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下载 > 教学反思 > 语文教学反思 > 《在山的那边》教学案例点评(精选14篇)

《在山的那边》教学案例点评

发布时间:2023-03-15

《在山的那边》教学案例点评(精选14篇)

《在山的那边》教学案例点评 篇1

  教学目标

  ①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②联系生活,感悟人生重点难点

  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美丽的青岛海滨,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

  (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

  生:在山的那边是什么?

  师:为什么会这么想?

  生:因为大山挡住了我的视线,我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师:诗歌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 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三、整体感知师: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

  (教师通过课件配乐,配画面,有感情地范读课文。教师读完,学生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给老师的鼓励。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比老师还好。不过关键还是这首诗写得好,大家喜欢读,老师也给大家配上音乐齐读,好不好?

  (教师放音乐,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

  师:大家自己评评读得怎么样?

  生:速度太快,没有感情。

  生:该重读的没重读。

  生:对课文意思理解不透,还没品出味儿来。

  师:这几位同学说得不错。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教师出示思考题)

  ①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②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③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在山的那边到底是什么呢?

  生(齐):在山的那边是海。

  (教师板书大大的“海”)师:“山”和,海”除了字面的意思,还有其他含义吗?

  生:“山”,就像是困难;“海”就像是理想。

  生:“海”是人生的信念,“山”是实现理想信念途中的艰难险阻。

  (教师在“山”下板书“困难”,在“海”下板书“信念”)

  师:请同学们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生: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时候;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生:第一节诗,写了我的想望和困惑;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

  生:第一节诗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的“山”和“海”,第二节诗中的“山”象

  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

  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生:要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四、研读与赏析师: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师: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生:“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句诗非常形象, “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望见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师:这句没写诗人自己,你怎么看出他的心情?诗中的写法好不好?生:写大山好像人生气时那样“铁青着脸”,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师: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

  (学生有感情朗读)

  师: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也可以说说自己不理解的句子。

  生:“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话音刚落,其他同学立即交头接耳小声讨论起来)

  生:“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

  生: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

  穿石那样才能让它扎下深根。师:问题提得棒,回答得更棒!飘来的东西确实不易扎下根,而且是深根。惟有不懈努力,日积月累,滴水穿石,才能扎下深根。那么,在朗读时,应该怎么读?

  (很多学生举手,全班齐读。)

  师:读得不错,“飘”和“扎”都作了重音处理,同学们的语言感悟力非常好啊。

  一定还有更多的感悟和发现吧?生:我觉得“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师: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

  生:失败后就灰心丧气。

  师: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

  你得到什么启示?生: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师:好!(学生一起鼓掌)请你把这句读一读。

  (学生朗读诗句)

  师:好,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

  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

  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因为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

  “我”对理想的非常渴望,有了理想“我”就坚强了。师:朗读这句一定要充满对理想的渴望,请你试试。

  (学生有感情朗读,全班齐读。)

  生:我最喜欢最后那几句“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

  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当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惊喜万分。师:大家一起来读一遍。

  师:同学们有没有过成功的经历?

  生:(齐)有!

  师:(加大音量)不够洪亮!有没有?

  生:(又齐声响亮)有!

  师:好,就用这样的声调和喜悦来读。

  (学生齐声朗读,读得很好。)

  师:读了这么多遍,是不是可以背诵下来了?

  (教师当堂示范背诵,不少学生能够背诵,在深入理解了诗的内涵的基础上,全班有感情背诵。)

  五、体验与反思师: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

  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近十分钟。)

  师:下面就把我们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与同学们分享吧。谁先说?生:记得在五年级的时候,我学游泳,每次练习比赛我都落在最后。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攀过这座山。别人练两小

  时,我练四小时,别人游一圈,我游十圈。我终于一步步爬上了山顶,取得了第一名。读了这首诗让我想起自己这段经历,我也看到了属于自己的海,这是我坚定信念不懈努力的结果。

  师:相信你在遇到其他困难时,也一定能想到这次难忘的游泳经历。还有其他的经历吗?生:我要讲的是半年前,我上小学六年级时,马上就要开青岛市小学生运动会了。不知什么问题,在跳高时助跑和起跳不能协调,我的成绩也因此大打折扣!一种坚定的信念鼓舞着我,我  整天苦思冥想,经过多次尝试,我终于做对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运动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次难忘的经历让我感受到了山的巨大,海的广阔,也让我明白了要战胜“山”那样的困难,必须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伴随我的将永远是——山那边的大海!

  师:在很多时候,我们要战胜的最大困难也许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

  生:能不能战胜自己!

  师:对!人生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我们继续听听同学们的人生经历。

  生:我很喜好书法,在刚开始学写书法的时候,比赛中我是最后一名。我给自己制定了计划,每天比别人多用两三倍的时间练习,终于在半年后的又一次比赛中获班上第一名。现在,我已经获得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我深信:只要付出了努力就一定能看见大海,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师:困难总是一个接一个的,如果这位同学满足于在班上的第一名,认为那样就是看见了大海,他会怎么样?

  生:不再努力。

  生:拿不到全国一等奖。

  师:对!正是在艰难曲折的不断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齐答)有!师: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激情齐诵这首诗,让好诗伴你健康地成长!

  六、布置作业师:今天的作业练习是,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执教:青岛邵长喜

  点  评

  这是一堂充满激情的诗歌朗读教学课,整个教学鲜明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整个教学流程由“整体感悟”、“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三大教学板块组成,给人以非常严谨的感觉。教学中教师通过恰当的“导”、“引”,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注重朗读的外化要求以及朗读的内化要求,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认真地品味语言,不断地揣摩,使学生从中感悟,得到熏陶,形成语感。另外,教师较好地把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一步优化了教学过程,优化了教学的时间结构,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总的看来,这是一堂成功的语文教学研究课,教师的教学观念新颖,语言亲和力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对我们落实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施新课程改革有比较好的借鉴作用。

《在山的那边》教学案例点评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⑴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⑵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⑶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3、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学习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投影仪、录音机。

  【学习设置】

  一、课文感知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三、课文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中国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四、朗读课文

  《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在进行读诗的指导。

  五、整体感知

  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提示:“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六、问题探究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七、体会感知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诗句中加粗的词语: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教学方式】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问题,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在学生(过渡)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处,认真进行品读。

  1、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2、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朗读指导】

  教师讲授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

  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

  【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2、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课后记】

  朗读技巧的指导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以读代讲是本课最大的成功之处。

《在山的那边》教学案例点评 篇3

  “叮”,闹钟把我们从睡梦中叫醒。啊!新的一天又开始了。让我来给你们讲讲发生在今天的事吧!

  今天学了《在山的那一边》这一课,我受益匪浅。课文讲了作者在童年时代的一个梦想。这首诗叙述了作者渴望见到大海,但是愿望总是被否定。作者虽然很失望,但却又一次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向着目标前进,最终见到了海。读了这首诗,我的脑海里涌现出了我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拼音的情景。

  记得那是在我刚刚上小学不久的事情了。当时,老师正在教我们学拼音。而我却不知是怎么回事,总是记不住拼音是怎么写的,甚至连拼音的格式是怎样的我都不知道。爸爸妈妈知道了这件事,认为我年纪还小,才学拼音不久过一段时间就会学好。可是,事情却并非他们预料的那样,我的拼音水平还是如此,老师见我学不好拼音,就认为我很笨,经常批评我。我伤心极了,下定决心要学好拼音,证明给老师看,我并不笨。于是,我每天都竖起耳朵听老师讲课,回家后,认真做好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并且照着书上的格式,一笔一画地写,不会读的拼音,就放磁带听……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我的拼音水平渐渐提高了,还赶上了其他人。那时的我别提有多高兴了。从那件事后,我懂得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句话的意思。故事里的我就像诗里的作者一样,克服困难,达到了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这难道不是令人高兴的事吗?

