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秀作文 > 作文素材 > 历史典故素材 > 长征血色湘江上的英魂历史典故

长征血色湘江上的英魂历史典故

发布时间:2020-05-18

长征血色湘江上的英魂历史典故

  长征一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就四处围追堵截红军队伍,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设下了重重关卡,大大小小的战役打了一路,但长征路上的第一场硬仗——湘江之战,却是不得不说起的一战。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长征血色湘江上的英魂历史典故,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长征血色湘江上的英魂历史典故

  长征一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就四处围追堵截红军队伍,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设下了重重关卡,大大小小的战役打了一路,但长征路上的第一场硬仗——湘江之战,却是不得不说起的一战。

  湘江战役是红军在长征开始阶段打得最惨烈的一次战役,甚至可以说是红军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惨败。看着被烈士的鲜血染红的江水,战士们的眼泪都流干了,这次惨败让许多有识之士警醒,他们都在思索着:为什么会失败?以后的仗要怎样打?

  1934年11月25日,下达了抢渡湘江的命令。这一命令立刻让行进中的红军队伍紧张起来。当时,中央红军后有追兵,左右两边又有堵截,湘江横在眼前,及时抢渡是大部队转移唯一的选择。

  11月21日,防守湘江沿线的国民党兵不敢与红军硬碰硬,以兵力不足为借口,撤走了原本驻扎在湘江防线的部队,使蒋介石计划的湘江防线出现了一个无人防守的缺口。这是天赐良机,能不能顺利通过第四道封锁线就在此一举,但中央红军却没能抓住这个机会。

  自下达了渡江命令之后,红一军团的先头部队就于二十七日赶到了界首渡口。由于原来的驻军已经撤走,而被蒋介石派来接替防守的部队还没有赶来,这个渡口就无人把守。

  红军战士没有经过战斗就顺利占领了这一渡口,并很快控制了界首以北六十华里的湘江两岸。而此时,纵队也到达了离渡口不远的地区,只要赶到渡口就可以平安地过江了。

  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湘江两岸都在红军的控制之下,不用顶着枪林弹雨渡河。剩下的工作就是争取时间,在敌人的守军还没来之前渡过湘江。

  十万火急的命令一道接着一道,但纵队就是加快不了速度。敌人随时都会来,所有人都焦急万分。

  红军的行军速度一直都很快,怎么这一次就是快不了呢?原来,在突围前,中央领导想将整个中央苏区几年来的家当都搬走,雇佣了几千名挑夫,整个兵工厂都拆卸下来,绑成担子。凡是能带走的东西都装在驴子和马匹上,比如大炮、印钞机、文件档案,都带上了,就连工厂里的机器也不例外。

  一门大炮拆卸以后就要八个人抬着走。大炮底盘就要十几个人才抬得动;工厂的石印机也舍不得扔下,要七、八个人抬着。这样庞大的运输队伍,在宽阔的大道上都不可能走快,更不用说在湘江沿岸的羊肠山道上了。

  而当敌人摸清红军是要转移到湘西以后,就从四面八方调集重兵建立了三道封锁线。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不顾敌我力量的强弱对比,仍然采取硬碰硬、死拼的办法对付敌人,反对毛泽东、朱德等人的游击战术。这样一边打一边走,还带着大量的负担,使红军每天行军的速度跟蜗牛一样。

  11月 26日,走了八公里;

  11月 27日,人困马乏,走得更少了,只有六公里;11月28日,军委纵队不得不改变计划,丢弃了一些笨重的器具,这一天走了二十八公里;11月29日,情况更加紧急,军委纵队命令,红军战士只留下必备的口粮和武器,全速向湘江进发。这一天走了三十二公里。

  足足用了四天时间,纵队才赶到湘江岸边,准备开始渡江。遗憾的是,同样是在这一天,国民党的湘军和桂军也赶到了。敌人的部队蜂拥而至,向正在渡江的红军发起猛烈的攻击。

  湛蓝的天空上飘着大朵大朵的白云,碧清的江水被习习的江风吹得波光粼粼,十分好看。湘江即使到了深秋,水势仍然很盛,风景如画的湘江沿岸,忙着渡江的红军战士坚守在两岸的渡口上,为了掩护渡江,他们丝毫也不敢放松警惕。

