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共7篇)

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共7篇)

发布时间:2019-07-31

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共7篇)

  《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是一幅活生生的社会面貌图。《儒林外史》把锋芒射社会——写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市井细民,而且是客观的、写实的,现在读来,仍感叹不已。

  在当时认为举业高于一切,于是读书人便死作那些八股文,认为只要有了功名,便高人一等。于是隐藏在这种心理背后的丑态被折射了出来,君不见那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可是当他们考取了功名,真正为老百姓做事,当一个好官的又有几人呢?进士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询问当地的治安,不是询问黎民生计,不是询问案件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但与他们相比开头出现的王冕,中间出现风四老爹,结尾出现四大奇人。他们全是没有任何社会地位、游离于统治秩序之外的平头百姓。他们的冰清玉洁、古道热肠、淡泊明志,都与丑态百出的儒林和官场形成鲜明对照。

  而那些有钱的财主们却又为富不仁。贡生严致中是横行乡里的恶棍。他强圈了邻居王小二的猪,别人来讨,他竟行凶,打断了王小二哥哥的腿。他四处讹诈,没有借给别人银子,却硬要人家偿付利息;他把云片糕说成是贵重药物,恐吓船家,赖掉了几文船钱。严监生死后,他以哥哥身份,逼着弟媳过继他的二儿子为儿子,谋夺兄弟家产,还声称这是“礼义名分,我们乡绅人家,这些大礼,却是差错不得的”。

  这林林总总的丑态也正说明了清朝黑暗统治下士大夫阶层的堕落与无耻,政治的罪恶与社会的腐败。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高中生)
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2) | 返回目录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极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读书人灵魂的玷污、人格的堕落。在这部蔑视一意功名富贵的读书人的著作中,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情节,但科举制度的腐败这一中心思想却将各个人物与自成段落的故事串接起来,构成了一幅有内在关联的民间士林百态图。《儒林外史》开篇描写了诸暨县一个乡村少年王冕,因家境贫寒,自小替秦老放牛,但他却勤奋好学,用每日攒下的点心钱买书看。由于王冕聪明勤勉,又博览群书,还画得一手好荷花,不到二十岁,便成了县内的名人。他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之职,他也不接受。王冕怕再有人聘他做官,就逃到会稽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像这样淡泊名利的读书人,在作者生活的年代真是少之又少,因此作者对王冕大加赞赏。讽刺鞭笞科举制度的乌烟瘴气和只为名利的读书人才是本书的主旋律。老童生范进科举考试屡次不中,在家中倍受冷眼,丈人胡屠户更是对他百般呵斥。范进去乡试,因没有盘费,与丈人商议,怎料被胡屠户骂了个狗血淋头,说他是“癞蛤蟆想吃起天鹅肉”,还说他“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老婆是正经”,把范进骂得“摸门不着”。到出榜那天,家中正值无米,母亲让范进抱母鸡上集市卖了换米。这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市上被找了回来,得知消息后,竟然高兴得疯了。还是他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醒了他,治好了疯病。转眼的工夫,范进时来运转,财源广进,连胡屠户也一反常态,称他为“文曲星”,称赞他“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这个故事极力讽刺了范进对功名的极度渴望和胡屠户那趋炎附势、“变色龙”的性格特征。在《儒林外史》中,还塑造了很多同范进一样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如打着官府旗号让大家把钱财交公的王惠,再如为功名不择手段,恩将仇报,抛妻弃子的匡超人……其实他们都是腐朽的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呀!“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泯没了多少读书人的良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现实生活中,虽没有人因中了举人而疯疯癫癫,但却有人为了考取博士、硕士而不择手段;虽没有人仗着学识换来的权势蛮横乡里,但却有人卖弄自己的知识换取财富。周恩来曾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学习不该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祖国将来的繁荣富强。