  以后,不管什么挫折,我一定会战胜它的。向美好的明天走去。

《在山的那边》教学案例点评 篇4

  在一部电影结束的雨声中

  王家新

  我承认我正经历困惑。近年来所发生的不曾预料到的一切,例如在中国文化界包括诗歌界上演的一切,例如给我们带来更大震荡的9·11事件,都在加大这种困惑。因此,在重新面对写作问题的同时,我还必须去弄明白当今这个世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承认,当今这个世界,它的蛮横和暴力,它的疯狂和错乱,它所暴露和潜在的一切,甚至我周边所认识的一些人,都超出了我的理解。

  因此,在这个诗学研讨会上,请允许我不直接抽象地谈论诗歌。正是我的困惑使我再一次感到,如果我们不切入到具体的历史境遇中来面对诗歌的问题,到后来恐怕会再次落入到“美学的空洞”之中。是呵,何谓诗歌,或者说怎样对诗歌的现状进行认识,对于这类问题,我想来想去,到最后想起来的,竟是约瑟夫·康拉德在他的小说中所说的一句话:“这个故事的含义,他认为,并不像果仁那样藏在外壳之内,而是在故事本身之外,围在故事的外层……”

  因此,还是让我从一个更大的背景和范围来省思诗歌现状和我们自己的写作问题。当然,问题依然存在。前一段网上有一个“著名诗人的问题”的贴子就这样说:“王家新的问题在于硬要把知识分子的问题弄成是诗人们的问题”。我承认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似乎也抓住了我的某种“问题”。我知道我这个“分子”也的确需要接受教育。但问题是,作为一个现代社会中的诗人,果真和“知识分子”无关吗?有没有一个抽象的静止的永恒不变的“诗本体”?诗歌这种语言艺术形式是否应该承担我们对现实人生和时代的关怀?在中国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和文化环境中,何谓“自觉意义上的诗人”?

  9·11事件以来,迫使人们放开视野,关注全球范围内的文明问题,关注不同信仰及价值观念之间的剧烈冲突,并审视自身的道德困境。现在我们可以看得更清楚了,9·11事件不仅和美国有关,和本·拉登这样的人物及其恐怖组织有关,也和二十世纪以来现代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历史演变及其矛盾冲突有关,我甚至想说,它几乎和我们每个人都有关。它是整个人类的噩梦,文明的噩梦。作为个人,我当然本能地抵制这类疯狂的把人类和文明带向毁灭的行径,但作为一个思想者,我承认,我们在如何看待它时却陷入了困境和分歧。

  这种困境是道德的,但和我们所处社会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有关。我们被这一事件所震撼,被随后发生的一切所抓住,但是,这一切却远远超出了我们思考的能力和范围。似乎我们的头脑天生不是为这样的思考所准备的。9·11一声巨响,不仅显出了国民中顽存的阿Q根性,也显出了中国知识界的某种苍白、贫乏、甚至心智上的扭曲。说实话,我真正感到恐怖的,是第二天上班时在我的“知识分子”同行中听到的那一片兴奋的欢呼声。这里,我不想说出耻辱二字。我不明白的是,时代“进步”了吗?时代的确在进步,起码人们是在自由地并且是在自发地发表“属于他们自己”的看法,但恰恰正是这种情形使我意识到,在今天,要真正做到“独立思考”依然是一件困难的事。这一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然而,9·11又迫使我们去“思”,迫使我们置身于“历史的领域”,迫使我们不被任何力量所左右而是真正去面对问题,甚至深入到集体无意识或政治潜意识中。的确,只有那些“把世界简化为一个卡通式的世界”的人才不会困惑,同样,也正是那些情绪化的激烈反应和不容置疑的绝对话语在妨碍人们去认清历史和现实。我想说的是,9·11不是什么“超级艺术”,更不是外星人对地球人类的袭击。实际上它以一种极端的、超乎人们想象和预料的方式把二十世纪以来甚至更久远的历史以来各种政治、宗教、民族、文明、文化的根本问题和冲突暴露在我们面前。换言之,在这种疯狂的非理性的极端事件背后,其实正是某种历史逻辑在“理性”地推演。同样,某些同胞们的“异常”反应在起初曾让我吃惊,但现在想来,其实也很“正常”:当一种已扭曲的心态已成定势,他们不这样反应会怎样反应呢。

  亨廷顿的预言让许多人无法接受,但仍透出一种惊人的敏感。9·11让人们一下子想起了他。但是,为什么冷战结束后,世界会由意识形态冲突“不经过渡”地就直接进入一个民族、宗教、文明、文化冲突的时代?这足已说明了它与冷战时期在话语上的某种“同构”关系。比如,对复杂世界的简化,二元对立思维,话语的绝对性和排它性,思想的暴力及极端主义,等等。所以,对当今世界的诊断,必然会导向对近代历史以来各种政治、意识形态对人性、民族心态和文化的极度扭曲的考察。我不知康德在什么语境中讲过这样一句话“用人性这一根弯棍无法做出直的东西来”,但我知道,这种扭曲,在当今世界权力和财富不平衡的情势下一定会有所表现,一定会导向失控,导向疯狂和暴力。

  有人忌言“文明冲突”,但很可惜它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但是,文明之间的冲突,往往并不是文明本身的错,而是出于更复杂的历史原因。的确,我们谁也没有权力用一种文明去评判另一种文明(在这样一个讲“政治正确”的时代,即使是对一个占星术统治的国家人们也只能充满敬意,凭什么说人家“落后”呢?)。我并不认为本·拉登式的恐怖主义和原教旨主义就代表了伊斯兰文明,就像在我看来B_52的轰炸声是一种对巴赫音乐的莫大讽刺一样。让我们不能不留意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在当今世界,非宗教的疯狂往往以宗教的面貌出现(就像当今诗坛的那些权力相争和自我炒作偏偏要以“诗”的名义出现一样)。9·11之后,在中国文学界有人很幼稚地借拉登大谈“理想主义”的危害。拉登代表了一种对“理想”和“信仰”的追求?请看看萨义德的看法:“事件的本质是,一小撮狂徒为了罪恶的目的胁持了宏大的理念”;哈贝马斯的看法也很值得注意:“尽管他们使用宗教的语言,原教旨主义却是一个现代社会的现象”。在过去,在冷战时期,人们是以“理想”或“主义”之名,现在是以“民族”、“国家”甚或真主之名来煽动大众并控制大众,并以民众或信徒的牺牲,来使自己通向权力或英雄的宝座。这种人物到处都是。正是这类人物,在有目的地制造或激化一种“文明冲突”或别的什么冲突,在把世界强行分为截然不同、势不两立的两半(就像有人强行把中国诗坛分为“水火不容”的两大派一样)。拉登不正是这样在号召所谓“圣战”的吗?说实话,我为那些真诚而无辜的牺牲品悲哀。

