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下载 > 数学教案 > 初中数学教案 > 七年级数学教案 > 5.6 作三角形(精选4篇)

5.6 作三角形

发布时间:2023-01-21

5.6 作三角形(精选4篇)

5.6 作三角形 篇1

  教学目标:

  1、在分别给出的两角夹边、两边夹角和三边的条件下,能够利用尺规作三角形.

  2、能结合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与同伴交流作图过程和结果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1、根据题目的条件作三角形.

  教学难点:探索作图过程.

  教学工具:圆规、直尺

  准备活动:

  (1)计算已知线段a,求作线段ab,使得ab=a.

  (2)已知:∠α,求作:∠aob,使∠aob=∠α.

  (3)已知:m为∠aob边上的一点,如图所示,过m作直线cd,使得cd//oa.

  教学过程:

  内容一:(根据简单图形书写作法)

  (1)如图,使用直尺作图,看图填空.

  ①     ②     ③        ④

  ①过点____和_______作直线ab;

  ②连结线段___________;

  ③以点_______为端点,过点_______作射线___________;

  ④延长线段__________到_________,使得bc=2ab.

  (2)如图,使用圆规作图,看图填空:

  ①在射线am上__________线段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点______为圆心,以线段______为半径作弧交_________于点___________.

  以点______为圆心,以任意长为半径作弧,分别交∠aob两边,交_________于点___________,交________于点__________.

  这部分内容是为让学生熟悉作法的语言表达而设的.教师应该让学生慢慢理解这种语言表达的意思.逐步学会自己口述表达自己的作图过程.

  内容二(作一个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全等)

  1、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求作这个三角形.

  已知:线段a,c,∠α.

  求作:δabc,使得bc=a,ab=c,∠abc=∠α. 

  作法与过程:

  (1)作一条线段bc=a,

  (2)以b为顶点,bc为一边,作角∠dbc=∠a;

  (3)在射线bd上截取线段ba=c;

  (4)连接ac,δabc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

  给出示范和作法,让学生模仿,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做一次示范,让学生跟着一起操作,并在画完图后,让学生再自己操作一遍.而在下面的作图中,就让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通过集体的力量完成,教师再给以一定的指导.

  2、已知三角形的两角及其夹边,求作这个三角形.

  已知:线段∠α,∠β,线段c.

  求作:δabc,使得∠a=∠α,∠b=∠β,ab=c. 

  作法:(1)作____________=∠α;

  (2)在射线______上截取线段_________=c;

  (3)以______为顶点,以_________为一边,作∠______=∠β,________交_______于点_______.δabc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作图的过程,对可以自己作出图形的学生,要求他们在小组内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作图过程.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在作图过程中,是以哪个点为圆心,什么长度为半径作图.

  3、已知三角形的三边,求作这个三角形.

  已知:线段a,b,c.

  求作:δabc,使得ab=c,ac=b,bc=a. 

  在完成三个作图后,要鼓励学生比较各自所作的三角形,利用重合等直观的方法观察所作的三角形是否全等.在此机会上,引导学生利用已经获得的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来说明大家所作的三角形一定是全等的,即说明作法的合理性.

  小结:

  能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作出三角形.能口述作图过程.

  作业:卷子中的巩固练习.

  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多,学生对作图的步骤有混淆的情况发生,学生对于自己探索”已知三角形三边作三角形”的作图过程存在一定的难度.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作图过程也是不大理想.有待练习巩固.