读《儒林外史》有感
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3) | 返回目录

  二十年前曾支离破碎地读过几章《儒林外史》,其印象随着时间的流失逐渐淡忘。今年暑假又一次细读了这部优秀长篇讽刺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说起《儒林外史》,多数人可能没有对《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熟悉。其原因是,三国、水浒一类的书,是在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广泛流传的基础上由罗贯中、施耐庵整理加工而成的。这些书中的故事又被广泛的搬到戏剧、电影的舞台上,所以它有十分强的群众基础,提起书中的人物、故事情节都能谈谈自己的认识、见解。而《儒林外史》是吴敬梓自己的创作,是他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的精品,是他独特思想与艺术构思的产物。吴敬梓是清代安徽人。他出身书香门第,祖上几辈都是科举成名,得做高官。吴敬梓自幼读书习文,对经史文章、诗词歌赋无不精通,但对科举考试和八股文毫无兴趣,所以他在《儒林外史》中对科举和八股的反对态度十分明确。书中第一回就通过王冕的话说:“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容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在封建统治非常严酷的清朝,作者敢于直斥科举制度,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塑造了众多读书人的形象,最成功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那些被科举八股毒害的人。这些人在名缰利索的牵引下现出的丑态,做出的丑事,让人触目惊心。如进了几十年考场,后来侥幸考中又出尽洋相的周进、范进;获得名利地位后就无恶不作的严大位;原本勤劳孝顺、后来被名利与八股迷了心窍,做出种种劣迹的匡超人;为了当名人而冒名顶替四处行骗的牛浦;粗通文墨、在乡村招摇撞骗的杨执中、权勿用;以招贤纳才为荣、借以扬名却屡次上当的娄氏公子;虽为女流却热衷八股的鲁小姐等等。这些人物的表现,真实地反映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扭曲,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书中不仅刻画了令人憎恶的反面形象,也树立了许多正面形象,如杜少卿、庄绍光、迟衡山、武正宇、虞博士等。以杜绍卿最为突出。杜绍卿才华超群,却蔑视八股,仗义疏财,迁居南京后,宁愿过贫寒生活而不愿征召为官。《儒林外史》在写发上也独具一格,它虽是长篇小说,却没有贯穿全书的人物和事件,而是把几十年中出现的众多人物和故事串接起来,既有交叉联系,又独立成章,富于变化。吴敬梓运用口语化、性格化的语言,同时适当吸收谚语歇后语等,使得人物的身份和特点准确鲜明,精彩之处层出不穷。像王冕隐居、范进中举、两根灯草、人头会等篇章,一直为人们称道,广为流传。作为讽刺小说,吴敬梓不是简单的直述自己对人物的好恶,进行讽刺或赞扬,而是通过白描勾勒,用人物言行的强烈反差、对比反衬、明赞暗斥或明贬实褒的手法,让读者自己明辨是非,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初二读后感:读儒林外史有感
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4) | 返回目录

  《儒林外史》全书以一位正直文人王冕的故事为引子,接着写了周进、范进中举的故事。 周进是个老童生,一生之中科举不得意,直混到给商人管帐的地步。在商人的资 助下,他捐了个监生,又先后中了举,成了进士,官至广东学道。在南海主考时, 他拔了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范进中举后,竟发了疯病,被丈人胡屠户一巴掌 打醒。

  范进中举后,书中这样写:“他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 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灌醒过来,竟发了疯,一边叫‘我中 了!’,一边往门外飞跑,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 淋淋漓漓一身的水。此时竟需要他平日害怕的胡屠夫打他一巴掌,他才清醒过 来。”他周围的人在他考中前后也俨然两副嘴脸,其中尤以胡屠户表现得最为典 型:先前的“现世宝穷鬼”一下子变成了“贤婿老爷”,连“尖嘴猴腮”也顿时 变成了 “体面的相貌” 这个故事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及整个社会毒害之深。 。

  《儒林外史》之所以广为流传,其主要优点有三:其一是小说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讽刺的矛头虽然直接落在某一个人的身上,却始终使人感到人身上 的罪恶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产物,是当时的科举制度造成的罪恶。比如像周进看见 号板一头撞倒,范进听见中举忽然发疯,马二先生游西湖无心赏景,只是大嚼零 食,留意于自己所选八股文的销路,都使人感到是那个社会造成的。其二是《儒 林外史》在讽刺上并不排除夸张:像严监生临死为两根灯草不肯咽气,周进撞号 板,范进中举其母快乐得一命呜呼都是。但作者的夸张并不使人感觉虚假,而是 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其三《儒林外史》的结构独特: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 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分别由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其他人物作陪衬,组成 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每个故事随着有关人物的出现而展开,又随着有关人物 的隐去而结束。

  《儒林外史》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揭露了科举制度对士 人的毒害,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 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不可救药。