  看来,要看清这个被暴力、混乱和各种意识形态及理念所蛊惑所控制的世界,我们的头脑还过于简单。

  在中国知识界中还有颇为煽情的一句话:站在被压迫者一边。9·11之后有一位著名的中国作家就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恐怖主义,只有被压迫者绝望的反抗”。对于社会不公的关怀,对于弱者的同情,对于正义的诉求当然无可非议,然而,这种立场如果不伴以理性的自我反省而仅仅限于一种道德姿态却是廉价的,甚至,一旦它成为某种不假思索的情绪反应,它还会导致更可怕的灾难。请想想那种“苦大仇深的贫下中农情结”,多少年来对我们这个国家及其文化所造成的灾难还少吗?愤怒会让人变成无头巨人,仇恨会带来人性和理性的泯灭,那种偏狭和狂热也极有可能转变为邪恶。面对像9·11这样的人类的噩梦,谁也没有权利免于自我反省,被压迫者和所谓弱势文化也没有这种权利。强者有强者的傲慢,弱者也有弱者的偏激。作为一个中国的知识分子,双眼只盯着别人的问题,振振有辞地指责并教训别人,却从来没有勇气正视并反省自家的问题,最起码来讲,这并不是一种对本民族负责的表现,这和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所担当的历史使命也没有多少关系。说来也怪,有那么多中国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强国的霸权,却对自家里的问题视而不见,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政治正确”本来是对某种普遍价值的认同,但现在它却似乎已成为一种思想体制,在钳制着人们的舌头,在钳制着自由思考的勇气和想象力。西方有西方的“政治正确”,随着后殖民理论的兴起,在我们这里似乎也有了自己的“政治正确”。比如,不对“霸权”做出一副说“不”的姿态就不正确,不说“西方资源”是臭大粪就意味着丧失了一个“汉语诗人”的“尊严”,不骂别人几声“买办诗人”就觉得跟不上这个无知者无畏的时代。这种“正确”,与其说是来自对真理和正义的认同,不如说出自一种意识形态及权力和利益的左右,甚至出于可怕的无知。在种“正确”中,感情用事遮蔽了理性,集体煽情和盲从代替了个人的良知。可以说,这种“政治正确”看上去几乎在很多问题上都正确了,但在最根本的问题上即“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上却失败了。

  极端的民族主义总是把世界分为两半,分为“我们”与“他们”。然而世界不是这样的。这样的认知方式和理念并不是建立在对个人价值和文明的尊重和关怀上。在历史上的某些时期,民族意识唤起一个民族的心灵,但那种偏狭狂热的民族主义却在扭曲着一个民族的心智。它发酵“合群的爱国的自大”(鲁迅语),却无助于理解我们这个时代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现在看来,我只能认同那种鲁迅式的民族意识,它是一种反省式的、具有自我追问和自我批判精神的民族意识。有了这样的知识分子,中国才有希望。只有懦夫才不敢正视自己,不敢也不愿正视自己在文化上的失败,反而靠自我宣布“胜利”继续生活在虚幻中。的确,一个民族的自我肯定是需要有强有力的内在资源的,同样,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个人在今天也无法简单地生活在任何一种集体想象和观念的庇护下,相反,他的力量只能从他对这一切进行偏离和反省开始。

  中国的诗人就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时代并没有“进步”,它似乎可以在一转眼间又回到某种蒙昧,或者说又回到先驱者们在起初所面对的那些问题之中。不错,这个时代的风尚及所发生的许多闹剧都在加深这种蒙昧。有人说这和诗歌无关,但很可惜诗歌并不是处在一个真空里。实际上,中国诗界近几年来发生的一切,无不体现出甚至率先体现出这个时代的种种症候,也只有把它置于这个时代的震荡和文化氛围的背景下,我们才能够看清它的处境。君不见,不是有人也发起了一个诗歌原教旨主义式的运动吗,蒙昧主义不是正在中国诗坛上大行其道吗,在一个以粗痞为荣的时代所谓一个民族的心智不是在急剧的下降吗,那么多人忙于赶时髦,有谁在面对那些有难度但却真正具有精神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诗歌呢。这也使我意识到,虽然许多人声称已进入了一个“后现代”时代,但思想和文化的启蒙仍是中国知识分子包括诗人们所要长期从事的艰苦的工作。而这一切,在深化着我们对自身写作的思考。在此意义上,可以说“9·11”一方面超出了我们思考的范围,但另一方面又出乎意料地照亮了我们长久以来在黑暗中所面对的一切。

  正是在这些日子里,我又看了一遍以越战为题材的电影《现代启示录》(增补版)。一个叫威拉德的美军上尉“醒来后发现只是恶梦一场”,被派给一项特殊任务(“这项任务永远不会列入记录”),前去搜寻一位名叫华特·可滋上校的神秘、恐怖人物,因为他精神异常,滥杀无辜,现隐匿在某丛林地带,被土著奉为神明。威拉德在军方的护送下溯流而上,由此被抛进一个更大的恶梦,比如武装直升机群居然在最大音量的瓦格纳的音乐中向村庄扫射,比如他的助手由于恐惧和精神崩溃而疯狂射杀无辜船民,这使他不由得惊恐地意识到“人性黑暗的一面”正在“战胜林肯的善良天使”;而渐渐地,由对可滋上校这样一位犯罪人物的好奇(美国培养的最优秀军官,机智、风趣、人道,怎么会摇身一变成为邪恶魔王?),到“与他会面的渴望”在自己内心里莫名其妙地不断增强,到最后发现在这一恶梦中,他自己其实也处在一个临界点上,在这里善与恶、理性与非理性、文明与野蛮的界线再也无法分辨。也许,他要搜寻并尽一切可能干掉的罪犯就是他自己?威拉德上尉为此发现恐惧不已。最终,他找到了那个如同魔王的可滋上校,并像完成某种神秘仪式似的,在一个间隙刺杀了他。而可滋上校临绝气前吐出的词是:“恐惧”、“恐惧”。

  这位杀人如麻的人恐惧什么?死亡?还是那比死亡更令人不敢面对的一切,那对整个宇宙、人性、文明的彻底绝望?没有答案。满身血污的威拉德上尉像死掉一样回到他的船上,在雾中隐去,甚至连声音也没有。只有从河流上升起的雾。电影在刷刷的雨声中结束。

  而这雨声,是否带来了一种救赎?

  显然,这是一种对康拉德的著名小说《黑暗的心》的改写。在威拉德的神秘行旅中暗含了一种他自己也不曾意识到的“使命”,即“认识你自己”——有的时候,还需要在你的对手、敌人或一个相反的人那里认识你自己。由此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比如,那些奉上天的使命开化别人的人是不是还没有发现自身的黑暗的本性?那些号称为信仰和正义而战的人是否正离这种信仰和正义愈来愈远?同样,在我们这里,那种“唯我独革”式的绝对性话语是否仍在支配着人们?那些总是以为自己“正确”总是要去“改造”别人甚至判决别人的人又是怎么一回事?总之,如果说这样的电影包含了一种震动人心的历史反讽和戏剧性的自我省悟,中国知识界包括诗歌界最缺乏的是否正是这种自我追问、自我反省的精神?这一切问到最后——我们自己,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没有答案。一切都在刷刷的愈来愈大的雨声中结束。

  2001,12

  转自诗生活

《在山的那边》教学案例点评 篇5

  ○教学目标  

  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②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③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②     复述课文内容,体味人生的哲理。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课文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设计 

  初步感知 

  ①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一下这首诗歌,从诗中找出答案。 

  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过渡)《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并且边听边思考问题。 

  ④屏幕投影思考题 

  a、诗中的“山”和“海’’除字面意思外,还蕴含着什么意思? 

  b、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回答,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可让全班学生再次朗读诗歌,加深印象,也为进一步赏析诗歌作准备。 

  精读品味 

  (过渡)对诗歌有了大概的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之处,品读这些诗句,就能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获得思想启迪。 

  ①自主、合作探究 

  可用屏幕投影思考题,学生思考: 

  a.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抓住不同的语句谈感受,体会到诗人用群山和大海的形象表达了人生的信念;并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 

  ②朗读指导 

  可用屏幕投影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 

  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 

  [教师小结]诗人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这首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战胜困难。但是,怎样翻无数座山,却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么,怎样翻过无数座山,到达理想的境界,是教师和学生下节课共同探究的问题。 

  作业  

  ①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②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第二课时 

  ○教学內容 

  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生活哲理。与《在山的那边》比较阅读。

  ○教学设计 

  感知内容 

  ①导人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②默读文章 

  (过渡)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还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默读完课文,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学法指导] 

  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可小组交流,也可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合作探究 

  (过渡)以上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体验反思 

  (过渡)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大屏幕投影问题: 

  联系生活,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战胜困难,实现理想的? 