5.6 作三角形 篇2

  本节课有三个尺规作图,第一个作图给出作法和示范,让学生进行模仿;第二个作图只给出作法,没有给出示范,让学生根据已知步骤独立作出图形;第三个作图让学生自己探索作法,并独立作出图形。通过这三个作图使学生经历从模仿、独立完成作图,到探索作图的过程,巩固尺规作图的技能。在此基础上,还引导学生利用已获得的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来说明大家所作出的三角形一定是全等的,即说明作法的合理性,从而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直观操作和推理相结合的理念。从这一堂课来看,基本上达到了目标。对于“已知、求作和作法”的书写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做到在正确作图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作图的过程就可以了。本节课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同学会作图但不会表述作图的过程,等等。这些问题还需要共同探讨。

  本节课较满意的地方是:当我不给学生任何限制,让他们的思维自由运行时,他们的思维是最活跃的,思路是最为开阔的。我的体会是:在教学前要全面了解学生,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在教学中又要时时关注他们的表现,不断调整自己预设的思路。 本节课有三个尺规作图,第一个作图给出作法和示范,让学生进行模仿;第二个作图只给出作法,没有给出示范,让学生根据已知步骤独立作出图形;第三个作图让学生自己探索作法,并独立作出图形。通过这三个作图使学生经历从模仿、独立完成作图,到探索作图的过程,巩固尺规作图的技能。在此基础上,还引导学生利用已获得的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来说明大家所作出的三角形一定是全等的,即说明作法的合理性,从而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直观操作和推理相结合的理念。从这一堂课来看,基本上达到了目标。对于“已知、求作和作法”的书写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做到在正确作图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作图的过程就可以了。本节课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同学会作图但不会表述作图的过程,等等。这些问题还需要共同探讨。

  本节课较满意的地方是:当我不给学生任何限制,让他们的思维自由运行时,他们的思维是最活跃的,思路是最为开阔的。我的体会是:在教学前要全面了解学生,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在教学中又要时时关注他们的表现,不断调整自己预设的思路。  

5.6 作三角形 篇3

  本节课有三个尺规作图,第一个作图给出作法和示范,让学生进行模仿;第二个作图只给出作法,没有给出示范,让学生根据已知步骤独立作出图形;第三个作图让学生自己探索作法,并独立作出图形。通过这三个作图使学生经历从模仿、独立完成作图,到探索作图的过程,巩固尺规作图的技能。在此基础上,还引导学生利用已获得的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来说明大家所作出的三角形一定是全等的,即说明作法的合理性,从而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直观操作和推理相结合的理念。从这一堂课来看,基本上达到了目标。对于“已知、求作和作法”的书写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做到在正确作图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作图的过程就可以了。本节课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同学会作图但不会表述作图的过程,等等。这些问题还需要共同探讨。

  本节课较满意的地方是:当我不给学生任何限制,让他们的思维自由运行时,他们的思维是最活跃的,思路是最为开阔的。我的体会是:在教学前要全面了解学生,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在教学中又要时时关注他们的表现,不断调整自己预设的思路。

5.6 作三角形 篇4

  本节课有三个尺规作图,第一个作图给出作法和示范,让学生进行模仿;第二个作图只给出作法,没有给出示范,让学生根据已知步骤独立作出图形;第三个作图让学生自己探索作法,并独立作出图形。通过这三个作图使学生经历从模仿、独立完成作图,到探索作图的过程,巩固尺规作图的技能。在此基础上,还引导学生利用已获得的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来说明大家所作出的三角形一定是全等的,即说明作法的合理性,从而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直观操作和推理相结合的理念。从这一堂课来看,基本上达到了目标。对于“已知、求作和作法”的书写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做到在正确作图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作图的过程就可以了。本节课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同学会作图但不会表述作图的过程,等等。这些问题还需要共同探讨。

  本节课较满意的地方是:当我不给学生任何限制,让他们的思维自由运行时,他们的思维是最活跃的,思路是最为开阔的。我的体会是:在教学前要全面了解学生,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在教学中又要时时关注他们的表现,不断调整自己预设的思路。 本节课有三个尺规作图,第一个作图给出作法和示范,让学生进行模仿;第二个作图只给出作法,没有给出示范,让学生根据已知步骤独立作出图形;第三个作图让学生自己探索作法,并独立作出图形。通过这三个作图使学生经历从模仿、独立完成作图,到探索作图的过程,巩固尺规作图的技能。在此基础上,还引导学生利用已获得的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来说明大家所作出的三角形一定是全等的,即说明作法的合理性,从而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直观操作和推理相结合的理念。从这一堂课来看,基本上达到了目标。对于“已知、求作和作法”的书写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做到在正确作图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作图的过程就可以了。本节课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同学会作图但不会表述作图的过程,等等。这些问题还需要共同探讨。