读后感范文:《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5) | 返回目录

  《儒林外史》全书以一位正直文人王冕的故事为引子,接着写了周进、范进中举的故事。 周进是个老童生,一生之中科举不得意,直混到给商人管帐的地步。在商人的资 助下,他捐了个监生,又先后中了举,成了进士,官至广东学道。在南海主考时, 他拔了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范进中举后,竟发了疯病,被丈人胡屠户一巴掌 打醒。

  范进中举后,书中这样写:“他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 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灌醒过来,竟发了疯,一边叫‘我中 了!’,一边往门外飞跑,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 淋淋漓漓一身的水。此时竟需要他平日害怕的胡屠夫打他一巴掌,他才清醒过 来。”他周围的人在他考中前后也俨然两副嘴脸,其中尤以胡屠户表现得最为典 型:先前的“现世宝穷鬼”一下子变成了“贤婿老爷”,连“尖嘴猴腮”也顿时 变成了 “体面的相貌” 这个故事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及整个社会毒害之深。 。

  《儒林外史》之所以广为流传,其主要优点有三:其一是小说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讽刺的矛头虽然直接落在某一个人的身上,却始终使人感到人身上 的罪恶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产物,是当时的科举制度造成的罪恶。比如像周进看见 号板一头撞倒,范进听见中举忽然发疯,马二先生游西湖无心赏景,只是大嚼零 食,留意于自己所选八股文的销路,都使人感到是那个社会造成的。其二是《儒 林外史》在讽刺上并不排除夸张:像严监生临死为两根灯草不肯咽气,周进撞号 板,范进中举其母快乐得一命呜呼都是。但作者的夸张并不使人感觉虚假,而是 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其三《儒林外史》的结构独特: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 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分别由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其他人物作陪衬,组成 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每个故事随着有关人物的出现而展开,又随着有关人物 的隐去而结束。

  《儒林外史》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揭露了科举制度对士 人的毒害,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 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不可救药。

《儒林外史》读后感
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6) | 返回目录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几个 "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圆如意,书中自有美娇娘……".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 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那么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也不为过了.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王国维说得很好,读书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奋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是最后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 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读《儒林外史》有感
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7) | 返回目录

  二十年前曾支离破碎地读过几章《儒林外史》,其印象随着时间的流失逐渐淡忘。今年暑假又一次细读了这部优秀长篇讽刺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说起《儒林外史》,多数人可能没有对《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熟悉。其原因是,三国、水浒一类的书,是在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广泛流传的基础上由罗贯中、施耐庵整理加工而成的。这些书中的故事又被广泛的搬到戏剧、电影的舞台上,所以它有十分强的群众基础,提起书中的人物、故事情节都能谈谈自己的认识、见解。而《儒林外史》是吴敬梓自己的创作,是他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的精品,是他独特思想与艺术构思的产物。吴敬梓是清代安徽人。他出身书香门第,祖上几辈都是科举成名,得做高官。吴敬梓自幼读书习文,对经史文章、诗词歌赋无不精通,但对科举考试和八股文毫无兴趣,所以他在《儒林外史》中对科举和八股的反对态度十分明确。书中第一回就通过王冕的话说:“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容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在封建统治非常严酷的清朝,作者敢于直斥科举制度,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塑造了众多读书人的形象,最成功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那些被科举八股毒害的人。这些人在名缰利索的牵引下现出的丑态,做出的丑事,让人触目惊心。如进了几十年考场,后来侥幸考中又出尽洋相的周进、范进;获得名利地位后就无恶不作的严大位;原本勤劳孝顺、后来被名利与八股迷了心窍,做出种种劣迹的匡超人;为了当名人而冒名顶替四处行骗的牛浦;粗通文墨、在乡村招摇撞骗的杨执中、权勿用;以招贤纳才为荣、借以扬名却屡次上当的娄氏公子;虽为女流却热衷八股的鲁小姐等等。这些人物的表现,真实地反映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扭曲,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书中不仅刻画了令人憎恶的反面形象,也树立了许多正面形象,如杜少卿、庄绍光、迟衡山、武正宇、虞博士等。以杜绍卿最为突出。杜绍卿才华超群,却蔑视八股,仗义疏财,迁居南京后,宁愿过贫寒生活而不愿征召为官。《儒林外史》在写发上也独具一格,它虽是长篇小说,却没有贯穿全书的人物和事件,而是把几十年中出现的众多人物和故事串接起来,既有交叉联系,又独立成章,富于变化。吴敬梓运用口语化、性格化的语言,同时适当吸收谚语、歇后语等,使得人物的身份和特点准确鲜明,精彩之处层出不穷。像王冕隐居、范进中举、两根灯草、人头会等篇章,一直为人们称道,广为流传。作为讽刺小说,吴敬梓不是简单的直述自己对人物的好恶,进行讽刺或赞扬,而是通过白描勾勒,用人物言行的强烈反差、对比反衬、明赞暗斥或明贬实褒的手法,让读者自己明辨是非,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共7篇) 相关内容:
  • 儒林外史读后感400字(精选13篇)