  学生拿出准备的练笔,可小组交流,也可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鼓励)。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再次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最后 

  拓展延伸 

  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以上作业 ,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点评 

  教案把两篇课文内容综合在一起阅读,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的。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体现了教师大胆、灵活的教学观念。教案从初一学生学习实际出发,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朗读教学中,给学生以朗读方法的指导,并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受到高尚情操的启迪,又得到美的艺术感染。在阅读教学时,教案努力形成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空间。例如:教案中《在山的那边》要求“探究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学生有了探究的体验,知道这个问题并不难。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理解回答。这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提高了学习的能力

《在山的那边》教学案例点评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对“梦”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 整体感知诗歌。

  【教学难点】

  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明确“山”和“海”的含义。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由谈“梦”导入新课

  1、教师充满感情的说:

  童年是五彩的、童年是灿烂的、童年是多梦的,我们的童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梦想,你的梦想是什么?是做一个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家?还是做一个周游世界的旅行家?一个运筹帷幄的军事家?驰骋赛场的运动员?挥毫泼墨的书法家?引吭高歌的歌唱家?慷慨激昂的演说家?感情白法奔放的文学家……,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梦想是什么?

  2、各抒己见,各抒己梦。

  3、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都各自谈了自己美好而朦胧的梦,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这篇课文《在山的那边》就是叙述了一个大山深处的孩子的梦想,叙述他对大海的向往,并且一直不停的追寻着它。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在山的那边》,看看这个孩子到底在寻找什么?

  二、听诵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可以是听磁带,也可以是教师配乐朗读)

  师:课文中“山”与“海”的含义一样吗?为什么?大家可以在自己阅读的同时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师:大家注意到了吗?在朗诵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样的问题?[对学生的朗诵进行指导]

  生:要注意注意朗读时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2、学生诵读:

  ⑴第一节诗齐读,要求用“我干什么”这样的句式概括。

  (介绍作者的简历)

  ⑵第二节自由朗读,要求放声有感情地朗读。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1、⑴字词义理解,使学生初步理解文章,在这部分着重在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默读,思考讨论一些问题:

  “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⑵从字词深入到情感,为⑶的讨论作为启发铺垫。

  师:这句没写诗人自己,你怎么看出他的心情?诗中的写法好不好?

  生:写大山好像人生气时那样“铁青着脸”,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⑶对文本的深层含义,学生小组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对不理解的语句进行提问:

  生:“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生:“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

  生: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它扎下深根。

  ⑷综合性鉴赏也阅读,是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体现。

  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2、重在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情感:

  分小组讨论,怎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再读课文。例如:

  ⑴“想望”这个词就要读出,希望,企求的感情,同时由于“隐秘”的限制,因此读的时候要尽可能的读得轻一点。

  ⑵“哭着回来”则要读出“我”的伤心。

  ⑶“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既要读出“我”的失望,同时还得读出“我”的疑惑的感情。

  四、拓展阅读

  高尔基《海燕》,听配乐文朗诵,比较两首诗中的意象,感悟其中的情感和哲理,并思考对现实生活有何关联之处。

  五、布置作业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本题是结合课文的练笔。“提示”表明“大海”不一定象征理想,这样就拓宽了思路。最容易写的还是第一次到海滨旅游,可以写对大海的向往,到海滨终于见到大海的心情,写大海无比壮阔的美,等等。)

《在山的那边》教学案例点评 篇7

  一、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知识目标: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诗句的深刻含义。理解“山”和“海”所蕴含的意思,联系生活,进一步理解思想感情,感悟人生。

  能力目标:反复朗读,品味语言,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相信理想可以实现,要为之不懈奋斗。

  教学重点:顺畅地朗读这首诗,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海”和“山”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分析,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重点是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课文,初步学会如何朗读、齐读,讨论第1节诗。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学情分析:人教版新课程改革教材,各个单元以专题形式出现,第一单元专题:怎样面对人生的困难与不幸。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诗的第一节,诗人以孩子的口吻叙述,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2、导语 设计1: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古老悠久,充满魅力的首都北京,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由同学的回答,导入  新课:同学们的想法和诗人王家新小时候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二页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导语 设计2:同学们回忆以下,你的童年有过怎样的幻想?导入  新课。

  3、作者简介和题解:王家新,1957年出生在湖北省山区---武当山下,一直到1978年读大学才走出大山。1982年毕业,到师专任教。后来为更高的追求,又在1992年到英国,1994年回国到北京教育学院任教。本诗是作者“小时候”的真实写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利用工具书,查字典、词典解决字词(投影)

  提出齐读课文的要求。

  痴想chī  隐秘yǐn  铁青tiě   凝成níng   诱惑yòu  喧腾xuān  扎下zhā  漫湿màn  一瞬shùn间

  3、学生自己读课文,读出语气,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提出朗读课文的要求。(如何读出语气和感情)

  同学回答,互相补充。

  第1节诗,写了我童年时候的想望和困惑,现实中“山”和“海”;

  第2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山”和 “海”是理想中的境界。

  三、朗读、分析第1节

  1、  自己大声读(要求读出语气来,体会作者感受)

  2、  投影出示下列问题,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1)这一节写作者什么时候的事?

  (2)“我”想了些什么?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3)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同学们通过想象思考)

  (4)这里“山”与“海”分别指什么?

  讨论明确:(1)童年时。  (2)山外世界,爬到山顶看海,没看见海,看到“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我”哭着回来了。  (3)“我”没看见大海,看见的依然是山,非常沮丧、失望,看到山也好像“铁青着脸”嘲笑“我”。拟人手法。  (4)现实中的山,也是一种阻碍他们想实现的实际生活的世界。大海,一个想象中世界。

  四、作业 :读一读写一写 每个词一行,每行5遍。

  第2课时:重点是讨论第2节诗,感知全诗内容,感悟人生。

  教学过程 :

  一、字词擂台赛,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略   

  二、朗读第2节,思考、分析:

  1、  自己大声读(要求读出语气来,体会作者感受。)

  2、  投影下列问题,分组讨论:

  (1)这一节中的“山”与“海”又指什么?

  (2)指名朗读“因为我听到还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你怎样理解这些诗句?

  (3)指名朗读“在山的那边,是海吗?……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你对这些诗句如何理解?

  讨论明确:(1)“山”重重艰难险阻,“海”理想境界(“用信念凝成的海”要到达理想境界,必须历尽千辛万苦,有坚定信念,百折不挠。  (2)作者相信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渴望理想的实现。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我”不懈地奋斗,滋润着心灵;充实而有活力,给“我”鼓舞,令“我”激动。枯干:对理想的渴望。(3)相信人生存在着一种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过无数座山后,终会攀上这样一个顶峰,相信在历尽磨难后,那最终的“海”终会照亮我们的眼睛。

  三、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围绕: 要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2、诗人的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呢?

  引导学生理解:诗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

  3、  小组合作学习: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或者你最喜欢的一句,说明理由。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互相交流。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引导、点拨:

  (1)、“铁青着脸”这句诗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望见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丧极了。

  (2)、怎么看出“我”是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  “终于”这个词可见爬上山顶费了很大力气,花了不少时间。这正是诗的语言特点: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诗人主观的感受。正如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伤的时候,看见美丽的花也像在流泪一样。

  (3)你能读出这种感情么?