  就在此时,白云之间忽然传来隆隆的巨响,黑压压的飞机铺天盖地地从云层中冒出来,在滚滚奔流的江上狂轰滥炸。红军没有高射炮,只能任敌人的飞机轰炸,完全没有反击的机会和能力。

  有恃(shì)无恐的敌机大模大样地在天空中盘旋,有些甚至贴着树梢飞行。刚到江心的战士们死伤无数,鲜血染红了湘江的水流。

  与此同时,敌人的大炮也在攻击着我们的红军战士。

  炮弹一发又一发,红军的阵地上炸开一团又一团的火光。在重武器上,红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装备根本无法相比,但为了掩护成功过江,战士们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战斗。

  炮弹与重磅炸弹的爆炸声不绝于耳,许多来不及躲避的战士被震得耳鼻出血,甚至昏死过去。但战士们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保卫纵队安全渡江!

  武器装备简单的红军,要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来挡住国民党反动派的飞机和炮弹,那种情景是难以想象的,是十分残酷的。但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红军战士们硬是用身体阻挡了敌人两天的进攻。

  敌人的炮弹好像永无止境,红军战士心中的信念却比轰轰来袭的爆炸声更加坚定,一定要顶住!一定要顶住!

  12月月1日,战争打响的第三天,战况进行到了最艰巨的时刻。敌人不再用重炮和飞机等重武器,而是对湘江两岸的红军发动了全线进攻,企图控制渡口,拦截正在强渡的红军队伍。这是面对面的厮(sī)杀,是生死存亡的战斗,是意志力与精神力的较量。

  这个时候,什么都不再重要,双方拼的是勇气,是信念!不管敌人带着多么先进的武器冲上来,红军战士硬是用刺刀,用自制的手榴弹挡回去。

  敌人的一个连被打退了,又冲上来一个营。

  一个反动派冲过了防线,就有一个红军战士毫不犹豫地迎上去,给敌人迎头痛击。

  敌人用机枪扫射着向前进攻,就有红军战士以身体作掩护,让战友们得以打退敌人。

  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战役,但不管情况多么艰难,界首渡口始终掌握在红军战士们的手中。湘江两岸洒下了千千万万红军的鲜血,战士们却始终没有停止战斗。

  12月1日下午五点钟,中央领导和红军大部队终于全部渡过了湘江,结束了轰轰烈烈的湘江战役。

  湘江战役中,红军以巨大的代价突破了蒋介石的第四道封锁线。战后清点人数,红五军团和少共国际师都损失过半;红八军团损失更为惨重,有三分之二的战士都在这一役中丧生;第三十四师在战斗中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拼尽全力,直到弹尽粮绝,除个别战士受重伤之外,绝大多数人都壮烈牺牲了。

  出发时,红军的队伍浩浩荡荡,有八万多人。但渡江之后,仅剩下三万多人,其中还有许多轻、重伤员。

  望着被烈士的鲜血染红的江水和江上漂浮着的烈士尸体,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几位中央红军领导的心情都异常沉痛。许多成功渡过江来的战士都痛哭流涕(tì),为自己昔日的战友悲痛万分。

  被狂轰滥(làn)炸之后的湘江,天空中浓烟滚滚,雾气笼罩,朵朵乌云浮在低空,使硝烟弥漫的江上更加压抑。原本碧清的湘江水已成了血色,秋风吹过,荡开红色的涟漪(lián yī),满目都是尸体、行李、破碎的枪支和衣物,场面沉闷而悲壮。

  往日并肩作战的同志,经此一役后就长眠江底,再也见不到了。这是红军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惨败。许多领导人都因此清醒地认识到,此时中央领导们的指导方针是错误的,再这样继续下去,不仅长征无法完成,中国革命也将遇到极大的危机。

  这场战役以后,广大红军指战员对王明路线的怀疑,以及要求更换领导的不满情绪达到了顶峰,使红军革命的方向有了向正确路线扭转的条件。

  湘江之战中没有个人英雄,因为全体参加了湘江战役的红军将士都是英雄。他们凭借着极其简陋的武器和还没有修筑完成的工事,互相掩护,用生命的代价打退了一批又一批国民党反动派,用忘我的厮杀保存了革命的火种,用血的付出敲响了人们心中的警钟,是血色湘江之上最值得我们崇敬和怀念的集体英雄!

