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六(下)数学课本25~26页例2、例3。
二.学情分析:《圆锥的体积》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含有曲面围成的最基本的立体图形。由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扩展到研究圆锥的体积,这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内容。包括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及具体运用。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之间的本质联系、提高几何体知识的掌握水平,为学习初中几何打下基础,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整体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学生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2) 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渗透转化思想,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3) 通过小组活动,实验操作,巧妙设置探索障碍,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2、分层教学目标下限目标:能初步感知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上限目标:带领组内成员推导圆锥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圆锥体积公式灵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正确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准备:准备若干同样的圆柱形容器,若干与圆柱等底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形容器,沙子和水,多媒体课件。座位安排:组间同质,组内异质。1号是组长、2号是副组长、3号是一般的组员、4号为学习能力相对弱的学生。1号和4号同桌。 六.教学方法1、教法:我在设计教法时,根据小班化特点、本节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几种教法:(1)实验操作法。我在学生已经认识圆锥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实验,利用实验法,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发挥桥梁和启智的作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逐步从具体的操作过渡到内部语言。(2)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三法优化组合。实验时,要求学生运用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2、学法: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1)实验转化法。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我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首先,让学生做好操作的准备,也就是各自准备好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一定量的沙;其次,告诉他们操作的方法步骤和注意点;第三,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比较、发现、总结。这样通过实验操作推导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合作、概括归纳等能力。(2)尝试练习法。本节课在教学例题3时,让学生尝试自己独立解答,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