  “妈妈,那个海呢?”(师故意带着怨恨的口吻朗读) 主要是疑惑不解,因为妈妈一般不会欺骗自己的孩子,“我”没看到海就很疑惑又很失望的问妈妈。在这里主要是失败之后仍不灰心,继续寻找、追求。你用这种心情把这句诗读一下。

  (4)难点: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下深根?

  点拨:“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可见,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他扎下深根。那么,在朗读时,应该怎么读? 

  那么,在朗读时,应该怎么读? 全班齐读,体会读法。“飘”和“扎”都作重音处理。

  “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5)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 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

  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不要企图一举成功,要能承受住失败和挫折,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6)为什么说“枯干的心灵”?

  说明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的非常渴望。只有理想能滋润“我”的心灵,使“我”的心灵不再枯干,而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的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当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是多么兴奋、惊喜啊! 可见,遇到困难时,理想能激励我们战胜困难。

  4、写作特点:1、运用象征手法,意象壮阔,意蕴丰富。

  2、诗歌语言凝练,含义深刻。

  四、在深入理解了诗的内涵的基础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延伸与拓展:

  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同学自由畅谈。

  六、结束语:

  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正如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没有信心?好,那就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克服重重困难,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

  七、布置作业 :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八、板书设计 :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海”——理想境界

  象征

  “山”——重重艰难险阻

  教学反思:在进行内容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1、如何拿书,2、齐读的要求即如何读出语气和感情,3、齐读的要求,4、学生分组讨论的要求。

  “导”、“引”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注重朗读的外化要求以及朗读的内化要求,并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认真地品味语言,不断地揣摩,学生从中感悟,得到熏陶,形成语感。现代教学媒体进一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力图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在山的那边》教学案例点评 篇8

  练 习(a卷)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痴(    )想          ②隐秘(    )         ③诱惑(    )

  ④xuān(    )腾        ⑤一shùn(    )间    ⑥yùn(    )含

  2.辨字组词。

  凝(    )       痴(    )      诱(    )       喧(    )

  疑(    )       踟(    )      莠(    )       渲(    )

  3.有人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这个句子充满了哲理。请你也试着将《在山的那边》全诗的内容浓缩提炼,仿照这个句子写一句能概括全诗哲理的话。

  二、阅读与感受

  一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二

  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1.“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

  2.诗歌第一部分,写童年时候我的想望和困惑,第二部分,写长大后我的拼搏和奋斗。尽管两个部分都写到了“山”和“海”,但第一部分的“山”和“海”和第二部分的“山”和“海”所指并不相同。你能说说前后两个部分的“山”和“海”的区别和联系吗?

  3.“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4.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这里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信念?

  5.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请你想像一下作者见到“大海”后是怎样一种欣喜的心情。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7.你从这首诗中得到了哪些有益的人生启迪?

  三、综合与实践

  读下面的小故事,说说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道理。

  某大公司准备以高薪雇用一名小车司机,经过层层筛选之后,只剩下三名技术最优良的竞争者。主考者问他们:“悬崖边有块金子,你们开着车去拿,觉得能距离悬崖多近而又不至于掉落呢?”

  “二公尺。”第一位说。

  “半公尺。”第二位很有把握地说。

  “我会尽量远离悬崖,愈远愈好。”第三位说。

  结果这家公司录取了第三位。

  四、体验与写作

  下面这首小诗《圆规》,跟课文一样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你能不能学着用这种手法也写写一首小诗呢?

  喊的是谦逊的口号——“0”/转动遍数成千/换位次数上万/总表示不如“1”

  我的小诗:                                                         

  练 习(b卷)

  一、理解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

  隐mì(    )           诱huò(    )        喧téng(    )

  chī(    )想           huàn (      )想        shùn (      )间

  2.读下面的句子,根据拼音提示,把恰当的字填写在横线上。

  ①这是一(fú)       多么美丽的图画。

  ②爸爸买了一(fù)       象棋。

  ③老师为我们的成长(fù)       出了艰辛的劳动。

  ④这些产品完全(fú)       合质量标准。

  3.选词填空。(每词限用一次)

  备选词语:清清楚楚   仔仔细细  规规矩矩   踏踏实实

  在语文学习中,字要          地写,话要          地说,课文要          地读,练习要          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

  二、拓展阅读

  池塘里的诗

  我的诗,

  写在摇曳的花瓣上,

  穿着粉色的红妆,

  扑入莲叶的胸膛。

  我的诗,

  写在滚动的露珠上,

  莲叶轻轻舞呀,

  池塘里添了新诗一行。

  我的诗,

  写在透明的塘面上,

  荷花、莲叶、露珠、游鱼,

  是精美的篇章。

  下雨了!

  我的诗在满塘里跳荡。

  1.诗歌是讲究韵律美的,押韵就是韵律美的体现。请你依次写出这首诗中押韵的字。

  2.诗的第3节列举了池塘中的荷花、莲叶、露珠、游鱼。请你结合全诗的意境,展开合理的想象,分别给这四个词语前面各加上一个双音节的词(词性不限,可以从诗句中选择)。

  的荷花            的莲叶            的露珠                的游鱼

  3.诗就是画,画就是诗。你认为作者通过对池塘美景的描绘,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问题探究

  1.简析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深刻含义。

  ①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②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2.诗中“大海”象征理想,“群山”象征重重困难。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事物被人们赋予了象征意义,你能举出这样的事物,并说出它的象征意义吗?(不少于3个)

  象征                              象征                

  象征                              象征               

  3.大街上挂出了两条广告横幅——

  ①“汇声汇色”炒外汇              ②慧声慧色——陈慧琳南京演唱会

  广告中“汇声汇色”与“慧声慧色”都是利用谐音,对“         ” (填一成语)进行了改装。对这类语言现象,褒贬不一,你持何种态度?请说出你的看法与理由。

  看法:                                               

  理由:                                 

  四、表达交流

  学习诗歌,尤其是现代诗,必须加强诵读。请你和要好的同学一起,进行一场《在山的那边》朗诵比赛,然后相互点评一下得失(当然也可以请同学或老师加以评判)。相信通过反复的朗诵和交流,会加深你对课文的理解。

  试试吧!

  练 习(c卷)

  翻过那座山

  杉美树子

  ──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

  少年一大早就上路了。山道上笼罩着蒸人的青草湿气。少年脸上、背上滚满了汗珠。由于一刻不停地赶路,他呼呼地喘着粗气。

  ──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

  少年小的时候,祖母哄他入睡时,像唱摇篮曲一样常给他这么念叨说:“孩子,只要翻过咱们家后面的一座大山,就能看见大海啦!”

  其中“一座大山”那句话,少年还真的把它牢记在心了。其实,这句话显然过分夸张了。因为现在已经这样爬过两三座山头了,可仍然不见大海的踪影。

  尽管如此,少年还是像念咒式地在心中默念着祖母的话,继续向上爬去。

  ──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

  离山顶只有几步了,少年开始快跑起来。然而站在山顶向下望去,前方仍是像波浪一样上下起伏,不见终点的长长山道。

  少年站稳微微打颤的双腿,再一次聚积起力量。

  ──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

  如今,少年横下一条心想看到大海。其中的缘由细说起来话就长了。不过有一点,每当那些想挑也挑不完的无数重担压在肩头的时候,少年就会像磁针指北一样,立刻想到大海。“要迈动自己的双脚去看看大海!要去证实一下,当真是只要翻过一座山,就能看见大海吗?”

  ──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

  然而,还是不见大海。少年几乎是手脚并用爬过来的这条山道的前方,依旧与先前一样,是望不到边的起伏的山峦。

  还是算了吧!