长征血色湘江上的英魂历史典故 相关内容:
  • 历史典故:乐毅大破齐国

    乐毅大破齐国乐毅先祖乐羊为魏文侯(魏斯,魏国开国君主)手下的将领。曾率兵攻取中山,因功被封在灵寿。乐羊死后,葬于灵寿,从此乐氏子孙便世代定居在这里。乐毅少年聪颖,喜好兵法,深得赵人推崇。...

  • 霍山石斛的历史典故

    霍山石斛的历史典故一、霍山石斛乾隆皇帝的长寿秘方:乾隆帝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实际掌握中国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

  • 刘备的历史典故

    刘备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对于刘备你了解多少,关于他的故事你又知道多少,从中明白什么道理呢?本文是小编精心编辑的,刘备的历史典故希望能...

  • 县官断案的历史典故

    从前有个县官很会断案,靠他的机智,很多无凭无据的案子都断得一清二楚。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县官断案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县官断案的历史典故一次有两个人扯着一块白布来告状。异口同声都说:我拿着白布到集上去卖,半路遇了雨。...

  • 《三字经》中的历史典故:头悬梁 锥刺股

    《三字经》: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三字经》中的历史典故:头悬梁 锥刺股,希望读者喜欢。《三字经》中的历史典故:头悬梁 锥刺股孙敬悬梁孙敬是成语悬梁刺股中悬梁的主角人物(另一个主角人物为刺股的东周纵...

  • 乾隆赐官的历史典故

    正是因为有了乾隆赐官,才有了后来的清朝灭亡。下面小编就来分享乾隆赐官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乾隆赐官的历史典故紫禁城分内城和外城,内城是嫔妃们的住所,严禁闲杂人等入内,外城则是皇帝办公和上书房等处所在地。...

  • 历史典故: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有一年夏季,曹操带领队伍去伐罪张绣,气候热得出奇,烈日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队伍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

  • 五子登科的历史典故

    《三字经》中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并形成了五子登科的成语,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联袂获取功名、拥有大富大贵锦绣前程的理想。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五子登科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 有关九门提督的历史典故

    看以清代官廷斗争为题材的戏剧经常会接触到「九门提督」的名堂但是此提督不同彼提督,九门提督只得北京城有一个,而且属於旗营体系。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有关九门提督的历史典故,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 包公出世的历史典故

    包公出世包公是老三,老大叫包武、老二叫包文。包老三平生下来就乌漆抹黑,不像个人形。老子说:这是个怪物,把他送掉。大嫂子说:好的,让我去送。就把他洗洗抱走了。其实,她是假马儿送的,把包老三抱到房里就偷偷地喂养起来。...

  • 有关乱臣贼子的历史典故

    乱臣贼子旧指不守君臣、父子之道的人。后泛指心怀异志的人。下面将由小编为你带来乱臣贼子的历史典故,相信你们会喜欢。乱臣贼子的历史典故郑庄公正和大臣们商量着去朝见天王的时候,卫国的使臣来了,说卫桓公去世,公子州吁即位。...

  • 毛遂自荐的历史典故

    毛遂自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小编整理了毛遂自荐的历史典故,欢迎欣赏与借鉴。秦国大军攻打赵都邯郸,赵国虽然竭力抵抗,但因为在长平遭到惨败后,力量不足。赵孝成王要平原君赵胜想办法向楚国求救。...

  • 虎溪相送的历史典故

    典源出处宋·陈舜俞 《庐山记》卷二:“流泉匝寺下,入虎溪。昔远师送客过此,虎辄号鸣,故名焉。陶元亮居栗里,山南陆修静亦有道之士,远师尝送此二人,与语合道,不觉过之,因相与大笑。...

  • 历史典故:老当益壮的将军

    汉光武帝靠武力夺取了天下,他手下有批出身豪强地主的大将谋臣,都是帮光武帝打天下立过功的,其中功劳最大的有二十八个。汉光武帝死后,他的儿子汉明帝刘庄把二十八人的肖像画在南宫的云台上,称为云台二十八将。...

  • 历史典故:一字师

    历史典故:一字师【注音】yī zì shī【成语故事】元朝时期,萨天锡送濬天渊入朝,有“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之句,很多人都夸好,只有山东一个老叟认为应将“闻”改为“看”,萨天锡问为什么要这样改,老叟说:“唐人有林下...

  • 历史典故素材