境的句子,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学生:“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荻花秋瑟瑟。”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又由于声律与情韵的配合,令人顿感受秋凉袭不断,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忧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再次出现做好了准备。其它如:

  “唯见江心秋月白”

  “绕船明月江水寒”

  “黄芦苦竹绕宅生”等。

  2、找出写人物的形象的句子,并对人物进行分析。

  琵琶女形象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报琵琶半遮面”,叙述女主人公出场,是人们经常吟咏的名句。它的好处不仅在于准确生动地表现了琵琶女的神态,和此时此境的复杂心理活动,还暗示出她无限的幽愁暗恨。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叙述人物动作神情。“沉吟”道貌岸然明回想往事学生的心情。“放拨”、“插弦”、“整顿衣裳”、“起敛容”,既写动作表情,也写表现歌女讲述身世前的感情起伏。

  其它如“自言本是京城女”等句子,诗人转述歌女自叙,笔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少年的欢乐受宠与年老色衰后的冷落寂寞形成对对照,道貌岸然出了歌女天涯沦落的无限悲伤之情。

  诗人形象

  送客时的离别愁绪,听歌女演奏和自叙时感情共鸣,对远离京城环境的不适,春江秋月夜的一人独饮,这些叙述无不是诗人心曲的流露,直让人为诗人无故被贬黯然泪下,生出一腔怨恨。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

  熟读课文,特别是要求背诵的段落。

  理清全文结构图,分析其感情线索。

  [1]

《琵琶行》自学评估练习 篇16

  李雄军

  教学目标 

  1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2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

  教学重点

  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声中之情”

  教学步骤 

  一、听“曲”(导入  ,播放音乐) 听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对琶琶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赏“声”

  1学生谈听后之感

  2白居易在听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写下他的感受的?(直接进入第二段的琵琶声部分)

  3诗人是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形象的?(师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问设计: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

  明确: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四、识“知音”

  设计提问: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

  1学生讨论

  2明确: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3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比较欣赏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

《琵琶行》自学评估练习(精选16篇) 相关内容:
  • 琵琶行教案(通用16篇)

    教学目标:理解积累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名句,背诵全文;分析白居易的性格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形象;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感受“声中之情” 。...

  • 《琵琶行》说课稿(通用14篇)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文是苏教版第四册的讲读课文。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古典诗歌理解。本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的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

  • 《琵琶行》简案|教案(精选14篇)

    李雄军教学目标1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2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教学重点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感受“声中之情”教学步骤一、听“曲”(导入,播放音乐) 听一段琶琶曲《十面埋...

  • 第4课《琵琶行》教案(精选16篇)

    诵读、赏析、探讨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a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b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 《琵琶行》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精选14篇)

    一.关于"行"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与歌、引、谣、吟、曲无严格上的区别。这种体裁的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二.关于作者和背景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曾官太子少傅,又称白太傅。...

  • 《琵琶行》简案教案(通用14篇)

    梁万年江苏省金湖中学 梁万年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与元稹友谊甚笃,称“元白”与刘禹锡唱和甚多,称“刘白”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主题。...

  • 《琵琶行》(精选14篇)

    教案示例1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当堂背诵第二节;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教学程序一、激趣导入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 《琵琶行》说课稿(通用16篇)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琵琶行》,我打算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一. 说教材(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的唐朝”里的一...

  • 第三册琵琶行(通用3篇)

    教学目的:了解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情怀,领会白居易诗歌的深远影响与意义。 学习诗歌中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的美质。第一课时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音乐与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 《琵琶行》的优秀教案范文(精选14篇)

    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当堂背诵第二节;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教学程序一、激趣导入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 《琵琶行》能力训练(通用14篇)

    1.下列句中的“言”字,依次解释正确的一项是①诗言志 ②凡六百一十六言 ③复驾言兮焉求④东船西舫悄无言 ⑤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a.①言语②字③助词④表达⑤说b.①言语②字③表达④声音⑤助词c.①表达②字③言语④说⑤助词...

  • 语文教案-《琵琶行》教学设计示例(精选13篇)

    《琵琶行》教学设计示例教学目的学习诗歌,了解琵琶女和诗人的悲惨遭遇,从中体会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诵读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分析诗歌,了解本诗以音乐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缜密的结构。...

  • 《琵琶行》诗体译文(精选13篇)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

  • 《琵琶行》课堂实录(精选14篇)

    授课人 山西临汾一中秦梦师:上课生同: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的河流,走过了3000年的曲折岁月。...

  • 《琵琶行》教案模板(通用13篇)

    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白居易、识记文言基本知识点。2、赏析本诗结构艺术。3、学习描绘音乐的方法。4、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崇高精神。...

  • 九年级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