  少年猛地一屁股坐在路旁,痛苦地这么想。自己如此艰辛地沿着山道爬上爬下,究竟得到了什么呢?往前走,再翻他几座山,难道真的能走到海边吗?这一切又有谁能告诉我呢?

  任凭额头上的汗珠往下淌也不去理会,少年坐在草地上,被穿行的山风一吹,不免百感交集。慢慢地,一阵疲劳袭上全身。

  太阳渐渐升高了。想到即将踏上的漫长的归途,少年重重地叹了一口气。正在这时,他突然好像听到了一种生灵的声响。

  那声响来自上方。回头仰望,头顶划过一道亮光。

  一只长翅膀、纯白色的大鸟正缓缓扇动着双翅,像引路一样飞过前方的山头。

  ──是海鸥!

  少年蓦地站起身来。

  这里有海鸥,无疑离大海很近了!这样看来,那条山道上方天空的颜色,确实是与大海相连的淡蓝色。

  难道这次真的能看到大海吗?

  尽管如此,他仍略显迟疑,还在瞪大眼睛凝视着前方。猛然间,一件白色的东西像蝴蝶一样在他眼前缓缓飘落。少年聚拢双手接住一看,原来是一片雪花般的羽毛。

  这是那只海鸥送来的!

  虽说仅仅只是一片羽毛,但它瞬间便在少年心中化作巨大的腾飞的翅膀。

  ──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

  少年再一次聚积起全身的气力,轻声吟诵起来。

  不过,即便不是这样也没有关系了。现在,哪怕前面还要翻过三座山、四座山,我也一定能够走到大海,一定能够走到那里给你们瞧瞧!

  少年手中紧握着小小的羽毛,沿着山道缓缓爬去。在他的耳畔──或许是他的内心深处──已经开始轻轻回荡起大海的涛声。

  我读我写:

  “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就是这个信念,让少年克服了重重困难,顽强地向人生的理想目标前进、前进!少年的梦想是感人的,少年的精神更是令人感动。  

  请联系课文《在山的那一边》对比阅读,写一篇小评论。

  提示:可以从文体、主题、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

  答案

  第一课  在山的那边

  练 习(a卷)

  一、1.①chī;②mì;③huò;④喧;⑤瞬;⑥蕴    2.凝视,疑问;痴想,踟躇;诱惑,良莠不齐;喧闹,渲染    3.示例:理想是大海,现实是大山,中间隔着千山万水,行动是飞跃万水千山的翅膀。

  二、1.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   2.区别:第一部分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真实的“山”和“海”。第二部分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理想的境界。联系:第一部分的“山”和“海”是全诗的基本意象,第二部分的“山”和“海”是对第一部分的拓展和升华。  3.拟人。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爱。  4.表达出作者对战胜一切困难,实现人生理想的坚定信念。  5.提示:语句通顺,想像合理即可。  6.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7.示例: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达到。

  三、示例:不要和诱惑较劲,应离得越远越好,否则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危机和失败。

  四、提示:注意抓住事物的特点,把握该特点与生活现象之间的“相似点”,从中提炼生活哲理,再用简明、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注意诗句尽量押韵。

  练 习(b卷)

  一、1.秘;惑;腾;痴;幻;瞬   2.①幅;②副;③付;④符   3.依次是:规规矩矩、清清楚楚、仔仔细细、踏踏实实  

  二、1.上;膛;上;行;上;章;荡   2.示例:(粉红)的荷花;(舞动)的莲叶;(晶莹)的露珠;(快乐)的游鱼    3.要点: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1.①“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②“枯干”是比喻的说法,表现了“我”对理想的渴望。   2.示例:“小草”象征顽强的生命,“蜡烛”象征无私的奉献,“太阳”象征光明。  3.绘声绘色;看法:能针对此类语言现象,写出明确的看法即可。 理由:赞同的理由,可以是巧妙利用谐音,言简意丰,引人人胜等。反对的理由,可以是滥用成语,语言不规范,容易误导等。(如联系实例辩证分析也可)

  四、略

  练 习(c卷)

  略

《在山的那边》教学案例点评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痴想、隐秘、铁青、凝成、*、喧腾、一瞬间”等词语。

  2.初步了解诗歌的常识,领悟诗中“山”与“海”的意义。

  能力目标

  1.提高朗读能力,在朗读中感悟诗歌内容与思想,学会初步欣赏诗歌。

  2.培养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目标

  感悟诗中蕴涵的哲理,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领会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2.品读揣摩语句,准确理解诗的内容和情感。

  突破方法:通过教师指导朗读、范读,学生诵读、品读等环节,体味诗歌所蕴涵的哲理。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把握词句,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朗读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让学生在声情

  并茂的诵读中把握“山”与“海”的内涵,领悟诗歌表达的人生哲理。

  2.合作探究法:组织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研读诗歌,品味诗歌具有表现力

  的语言,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美好而朦胧的梦,或者充满新奇的幻想,或者有美妙的

  希望。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你童年最美的梦。

  现在你的理想是否实现?如果实现,你是靠怎样的努力实现的?如果没有,我们一起走进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看看有哪些收获。

  二、探究学诗方法

  1.诗歌常识

  诗歌,与散文、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形式,偏重于抒情言志。它一

  般分行排列,语言凝练含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集中、精炼、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

  2.方法探究

  回忆、探究如何学习诗歌:

  学习诗歌,重在朗读和品味。

  朗读是学诗非常重要的环节。怎样才能把诗读好呢?同桌之间讨论、明确:

  一要读准词句;二要读出节奏停顿;三要读懂内容;四要读出情感。

  品读诗歌,要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从用词、修辞、写法的角度,领悟

  内容和情感,品味内蕴,提高诗歌欣赏的能力。

  三、诵读诗歌

  通过多样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把握诗歌内容及作者情感。

  1.一读诗歌,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在文中用红笔标画出重点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

  积累。

  痴想(chī):发呆地想隐秘(yǐn):隐蔽,不外露

  铁青(tiě):青黑色,常形容人(矜持、恐惧、盛怒或患病时)脸色发青。凝成(níng):凝结而成*(yòu):引诱,迷惑

  喧腾(xuān):喧闹沸腾扎下(zhā)

  漫湿(màn):润湿,浸湿一瞬间(shùn):一眨眼之间

  齐读词语两遍,慢速齐声朗读课文,体会词句的意思,并注意停顿。

  2.二读诗歌,读出节奏。

  听范读,学生小组练读、讨论,把握节奏与停顿。

  小组代表朗读展示,其余学生听读,师生共评。

  3.三读诗歌,读懂内容。

  指名朗读,其余学生听读并思考:第一、二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诗中的“山”

  和“海”指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两部分内容。

  时间上:一节写“我”童年时期;二节写“我”长大后。

  情节上:一节写“我”渴望海;二节写“我”追寻“海”。

  心理上:一节写“我”的相望与困惑;二节写“我”的感悟和信念。

  方式上:一节写“我”与妈妈的对话;二节写“我”与读者的对话。

  一节中,“山”“海”指现实中的“山”“海”;二节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其中“山”象征艰难险阻,“海”象征理想。

  4.四读诗歌,读出情感。

  学生自读课后补充,教师补充介绍诗的相关背景资料。

  这里的“山”和“海”,可以从隐喻的意义上来解读:山,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海,一个想象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陆地的结束,另一个世界的开始。海,从古到今,都是对人的自由天性、对人的想象力的召唤。

  --王家新《关于〈在山的那边〉》

  师生一起揣读两节诗的情感,准确把握朗读语气。

  小时候→(轻声,适当延长),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声调略上扬,轻声)(语气:要读出孩子天真的向往的口吻)

  妈妈给我说过:/海(语气平缓)(要读出母亲的慈祥和蔼)

