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雪天,像过节》教案(精选3篇)
《下雪天,像过节》教案 篇1
诗歌由于语言简洁,音韵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为大家喜爱。在诗歌教学中,教学手段也颇多,有大图片、多媒体课件等。今天在语言教学中,我尝试使用了小图标辅助诗歌教学,我觉得效果不错。
一、有助于幼儿理解和记忆。
本次教学活动中,幼儿在欣赏诗歌的基础上,理解诗歌中的比喻句,我就是借用了小图标的方式,让孩子通过排列小图标,记忆诗歌内容。幼儿虽然不识文字,但是却能从图表中了解诗歌内容,使诗歌中比较无形、抽象的元素变得具体和生动,幼儿易于理解。
二、有助于幼儿主动学习和表达。
小图标又是教师的教具还是幼儿的学具。幼儿人手一套小图标,可以通过自己的操作熟悉诗歌,在本次教学中,幼儿通过摆放小图标,很好的学习了诗歌中的比喻句。同时在操作中,还能和别人讨论或者交谈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愿望,提高语言能力。诗歌教学,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孩子要学会朗诵诗歌。诗歌的朗诵要领单靠教师的语言提示,幼儿往往记不清楚,也难易掌握。诗歌中加入小图标,幼儿在朗诵的时候就能掌握速度的快慢、语气的升降。
三、有助于幼儿创编和能力的发展。
中班的孩子具体思维占主要地位,孩子在创编诗歌中,还是要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联想,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回答,让幼儿选出联想的内容,直观呈现思维的结果,幼儿能直接看到自己的创编结果,便于幼儿与同伴间的交流合作,丰富诗歌的内涵。孩子在运用小图标中,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等也得到了发展。
我想,小图标除了适用在诗歌教学中,还有很多教学中也能运用,如:歌曲教学、故事教学和看图讲述等,在具体使用中又将会呈现不同的特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会努力探索和反思。
《下雪天,像过节》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欣赏诗歌,感受诗歌所表现的下雪天的美景,以及人们在下雪天的欢乐情绪。
2.通过小图片对比和讨论的方式,理解诗歌所用的比喻手法。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活动重难点:
通过小图片对比和讨论的方式,理解诗歌所用的比喻手法。
活动准备:
1.下雪天的背景图一幅。
2.覆盖着雪的小车、房屋、树、面包、蛋糕、薯条、男孩、女孩、小狗、小猫的小图片。
3.配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1.教师依次出示(小车、房屋、树)小图片.引起幼儿对下雪天经验的回忆。
教师依次呈现小车、房屋、树的图片:这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变化?是谁让它们发生这种变化的?
教师引导幼儿进一步拓展话题:你们喜欢下雪天吗?为什么?
教师:有一首好听的诗歌讲的就是下雪天的事情,我们一起来听听,看里面说了些什么?
2.教师和幼儿共同欣赏诗歌.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教师配乐朗诵诗歌,幼儿欣赏。
教师:诗歌里说到了哪些东西?它们都有什么变化?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依次出示大背景图和小车、房屋、树、男孩、女孩、小狗、小猫小图片。
3.学习诗歌.理解诗歌所运用的比喻手法。
教师利用大图带领幼儿轻声地朗诵诗歌一遍。
教师:诗歌中说下雪天的小车、房屋、树像什么?为什么像?
教师:这么说好听吗?
教师根据幼儿回答,依次出示小车和面包、房屋和蛋糕、树和薯条的小图片,并将它们排列整齐。
通过比较实物和喻体的图片,帮助幼儿理解是雪使这些东西变得像另外一样东西。
4.引导幼儿讨论.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师(出示男孩、女孩、小狗、小猫的图片):诗歌中还说到了谁?它们是怎么出来的?
教师:诗歌中说下雪天像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5.朗诵诗歌.进一步感受诗歌的美。
利用大背景图和小图片相结合的方法,教师和幼儿共同朗诵诗歌。
《下雪天,像过节》教案 篇3
儿歌对于幼儿来说,简洁明朗,极易上口,好学又好记。但是,要让孩子充分理解儿歌的含义,做到既能背颂又能讲解,那么,单凭你教一句讲一句,孩子念一句是不行的,这太抽象了。况且,这种简单机械的教学方法,很可能让孩子觉得枯燥乏味而达不到预期效果。即使当时能背,过后也可能因为理解模糊而很快遗忘。所以,强迫记忆对于孩子来说是极不合适的。
针对以上问题,我想了许多,儿歌是抽象的,又是形象的,我能不能将它变得更直接、更形象呢?于是我想到了图画、想到了游戏。正好,我要教一首关于下雪的儿歌,名叫《下雪天,像过节》。课前,我准备了许多小雪花,又大肆渲染地画了冬天下雪图。我把画用报纸藏起来,以制造悬念。上课了,孩子们象小鸟样地飞进教室,对黑板上挂报纸后面的画好奇极了,一个个瞪大眼睛伸长脖子,好想立刻知道那后面的秘密。孩子最喜爱的莫过于游戏!看着他们的神态我心里可高兴了,表面上却装得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眼见孩子们一个个静静地坐在位子上等我揭开秘密,我却左顾右盼,拿出我事先准备好的小雪花,请他们和我一起玩下雪的游戏,看着雪花从我的手中悠悠荡荡地飘落于地,孩子们惊喜异常,纷纷效仿。霎时间,教室里雪花飘飘,满教室的兴高采烈。我逮住机会,大声宣布我今天要教的儿歌名字《下雪天,像过节》,我趁热打铁,转身揭下黑板上的报纸,哇塞!孩子们惊呼出声: “老师,这画好美!” “老师,这画里的汽车上盖上了雪花”。“老师,这画里的房子也盖上了雪花……”于是我即兴进行提问:“盖了厚厚一层雪的汽车像我们过节时吃的什么?”“像面包,像蛋糕……”孩子们兴奋地讲述着,高扬小手举得高高的,我请他说,他的回答可真是直达点子:“老师,盖了雪的树枝像我们吃的薯条。”多形象的比喻啊。
讲完了画里的意境,然后很有感情地朗诵了一遍儿歌,看着孩子们一副神往的样子,我开始指着画面教儿歌。没想到, 这首在孩子们来说显得有些长的儿歌,我仅教了两遍,孩子们就能跟着我大声地朗诵了。我试着让孩子们自己朗诵,居然全体通过!我又请了几个孩子讲讲儿歌的意思,没想到个个都能讲出来,而且,还很有感情!
一节课下来,我惊喜之余颇有几分欣慰。这小小的尝试却取得了这样大的成功,可见游戏在整个幼儿教育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然,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也是不可行的。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灵活选用教学方法,这样,你总会有意外的惊喜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