  本节课较满意的地方是:当我不给学生任何限制,让他们的思维自由运行时,他们的思维是最活跃的,思路是最为开阔的。我的体会是:在教学前要全面了解学生,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在教学中又要时时关注他们的表现,不断调整自己预设的思路。

5.6 作三角形(精选4篇) 相关内容:
  • 《三角形认识》教案(精选5篇)

    一、教学目标1.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2、3.2.学生掌握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2、3来解决问题.3.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教学思想.4.通过相似性质的学习,感受图形和语言的和谐美二、教法引导先学后教,达标导学三、重点及...

  • 人教版《三角形》说课稿(精选3篇)

    一、说教材(一)、内容:《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80—81页内容,这部分内容包括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三角形的.稳定性等。...

  • 三角形中位线(通用6篇)

    24.4.1三角形的中位线从化三中 初三备课组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性质;(2)会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2.过程方法目标:经历探索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 5.7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精选3篇)

    教学目标:1、能利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于实际生活的联系;2、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教学重点:能利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准备活动:...

  • 三角形中位线教案设计(精选5篇)

    一、教学目标1.掌握中位线的概念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2.掌握定理“过三角形一边中点且平行另一边的直线平分第三边”3.能够应用三角形中位线概念及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4.通过定理证明及一题多解,逐步培养学...

  • 第五单元三角形(精选6篇)

    课题:三角形的特征目标:1.认识三角形2.了解三角形的性质3.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会做高4.探索发现任何三角形的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教学重点:三角形的特性教学难点:三角形特性的理解和把握,画高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主...

  •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精选14篇)

    (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判定定理2、3的证明方法并会应用.2.继续渗透和培养学生对类比数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3.通过了解定理的证明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证明新命题的能力.4.通过学习,了解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辩证...

  • 三角形(通用12篇)

    活动目标: 1、通过认识、操作和游戏活动,使幼儿初步了解三角形的基本特征,激发幼儿对图形的兴趣,并学会目测分类。 2、发展幼儿的手工操作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 第三单元: 三角形 第7课时(通用5篇)

    教学内容:p.26、27教学重点:会按角的大小给三角形分类。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发现和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 关于三角形的一些概念(精选6篇)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三角形的边、顶点、内角的概念;(2)正确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这三个概念的含义、联系及区别;(3)能正确地画出一个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4)能用符号规范地表示一个三角形及六个...

  • 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精选8篇)

    1、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2)重点、难点分析本节内容的重点是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这个定理与推论不仅给出了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

  • 三角形的内切圆(精选7篇)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作.2、理解三角形内切圆的有关概念.3、掌握三角形的内心、外心的位置、数量特征.4、会关于内心的一些角度的计算.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内切圆的画法、理解三角形内切圆的有关概念.同三角形的外接圆一样,务必使学...

  • 画三角形的物体

    课题:(记忆画) 两课时教材分析画三角形的物体在日常生活中比方形物、圆形物较为少见,但学生对于三角形的物体还易于认识的。因此,画三角形的物体在引导观察时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能从整体的局部中去发现三角形。...

  • 第五单元三角形

    课题:三角形的特征目标:1.认识三角形 2.了解三角形的性质 3.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会做高 4.探索发现任何三角形的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教学重点:三角形的特性教学难点:三角形特性的理解和把握,画高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

  • 6.2 变化中的三角形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某些图形中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发展符号感.2、能根据具体情景,用关系式表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3、能根据关系式求值,初步体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数值对应关系.教学重点:...

  • 七年级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