  哦(短而轻声),山那边/是海吗?(略带疑问和憧憬的语气)

  于是(略延长),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音量适中,声调略上扬)

  可是(要立即体现出孩子委屈、沮丧的心情),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在山的那边(延长),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语调上扬,声音延长),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连读略快)/打(重读)了/一个/零分!(语速放慢,声调延长,体现出挫折感)

  妈妈(轻声),那个海呢?(要充满困惑)

  (第一段主要要能够体现出孩子的纯真,对希望的想象憧憬,去追寻希望时的兴奋心情和遇到挫折的极度沮丧懊恼的心情。)

  二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声音要比第一段来得大,要体现出一种坚定与自信。)

  今天啊--(延长),我竟(重读)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延长)扎下了深根(语调降轻。)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语速要加快)地失望过(这句要重读)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着我的山顶(语气上要降低)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语调上扬)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音量放大,语气激昂)

  --那雪白的海潮啊--(延长),(音量达到顶点)夜夜奔来(开始降低音量,语气也渐趋平缓)

  一次次/漫湿了/我(延长)/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延长),请相信(延长)--(音调上扬)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这两句连读语速要加快)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略延长,停顿)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延长)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两句读时要体现出惊喜的情绪。)

  第一节要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第二节

  要读出“坚定”的语气,结尾要读出兴奋与惊喜之情。

  诗人取象于山与海,把自己的人生感悟、坚定的信念,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漫漫长路充满了重重困难,但只要坚定信念,百折不挠,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

  大声自由朗读体会后,*齐读第一节,男生接读第二节,读出诗情诗味。

  四、品读诗歌

  诗情诗味包含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品读诗歌,体会诗情可以从词语入手,抓

  住关键词语蕴涵的丰富情感。比如“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一句中,“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在这首诗中是指作者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神奇世界,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可以看出,诗人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出示问题:诗中哪些语句给你的感触最深?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说说理由。

  学生自由品读,进行圈点批注;组内交流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铁青”原指青黑色,多用来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脸色发青。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来形容山。“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受。本希望看到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感到失望、沮丧,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发青。这句诗传神地描绘出大山在孩子眼里的威严与无情以及“我”沮丧的心情,语言形象又生动。

  (2)“妈妈,那个海呢?”

  这句诗写出了“我”看海无望的困惑与沮丧,也表达出对海无限的向往与渴望。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不经意间的,所以说是飘来的。但从小而有的这梦想的种子却在“我”心中扎了根。

  (4)“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这三句用三个数量词,“一次又一次”强调失望的次数多;“一座座”说明遇到的困难多;“一次次”强调屡败屡战的努力与坚持。

  “*”一词用得好,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能看到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力。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一直在鼓励着我不懈奋斗。“枯干的心灵”,比喻理想受挫后疲惫失望的心。“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是说理想滋润着我的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有活力。这句话道出了理想和信念对人生追求的巨大意义。

  (6)“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不停地”“无数座”“一次次”“终会”等词语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心,而一旦理想真正实现,人们定会惊喜万分。“照亮”,可以想见这个“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是一定值得你翻山越岭去追寻的。

  学生再次诵读,感受诗味。

  五、拓展迁移

  1.小结

  诗中的“山”象征着困难,“海”象征着理想,而不断地爬山意味着不懈的

  努力与奋斗,要实现理想就要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地去奋斗。

  2.感悟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感悟到了什么,与大家分享。

  3.理想格言寄语

  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屠格涅夫)

  理想是人生的太阳。(德莱赛)

  人类的幸福和欢乐在于奋斗,而最有价值的是为理想而奋斗。

  理想是力量的泉源、智慧的摇篮、冲锋的战旗、斩棘的利剑。

  在荆棘道路上,惟有信念和忍耐能开辟出康庄大道。--*幸之助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停步在山谷的人永远也翻不过山岗。--约翰雷

  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线,失去了路线,只好停止前进。

  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

  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如水。不如山,不能坚定,不如水,不能曲达。

  六、作业设计

  1.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下的词语,抄写三遍,注音并释义。

  2.《我的理想》300字小习作,提示:现在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实现它?如果遇到困难怎么办?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困难信念、坚持不懈地努力理想

  山海

  象征

《在山的那边》教学案例点评 篇10

  王家新批判:帕斯捷尔纳克情结

  林童

  “你终于想起自己是谁”,(《夏日正午的记忆》)我要问:你终于想起自己是谁了吗?我忽然想起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这用在王家新及“知识分子写作”身上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因为西方诗歌绝不是唯一值得借鉴与学习的传统。

  节选自《谯达摩、于坚、王家新批判》 作者:林童

《在山的那边》教学案例点评 篇11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总课时: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①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②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难点

  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诗歌。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同学们,假如我们是大山里的孩子,每天面对着高耸人云、默默无言的大山,还有不知流向何方的溪流,你想不想翻过山去看山那边的世界呢? 那么在山的那边是什么? 翻过山一定就是海吗?(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知

  教师通过课件配乐,配画面,有感情地范读课文,或者听课文录音

  学生比读、评读诗歌,注重情感,注重感知。

  教师朗读指导: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三、研读诗歌,合作探究

  1、教师出示问题帮助学生研读。

  ①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②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③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找出最喜欢的句子进行朗读品味,深入理解。

  3、学生分小组研读,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并整合相关问题全班讨论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四、体验反思,课外延伸

  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学生独立思考,一人交流,教师启发。(学游泳等)

  教师谈亲身体验,增加亲和力。

  模仿课文写法,仿写一首诗《在海的那一边》

  (武原镇中学 陆海峰)

《在山的那边》教学案例点评 篇12

  一、加强朗读训练

  探究前宜安排朗读,以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感知能力。探究过程中宜安排片段朗读,作为探究的重要手段。探究后宜安排朗读,提高表情朗读的水平。

  二、抓住探究的关键

  关键是“海”与“山”的象征意义,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人们对实现理想境界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起初往往估计不足,一旦达不到预期目的,就大为失望。这种情况还可能反复多次。待到认识不断深化了,才能对长期性和艰巨性有比较充分的认识。诗人告诫人们,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探究到这层精义,就会喜欢这首诗,觉得最后一节诗简直是人生格言。

  三、开创研究性学习新风

  本课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贯彻“课程标准”精神要有个好的开头。要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教师要引而不发,路让学生自己走,教师起引路、扶助、鼓励作用。一开头养成好习惯,开创研究性学习的局面,今后就比较好办。

  四、重视“读一读,写一写”

  “读一读,写一写”,是识字和写字,读音要准确,写字要规范,还要练习书法。“读一读,写一写”,又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可以不断丰富语言。词语只有烂熟于心,才能在自己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中运用自如。孤零零一个词,不容易记,用法也吃不准,最好识记所在的短语短句,例如,“海在喧腾”就容易记,容易用;这个短语不断扩展,不断变化,可以生成各种句子。如“海在远方喧腾”“海在远方为我喧腾”“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重视“读一读,写一写”,才能练好语言基本功。以后各单元都是如此。

《在山的那边》教学案例点评 篇13

  这样把孩子带向“山的那边”

  ──我说《在山的那边》一课

  湖北省利川市文斗乡中心学校梅文平

  现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语文》第一课是王家新的新诗《在山的那边》。如果我教这一课,我将这样带孩子一起走向“山的那边”。

  人人都有美丽的童年,童年都有过瑰丽的梦想。如何叙述孩提时代的梦?大海对于山里(内陆)的孩子有多遥远?山的那边有些什么?真有那一群美丽的蓝精灵吗?在活泼轻快的《美丽的蓝精灵》的歌声中,我可以用这样的导语开始这一首新诗的教学。