    今天,我读了一本叫《儒林外史》的书,它是作家吴敬梓笔下的代表作。这本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十分的生动。有爱才如命的严监生;有苦读诗书的鲍文玺;有打秋风的张乡绅……最吝啬的就是严监生,家财万贯,仆人众多,却格外的“节约”。...

  • 儒林外史读后感500字(通用24篇)

    《儒林外史》主要说了在旧时代时,各类人士对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不良的世俗风气。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吝啬鬼-严监生。他是一个胆小而有钱的人。...

  • 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通用20篇)

    我读了《儒林外史》这一本书,我颇为喜爱。《儒林外史》是一本好书,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我不得不惊叹作者的巧夺天工,作者的写作手法,那些生动的人物,发人深省的故事,喜爱这一本书的原因有很多!...

  • 儒林外史读后感1000字(精选13篇)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情绪,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能够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几个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

  • 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通用28篇)

    《儒林外史》是吴敬梓的成名之作。全文主要讲了对科举制度的严厉批判。作者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扭曲、腐蚀文人灵魂的罪恶,并用许多事例来证明了这一观点。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写王冕的那一章。...

  • 儒林外史读后感300字(通用9篇)

    《儒林外史》主要说了在旧时代时,各类人士对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不良的世俗风气。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吝啬鬼-严监生。他是一个胆小而有钱的人。...

  • 儒林外史读后感1000字(精选24篇)

    这原本是没有时间流过的故事。在那与世隔绝的村子,翠翠和她的爷爷为人渡船过日,十七年来一向如此。有一天,这女孩碰上了城里的男子,俩人交换了生命的约誓。男子离去时依依不舍的凝视。...

  • 《儒林外史》读后感(通用27篇)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任用诙谐幽默而又笔触尖锐的文字描述元末明初的一段考场官场趣事。故事的主人公多为民间士林人士。通过对许多民间正直儒士的倾赞和对腐朽政客的鞭棘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改变如此灰暗世界的期望。...

  • 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精选30篇)

    《儒林外史》主要说了在旧时代时,各类人士对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不良的世俗风气。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吝啬鬼-严监生。他是一个胆小而有钱的人。...

  • 《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精选15篇)

    《范进中举》讲的是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终于考上举人,欢喜至疯,最后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非常简单的故事,但纵观全文事实上却并不是那么简单。...

  • 关于儒林外史读后感300字(精选9篇)

    《儒林外史》主要说了在旧时代时,各类人士对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不良的世俗风气。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吝啬鬼-严监生。他是一个胆小而有钱的人。...

  • 儒林外史读后感400字范文(通用9篇)

    初识吴敬梓写的《儒林外史》是我们上学期学得课文《少年王冕》。学这篇课文时,我就很好奇:《儒林外史》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寒假时,我在电脑上搜索了《儒林外史》这本书有滋有味地看了起来。...

  • 1200字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通用12篇)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用诙谐幽默而又笔触尖锐的文字描述元末明初的一段考场官场趣事。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极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读书人灵魂的...

  • 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精选15篇)

    《儒林外史》以描写明朝书生的故事,来描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也借此来讽刺清朝时期的科举制。吴敬梓是《儒林外史》的作者。他出生于名门贵族,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但由于经济地位的变化,是他接触了劳动人民,看到社会的黑暗,所...

  • 儒林外史读后感200字(精选7篇)

    刚开始看《儒林外史》的时候,不太懂里面的意思,后来听了爸爸的讲解才明白。就拿范进中举来说吧。古时后,人们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说的是范进这一类的书生吧。...

  •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