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继XX年首次开展全国群众安全感调查之后,已于XX年11月份组织开展了第二次全国群众安全感抽样调查工作。现将本次抽样调查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本次共抽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年满16周岁以上的101988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被调查者中,男性59760人,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58.6%;女性42228人,占41.4%。 从被调查者的年龄来看,16岁至17岁的2192人,占2.1%;18岁至25岁的10396人,占10.2%;26岁至34岁的23674人,占23.2%;35岁至49岁的38407人,占37.7%;50岁至59岁的13694人,占13.4%;60岁以上的13625人,占13.4%。 从被调查者所居住的地区看,城区27426人,占26.9%;城市郊区5084人,占5%;镇12320人,占12.1%;乡村57158人,占56%。 二、 群众对公共安全的基本感受 问题一:在目前的社会治安环境下,您感觉安全吗? 回答“很安全”的有7034人,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6.9%,比XX年的调查结果提高0.7个百分点;回答“安全”的有36254人,占35.6%,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回答“基本安全”的有42473人,占41.6%,同比降低2个百分点;回答“不太安全”的有12615人,占12.4%,同比降低2.1个百分点;回答“不安全”的有3612人,占3.5%,同比降低0.6个百分点。 问题二:您认为当前哪一类治安问题最影响您的安全感? 回答“刑事犯罪”的有28201人,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27.7%,比XX年调查结果降低2.8个百分点;回答“公共秩序混乱”的有26044人,占25.5%,同比基本持平;回答“交通事故”的有21900人,占21.5%,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回答“火灾”的有4384人,占4.3%,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回答“没有”的有19806人,占19.4%,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回答“其他”的有1653人,占1.6%,同比降低0.4个百分点。 问题三:夜间,您在所居住地区是否敢单独外出行走? 回答“敢走”的有72470人,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71.1%,比XX年调查结果提高0.5个百分点;回答“不敢走”的有29518人,占28.9%,同比降低0.5个百分点。 问题四:如果您和您的家人外出不在家,您是否担心家里财物被盗? 回答“不担心”的有40253人,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39.5%,比XX年调查结果提高3个百分点;回答“担心”的有61735人,占60.5%,同比降低3个百分点。 问题五:您最担心在哪一个地方受到不法侵害? 回答“繁华街区”的有6000人,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5.9%,比XX年调查结果提高0.3个百分点;回答“商场或集贸市场”的有16597人,占16.3%,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回答“公共汽车或长途汽车”的有21840人,占21.4%,同比持平;回答“住宅周围”的有17844人,占17.5%,同比降低1个百分点;回答“野外公路”的有18679人,占18.3%,同比降低0.7个百分点;回答“娱乐场所”的有5972人,占5.8%,同比持平;回答“没有可担心的地方”的有14243人,占14%,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回答“其他”的有813人,占0.8%,同比基本持平。 问题六:当您受到不法侵害时,您认为别人会不会提供某种帮助? 回答“会”的有26157人,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25.7%,比XX年调查结果提高0.5个百分点;回答“可能会”的有68253人,占66.9%,同比降低0.3个百分点;回答“不会”的有7578人,占7.4%,同比降低0.2个百分点。 三、 群众对社会治安状况的基本评价 问题七:您认为今年您所在区、县的社会治安状况如何? 回答“很好”的有8970人,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8.8%,比XX年调查结果提高1.1个百分点;回答“较好”的有35177人,占34.5%,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回答“一般”的有50013人,占49%,同比降低1.7个百分点;回答“较差”的有6292人,占6.2%,同比降低0.7个百分点;回答“很差”的有1536人,占1.5%,同比降低0.3个百分点。 问题八:您认为今年您所在区、县的社会治安状况与前两年相比怎么样? 