  这首自由诗仅两部分,共五节,很短,字里行间充满童稚,也充满彩色的梦。老师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如果有合适的音乐配上,效果当然更好。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是节奏轻快但不能快速;要有表情甚至肢体语言但不要过分夸张。比如读“──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可摸拟山“铁青着脸”,适度强调一下“我”得零分时那种惊异失落的心境,但不能过于程式化,样板戏化。这只是诗人一个欲扬先抑的低潮,读得过于低落,可能让后面无法高扬起来。

  朗读完毕,可以作几句简要的提示:这首诗很浅显,叙述“我”小时候总想按照妈妈所说,到山的那边去看海,但我一次次地爬上山头,却一次次地让我失望;但我找海的信念没有失去,我一如既往地攀登、寻找,终于有一天,我看到了“雪白的海潮”,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课前已经安排学生结合课前提示、课后练习说明进行了预习,下面的时间当然就该给孩子们了。

  别忙,先还是给孩子几分钟表现的时间。让各小组推荐一名阅读能力强的同学,分别朗诵一下全诗。事前强调,要根据他们各自对诗的理解,看要强调表现什么思想感情。待孩子们读完,让全班同学参与讨论。讨论是一个评价式的讨论:你认为谁读得最好?好在哪里?(后一个问题可能抽象了一些,老师有必要延伸一下:哪一个字、哪一句或者哪一段读得好?读出了什么感情?让你听出了什么感觉或感想?)在学生热烈的评比讨论中,老师要有意识地把学生的讨论重心加以引导。重心有二:一是对诗句中某些词的表面意思和深层意义的理解,比如课后研讨与练习中的“痴想”、“铁青着脸”、“诱惑”、“枯干”等,当然还有“种子”、“信念”、“凝成”等;二是作者爬山的个人行为和屡次翻山寻找大海的象征性意义,要通过“想望”、“幻想”、“失望”、“相信”、“有一天”、“一次又一次”、“又一次次”、“一次次”等词语,体会诗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执著精神,把诗人对“海”的找寻幻化成为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其间,自然不能离开一次一次地反复朗读,或一句,或一节,或一段。诗歌不厌百回读,通过反复朗读,才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引导学生实现深层次的理解。

  当然还得注意一个细节,评比讨论的目的不在评比,不要把重心落在对几个学生的朗读能力排座次上面。关键是要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一点一点地理解诗歌,把诗人的感受化作自己的生活体验。这后一点非常重要,这是现在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物我相融,物我两忘,培养学生智商的同时,潜移默化滋养学生的情商!到这里,学生们自然就比较容易理解诗中“山”与“海”是什么意思了,“用信念凝成的海”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海。作者写山的那边,目的就是表现他对信念的执著,对理想的追求,表现他那不停跋涉、不懈追求的生活和人生。

  下一步就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把对某一事物的向往如何化成生活感受,哲理式的人生追求?课堂上当然不能这么说。可以用这样的话语引入:同学们一定像诗人一样有过“痴想”,也做过各种各样的梦,你现在记忆最深的梦是什么?去追过这样的梦没有?你是怎样在追?追到了没有?打算现在放弃还是继续追下去?……这个引言一定能让课堂上炸开锅,学生们再次进入“你一言我一语”的热烈交流之中。

  快下课了。课文如果草草收场,显然就会如诗一样缺乏韵味。不妨给孩子们一个逆向思维训练:诗人不断探索几经周折终于看到了海,面对了一个“全新世界”;如果你在追寻梦想的过程中,历经坎坷和曲折,你心中的“大海”仍然遥遥无踪,甚至出现在你面前的不是大海而是沙漠戈壁,你将如何面对呢?就如课后练习三所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在这个意义上,安排孩子们进行写作练习,在熟读背诵课文的前提下,围绕“寻梦”这个话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自己命题写一篇作文。

《在山的那边》教学案例点评 篇14

  1、《在山的那边》

  王家心

  教学目标 :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或其他能创造氛围的乐曲)、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释词语。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

  a.      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b.     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投影示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 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 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四、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

  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五、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①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②全班激情齐读。

  六、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业 :

  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c.抄写生字。

  七、教后:

《在山的那边》教学案例点评(精选14篇) 相关内容:
  • 《在山的那边》教学后记(精选15篇)

    北京市朝阳区北京市工业大学附属中学王艳坤接手新初一的第一节课是和学生共同学习一首诗歌《在山的那边》。这是一首抒写大山里的孩子对美好未来充满期望的诗篇。...

  • 《在山的那边》拓展阅读练习(精选17篇)

    延续童年的梦想温斯顿·丘吉尔小时候最喜欢收集玩具锡兵,他有近1500多个锡兵,组织得像一个步兵师,还管辖一个骑兵旅。小锡兵改变了他的生活志向,从那时起,他的希望就是考入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

  • 《在山的那边》教案模板(精选16篇)

    教学目标: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教学重点:1、朗诵课文。...

  • 《在山的那边》导读(通用15篇)

    《在山的那边》述说的,显然与他自童年起就一直伴随他的挫折经验以及在这种挫折中他的日见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关。然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它要求诗人用“形象”而非简单的、概念化的语言来处理他所反复体会的痛苦、激情、信仰和经验...

  • 《在山的那边》课内语段阅读训练(精选12篇)

    阅读下文,完成1~5题:今天啊,我竟没想到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_________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因为我听到海_______在远方为我_______──那雪白的海...

  • 《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精选15篇)

    内容预览:在山的那边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 《在山的那边》教学实录(精选13篇)

    1、课前,学生板书每天一句话上课,学生给大家讲解句子大意(一般从古诗文来的语句如此处理)2、交代上课内容:师:感谢**同学对我们的激励,(承学生对“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理解,另一个班写的是“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接过来...

  • 《在山的那边》检测题(精选13篇)

    一、积累运用1.根据语境和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ch9(1)在窗口________想n0ng(2)用信念________成的海xu1n(3)在远方为我________腾p1n(4)你终会________上这样一座山顶2.细读下边的句子,品味加粗词的含义。...

  • 七年级《在山的那边》教案(通用15篇)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过程与方法目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追求理想的心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探究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的意思。...

  • 《在山的那边》读后感(精选12篇)

    “叮”,闹钟把我们从睡梦中叫醒。啊!新的一天又开始了。让我来给你们讲讲发生在今天的事吧!今天学了《在山的那一边》这一课,我受益匪浅。课文讲了作者在童年时代的一个梦想。这首诗叙述了作者渴望见到大海,但是愿望总是被否定。...

  • 《在山的那边》学习评价练习卷(精选12篇)

    一、语言积累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意思朦胧( ):瞬间( ):痴想( ):喧腾( ):2、找一找下列句子中有没有错别字,请你写在句子后面的括号里。(1)给我的幼想打了一个零分。...

  • 《在山的那边》教学建议(精选15篇)

    一、加强朗读训练探究前宜安排朗读,以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感知能力。探究过程中宜安排片段朗读,作为探究的重要手段。探究后宜安排朗读,提高表情朗读的水平。...

  •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通用15篇)

    指导思想一、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二、训练学生有表情的朗读诗歌。三、通过对“梦”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明确“山”和“海”的含义。...

  • 《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通用13篇)

    为了让学生体会文章写法的灵活性、理解的多样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敢说话,我这样上了第一课《在山的那边》:1、课前,学生板书每天一句话上课 ,学生给大家讲解句子大意(一般从古诗文来的语句如此处理)2、交代上课内容:师:感谢**同学...

  • 《在山的那边》有感(精选15篇)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 听着学生那充满稚气,充满感情的读书声,我的思绪又回到了那个生我养我的小山村…… 我的村庄位于笔架山下,童年的我,妈妈常常带我去山...

  • 语文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