回答“有明显好转”的有10425人,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10.2%,比XX年调查结果降低1.2个百分点;回答“有好转”的有47465人,占46.5%,同比降低2.3个百分点;回答“和以前一样”的有37479人,占36.8%,同比提高5.4个百分点;回答“比以前差”的有5246人,占5.1%,同比降低1.5个百分点;回答“比以前差很多”的有1373人,占1.4%,同比降低0.4个百分点。 问题九:您对明后两年的社会治安状况乐观吗? 回答“很乐观”的有9777人,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9.6%,比XX年调查结果提高0.5个百分点;回答“比较乐观”的有37714人,占37%,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回答“一般”的有40379人,占39.6%,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回答“不太乐观”的有12214人,占12%,同比降低1.7个百分点;回答“很不乐观”的有1904人,占1.8%,同比降低0.4个百分点。 问题十:您如何评价目前正在开展的“严打整治”斗争在当地取得的成效? 回答“成效很大”的有9494人,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9.3%;回答“成效较大”的有42261人,占41.4%;回答“成效不大”的有28882人,占28.3%;回答“没有成效”的有4052人,占4%;回答“不了解”的有17299人,占17%。
第33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国内旅游者抽样调查报告
旅行是否顺心、消费是否放心、旅游环境是否满意,这些得由游客说了算。市旅游发展委员会5日发布的《第33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国内旅游者抽样调查报告》显示,游客对洛阳整体形象的满意度为90.17%。90.84%的游客认为他们在洛阳的旅行很愉快,有意重游洛阳。
今年牡丹文化节期间,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在全市主要景区、星级酒店、快捷酒店组织开展了国内旅游者抽样调查工作。此次调查自4月8日至4月30日,调查点包括龙门石窟、白马寺、王城公园、隋唐城遗址植物园、中国国花园等5个景区及新友谊大酒店、华阳国际大饭店等15家酒店。调查采用现场发放和回收问卷的方式进行,共回收有效问卷2100份。
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近两年,我市娱乐产品不断丰富,但旅游消费结构变化不明显,购物和娱乐消费所占比重仍较小,因此调整旅游产业结构迫在眉睫。下一步,市旅游部门将加快休闲度假和体验型旅游项目建设步伐,建设大型旅游购物超市和成熟的独具特色的旅游美食街、风情街,着力打造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旅游手工艺品、纪念品品牌。同时,加大对现有旅游商品和旅游演艺产品的营销力度,培育消费市场。
外地游客来源日趋多元化
调查显示,牡丹文化节期间来洛旅游的外地游客来源日趋多元化,人数最多的是省内游客,占43.28%。省外游客中,与我省毗邻的山西、陕西、湖北、河北等省的游客最多,分别占游客总数的7.74%、6.82%、5.43%和5.08%。
从来洛游客的年龄构成看,中青年游客居多,25岁至44岁的游客占游客总数的47.89%,15岁至24岁的占29.34%。从来洛游客的职业来看,学生所占比重最大,为23.12%。
粮食局关于农村粮食储藏情况抽样调查报告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粮食仍然是一个重要商品、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如何保管和使用好粮食,为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吃上放心粮,满足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需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国家粮食局XX年对农村储粮抽样调查显示,由于农村储粮设施简陋、缺乏储粮技术、储粮方法不科学等原因,农户储粮损耗惊人,损失率在8%—10%,全国每年农户储粮损失量高达150亿—200亿公斤,相当于有“北大荒”之称的黑龙江农垦区粮食总产量的1.5—2倍,粮食资源浪费严重。为此,县粮食局对我县农民储粮现状进行了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位于滇东,地处滇桂黔三省区五地州结合部,境域纵距约90千米,横距56千米,国土面积2783平方千米,总耕地面积6.5万公顷,林地16万公顷。最高海拔2409米,最低海拔737米。年平均气温14.3℃,年平均降水量1219.7毫米,年平均日照1626.4小时,年无霜期244~344天。辖8个乡镇109个村社。共10.37万户39.4万人(农业人口32万,占90%;少数民族人口6.75万人,占17%)。粮食年产1.5亿公斤。
二、抽样调查的乡镇及户数情况
为全面提高粮食储藏安全知识,减少粮食损耗,查找粮食储藏中施用农药所存在的安全隐患,粮食抽出专人组成工作组。于XX年10月至12月进行调查。分别对高良、五龙、龙庆、竹基、丹凤、葵山、彩云等7个乡镇13个村民委员会,24个村民小组,62户农户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落实。共出动车辆18车次,人员90余人次。共计调查家庭人口286人,土地面积701.4亩,年产粮食254100公斤,平均亩产粮食362公斤,人均产粮888公斤。其中自用粮食(口粮、养殖用粮)137000公斤,占53.9%,卖出粮食117100公斤,占46.1%,大部分是本地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